關鍵詞: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耦合協調
中圖分類號:F276.44;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5)07-0079-12
2024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1]。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2]。從創新鏈視角來看,創新鏈為產業鏈提供發展動力,是持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力量,是實現產業全過程、全鏈條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為產業發展輸送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關鍵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3]。從產業鏈視角來看,產業鏈為創新鏈提供載體。一方面,產業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產業是實現科技創新技術、成果應用價值的實踐主戰場,產業以客觀實際需求激發科技創新靈感,并不斷驅動持續科技創新活動。另一方面,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人才、資金、場所、設備等科技創新資源支持。此外,產業聚集發展有助于科技創新形成集群效應,為科技創新活動創造優良生態環境,實現產業與科技的互促互強良性循環。從資金鏈視角來看,資金鏈為創新鏈和產業鏈提供發展必需的資金支撐和保障。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創新鏈產業鏈搭建高效率的資金鏈[4],推動“三鏈”深度融合對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構建良好產業生態系統,催生新質生產力,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以及影響其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對研判各鏈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情況,掌握各鏈統一協調發展水平,制定助力各鏈耦合協調發展水平提升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已有關于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等融合的研究較為豐富。理論研究層面,張瑾等[5]提出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后呈現的基本特征及促進“四鏈融合”的實踐路徑。徐洪等[6]聚焦人才鏈,明確了“三鏈深度融合”的理論邏輯,分析了我國“三鏈深度融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強化頂層規劃和制度創新等五方面提出了“三鏈深度融合”的提升路徑和對策建議。王再進等[7]在深入探討“四鏈”融合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四鏈”融合的基本特征及內在邏輯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并剖析總結了國外在重點領域推動“四鏈”融合的主要做法,提出了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有關政策舉措建議。
實證研究層面,學者們主要從省域、城市層面,對兩者、三者等多鏈的耦合水平及耦合協調度進行評價,對各鏈貢獻度、耦合機制和耦合路徑進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協調度模型、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灰色關聯法等測度各子系統的發展水平變化情況及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發展水平情況。如梁文良等[8]利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測度了2010—2019年江蘇高技術產業資金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合度。結果顯示,江蘇高技術產業“三鏈”融合度較低,主要是受資金鏈有序度波動性的影響。研發(Ramp;D)經費投入強度低、省資助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占地方財政支出比例少、創業投資強度有序度低是造成“三鏈”融合度低的主要原因。梁樹廣等[9]基于2010—2019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據,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分析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耦合協調度,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我國制造業“三鏈”協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作用路徑。陳雄輝等[10]以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數據為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各地級市“四鏈”融合發展指數,運用聚類分析法對各地級市進行分類,比較分析各地級市的“四鏈”融合水平。在創新鏈與產業鏈“雙鏈”融合方面,鄭林昌等[11]分別測度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分析發現這二者的耦合協調度在2010—2017年持續改善。譚前進等[12]在對科技創新和產業韌性耦合關系理論分析基礎上,利用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數據,測算科技創新水平和產業韌性發展水平,并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評價二者耦合協調程度。綜合來看,關于多鏈的理論研究和定性論述較多,實證研究較多集中在省域、城市的整體產業耦合協調水平對比分析,僅有少數學者聚焦某一特定產業領域開展耦合協調發展實證研究,如孫琴等[13]、吳超楠等[14]分別測算了集成電路產業“三鏈”的協同度,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鏈與產業鏈“雙鏈”融合度。
耦合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已有相關研究較多,近幾年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人口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耦合協調關系影響因素研究(如樊艷翔等[15]、龐聞等[16]、洪蕾等[17]),以及數字經濟、電商與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耦合協調關系影響因素研究(如吳昊天[18]、顏平等[19]、代偉鵬等[20]),僅少數學者開展了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等“多鏈”耦合發展影響因素這一主題緊密相關的研究,陳磊等[21]以2015—2019年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域科技服務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相關時序數據為研究對象,運用QAP回歸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與區域科技創新耦合協調水平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兩大系統耦合協調度差距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務業系統的勞動力、資產和區域科技創新系統的上游環節。綜上,通過文獻梳理分析發現,當前聚焦某一具體產業尤其是新材料產業開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耦合協調測度與影響因素的文獻研究較為缺乏,鑒于此,本文選取2019—2023年廣州市新材料產業34個細分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年度調查匯總面板數據,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廣州市新材料產業及各細分產業領域的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三鏈”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并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1)綜合指數模型。構建廣州市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三鏈”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鏈指標數據分別做歸一化處理和權重計算,消除指標單位及數量級的影響,而后采用熵值法計算“三鏈”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對于正向指標,經過標準化后正向指標的有序度為:
對于負向指標,其有序度計算公式為:
在經過以上指標標準化處理后,采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然后加權匯總得到“三鏈”綜合發展水平指數。計算公式為:
(2)耦合協調度模型。在以上計算得出“三鏈”綜合發展水平指數基礎上,計算“三鏈”耦合度及協調度,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三鏈”耦合度,f(x)是產業鏈綜合評價指數,g(x)是資金鏈綜合評價指數,h(x)是創新鏈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反映了“三鏈”間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不能反映“三鏈”協調發展水平。在此構建耦合協調度模型對“三鏈”協調發展水平進行測算,見式(5)和式(6)。
其中,D表示“三鏈”耦合協調度,T是“三鏈”綜合協調指數,α、β、γ是待定系數,通常取α=β=γ=1/3。
根據耦合及耦合協調關系評價標準值(如表1所示),針對各鏈條耦合程度與協調程度不同狀況,主要分為以下類型:①低耦合—低協調,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三鏈”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較小,且各鏈發展目標和方向不一致,容易導致沖突和不良影響,難以實現有效協作。②低耦合—高協調,“三鏈”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較小,但各鏈均朝著一致目標運作。③高耦合—低協調,“三鏈”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較大,但發展目標和方向不一致,容易導致沖突和不良影響。④高耦合—高協調,“三鏈”間能夠目標一致地開展有效互動及協作,系統整體運行效果較好。
(3)多元回歸模型。為分析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三鏈”間耦合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在此構建面板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it表示被解釋變量,為“三鏈”耦合協調度值;x′it表示各解釋變量,為組成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的各指標;β為回歸系數,ui為個體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i為新材料各細分產業領域數量,t為數據年份。
在指標體系設計上,本文參考已有相關文獻研究成果,結合廣州市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在產業鏈方面,從產業規模及高質量發展視角考量,選取產業從業人員、營收規模、進出口,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銷售規模、商標等若干指標來衡量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在資金鏈方面,選取企業資金、政府稅收減免支持、銀行貸款資金等幾個指標來衡量資金鏈支撐保障情況;在創新鏈方面,從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視角出發,選取研發經費、人力投入總量及投入強度,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創新協同情況,以及專利、標準產出和技術合同交易等成果產出和轉移轉化若干指標來衡量創新鏈整體發展水平。以此構建形成廣州市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三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采用熵值法計算得出各鏈的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在樣本選擇上,本文選取2019—2023年廣州市火炬統計年度調查中新材料產業34個細分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年度調查匯總面板數據,五年共計170個樣本數據。
從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各自整體發展水平來看,2019—2023年,各鏈條的綜合指數呈現整體上升趨勢。除2020年“三鏈”均呈現發展指數下降態勢外,其他年份“三鏈”的發展指數均呈現穩健增長態勢。“三鏈”間相互比較發現,廣州市新材料產業的資金鏈和創新鏈綜合發展指數各年度均略低于產業鏈發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出該產業的資金鏈和創新鏈對產業鏈的引領和拉動作用仍有較大潛力和空間(如圖1所示)。
根據測算結果(如圖2所示),從整體來看,廣州市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的耦合協調度在2019—2023年均處于低度協調階段,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緩慢提升態勢。從各細分領域來看,2023年度,廣州市新材料產業中有4個細分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達到中高度協調階段(如表3所示)。其中,高分子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在2019—2020年處于中高度協調階段,2021—2023年進入高度協調階段。精細化學品制備及應用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在2019—2022年處于中高度協調階段,2023年進入高度協調階段。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備及應用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在2019—2023年均處于中高度協調階段;新型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備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除2020—2021年處于中低度協調階段外,其他年份均處于中高度協調階段。以上四個細分領域的“三鏈”耦合協調度較好,且呈現高耦合—中高協調狀態,各鏈間能夠較好協作和互動,系統整體運行效率和效果較好。其他新材料細分領域基本處于中低度協調階段或低度協調階段,且呈現高耦合—中低協調態勢,雖然各鏈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較大,但協調機制尚待完善,需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生態系統運行狀態。
為實證研究新材料“三鏈”耦合協調發展影響因素,本文根據式(7)的模型,以上文表2中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發展綜合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為解釋變量,以“三鏈”耦合協調度值為被解釋變量,基于2019—2023年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為了排除計量單位對回歸模型實證結果的影響、保證數據的平穩性,本文先對樣本數據進行Z分數標準化處理,具體公式為:Z=(X-μ)/σ,其中X是原始數據,μ是個體均值,σ是標準差。然后,運用Pearson(皮爾遜)相關性檢驗發現,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發展綜合指標體系中各指標與“三鏈”耦合協調度值之間在0.05的顯著水平下均存在顯著相關。為進一步檢驗各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對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各鏈內部變量分別進行方差膨脹因子檢驗,發現部分解釋變量的VIF值大于10,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去掉VIF值大于10的解釋變量后,各鏈內各指標不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如表4所示)。下一步,將表4中各解釋變量進入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1.回歸分析結果
運用Stata15.1軟件對數據進行Hausman(豪斯曼)檢驗發現,chi2(12)=75.36,Probgt;chi2=0.0000,Prob大于0.05,由此采取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及Robust(魯棒)檢驗。其中,模型Y1-1為產業鏈作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Y1-2為資金鏈作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Y1-3為創新鏈作為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Y1-4為將“三鏈”同時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得到如下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據表5分析結果,在綜合性模型Y1-4中,當年進出口總額(Z值)、累計獲得銀行貸款總額(Z值)、當年創新活動獲得政府稅收減免總額(Z值)、當年研發費用總額(Z值)、技術合同成交額(Z值),以及累計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Z值)共6個變量對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其中,在產業鏈方面,當年進出口總額(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072。在資金鏈方面,累計獲得銀行貸款總額(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069;當年創新活動獲得政府稅收減免總額(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062。在創新鏈方面,當年研發費用總額(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312;技術合同成交額(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027。累計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Z值)每提高1個單位值,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值平均提高0.157。綜合來看,研發經費投入、累計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兩個指標對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影響作用較為突出。
2.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分析結果的穩健性,在此改變樣本數量,采用2020—2023年近四個年度面板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從穩健性檢驗結果來看,除了當年創新活動獲得政府稅收減免總額(Z值)這個變量未通過穩健性檢驗外,表5中其他有顯著性影響的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及顯著性與本次穩健性檢驗結果均一致,該分析結果可靠。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作為構建良好產業生態系統的重要要素,三者耦合協調發展對產業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基于2019—2023年廣州市新材料產業34個細分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年度調查匯總面板數據,運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三鏈”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并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研究主要結論為:一是通過構建綜合評價指數模型分析發現,廣州市新材料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各鏈的綜合評價指數均呈現整體上升趨勢。同時,“三鏈”間相互比較發現,廣州市新材料產業的資金鏈和創新鏈綜合發展指數各年度均略低于產業鏈發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出該產業的資金鏈和創新鏈對產業鏈引領和拉動作用仍有較大潛力和空間。二是通過構建耦合協調度測算模型分析發現,廣州市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呈穩健向好態勢。其中,廣州市高分子材料新型加工及應用、精細化學品制備及應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備及應用、新型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備四個細分領域在2023年度“三鏈”達到高耦合—中高協調的較好發展階段,表明這四個細分領域的各鏈間能夠較好協作和互動,系統整體運行效率和效果較好。三是通過構建多元回歸分析模型研究發現,進出口規模、銀行貸款總額、研發投入、技術合同成交額以及國家或行業標準制定這些指標是廣州市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且通過穩健性檢驗。其中,研發經費投入、累計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兩個指標對新材料產業“三鏈”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的影響作用較為突出。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一是鑒于當前廣州市新材料耦合協調發展較好的細分領域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而其他新材料細分領域的耦合協調發展基本處于較低協調階段,建議重點聚焦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精細和專用化學品、生物醫用材料四大類新材料領域,分層分類,持續提高各領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其中,優先選取新型橡膠的合成技術及橡膠新材料制備,鋁、銅、鎂、鈦合金清潔生產與深加工,金屬及金屬基復合新材料制備,精品鋼材制備,環保及環境友好型材料這五大高耦合—中低度協調水平的細分領域,從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各端發力提升其耦合協調發展水平。二是聚焦廣州市新材料“三鏈”耦合協調發展影響的重要因素,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組織在穗新材料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參加中外企業對接交流會等形式,暢通本土企業與海外市場主體對話渠道,探索合作契機,擴大海外朋友圈,逐步實現從產品出口到品牌出海轉變,在海外市場拓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銀行貸款等金融支持方面,深度貫徹落實《關于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24〕72號),通過“創新積分制”篩選中小科技企業,推送至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科技企業,以及對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時,針對新材料企業創新信貸產品體系,開發更多類似“金米新材料企業貸”等新材料領域類專項銀行信貸產品,持續提升金融資源支持力度。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積極推進廣州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等建設,培育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等在穗化工新材料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系列重大創新平臺,集中科技力量加快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領域高端產品研發。支持金發科技、廣汽、天賜材料等具有高水平研發機構的企業,通過研發一批、儲備一批、應用一批,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建設一批重點化工新材料中試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新材料產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中試產業化,引導國產技術、裝備和產品等試用、迭代和推廣。在標準制定方面,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與修訂工作,提升企業技術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加速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與市場規范的深度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
基金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軟科學專題項目“廣州跨越‘中等技術陷阱’路徑研究”(2024E05W1079)
[1]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強調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J].黨建,2024(11):10-11.
[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J].黨課參考,2024(9):7-9.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J].旗幟,2024(2):5-6.
[4]武義青,張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EB/OL].(2024-12-25)[2025-01-09].
https://hbxw.hebnews.cn/news/499684.html.
[5]張瑾,萬勁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理論分析和實踐要求[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20):50-58.
[6]徐洪,黃璐,劉明熹,等.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理論邏輯、融合現狀與提升路徑[J].科學學研究,2025,1:1-12.
[7]王再進,張亮,應益昕,等.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理論探析、國外實踐與政策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24(2):113-127.
[8]梁文良,黃瑞玲.江蘇高技術產業“三鏈”融合度的測度與評價——基于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2(1):51-60.
[9]梁樹廣,張芃芃,臧文嘉.制造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耦合協調度與耦合路徑研究[J].調研世界,2023(1):53-60.
[10]陳雄輝,陳銘聰,孫熹寰,等.“四鏈”融合發展水平評價研究:以廣東地區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21(7):107-114.
[11]鄭林昌,王念纖.中國省域層面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耦合關系的測度[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5(4).
[12]譚前進,聶鴻鵬,于濤.科技創新與產業韌性的耦合協調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3(2):48-56.
[13]孫琴,劉戒驕.集成電路產業“三鏈”融合協同發展——機理分析與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23(7):63-73.
[14]吳超楠,袁野,陳燕華,等.數字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升級研究——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24,42(1):74-84.
[15]樊艷翔,雷社平,賀燦飛,等.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水平耦合協調關系及影響因素——以云南省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5,1:1-13.
[16]龐聞,馬耀峰,李丹.中國省域旅游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耦合關系和影響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24,39(5):167-175.
[17]洪蕾,孫杰,劉冬,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4,40(9):1155-1166.
[18]吳昊天.農村電商發展與農產品流通效率的耦合協調關系及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22):114-117.
[19]顏平,周聞宇,王瑞榮,等.長三角城市群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時空演化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4,44(7):87-95.
[20]代偉鵬,張娜.區域數字經濟與商貿流通業耦合協調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皖江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5):189-192.
[21]陳磊,杜寶貴.科技服務業發展與區域科技創新耦合協調度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3,44(12):51-67.
ResearchontheCouplingCoordinationMeasurementandInfluencing
FactorsoftheNewMaterialIndustryChain,CapitalChain,
andInnovationChain:ACaseStudyofGuangzhou
CHENLi
(GuangzhouAcademy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Guangzhou,Guangdong510030)
Abstract:Theinnovationchain,industrychain,andcapitalchainareimportantelementsinbuildingagoodindustrialecosystem,andtheircoordinateddevelopmentiscrucialfortheoverall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industry.Basedontheannualsurveyandsummarypaneldataofhigh-techenterprisesin34sub-sectorsofthenewmaterialsindustryinGuangzhoufrom2019to2023,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greemodelisusedtomeasurethecouplingdegreeandcoordinationofthe“threechains”ofthenewmaterialsindustrychain,capitalchain,andinnovationchain.Themultipleregressionmodelisusedtoanalyz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fthecouplingcoordinationdevelopmentofthe“threechains”ofthenewmaterialsindustry.The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threechains”couplinginGuangzhousnewmaterialsindustryisshowingasteadyandpositivetrend.Amongthem,thefoursub-fieldsofnewprocessingandapplicationofpolymermaterials,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finechemicals,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newfunctionalpolymermaterials,andpreparationofnewfibersandcompositematerialsreachedagooddevelopmentstageofhighcouplingmediumhighcoordinationinthe“threechains”in2023.
Theimportandexportscale,totalbankloans,researchanddevelopmentinvestment,technologycontracttransactionvolume,andtheformulationofnationalorindustrystandardsar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threechains”ofGuangzhousnewmaterialsindustry.Finally,targete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areproposedto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Guangzhousnewmaterialsindustrycoupling.
Keywords:newmaterial;industrialchain;capitalchain;innovationchain;couplingcoord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