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生產力迭代升級、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產業鏈黨建是以黨組織為核心,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型黨建模式。作為黨建工作新的延伸和探索,產業鏈黨建通過強化組織引領、整合產業資源、激活創新要素等持續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產業鏈黨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機理
新質生產力作為以創新為核心、以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為特征的生產力形態,正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在這一進程中,產業鏈黨建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支撐
(一)重構生產關系新范式
傳統產業鏈條中,企業間往往存在競爭壁壘、信息孤島和資源錯配,制約了技術協同與價值共創。產業鏈黨建通過構建跨企業、跨領域的黨組織網絡,打破了行政邊界與市場分割,形成了一種新型生產關系。例如,長三角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黨建聯盟,將電池、電機、整車制造等環節的龍頭企業黨組織串聯,成立聯合攻關黨支部,針對固態電池技術瓶頸開展協同研發。這種組織形態超越了單一企業的資源局限,形成了“研發共投、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創新共同體,使產業鏈從松散的利益聯合體升級為緊密的創新命運共同體。
(二)聚合創新要素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突破性技術創新,而產業鏈黨建通過構建“紅色創新鏈”,為技術攻關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在半導體產業中,上海張江的集成電路產業鏈黨委牽頭成立“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創新聯合體,推動芯片設計企業與中科院微電子所共建共享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平臺,降低中小企業研發成本。在這種模式下,黨組織充當創新資源的“調度中樞”,通過政策杠桿引導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向關鍵領域聚集。
(三)塑造組織韌性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雙碳”目標背景下,產業鏈黨建成為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關鍵抓手。
例如,山東青島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黨建平臺,通過建立供應鏈預警系統,實時監測全球軸承、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模塊等關鍵零部件的庫存與物流動態,在歐洲港口擁堵危機中,協調中車集團與上下游企業啟動國產替代預案,保障了高鐵項目的如期交付。
(四)激活人力資本
產業鏈黨建通過構建“人才雁陣\"模式,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例如,杭州數字經濟產業鏈黨委打造“數字工匠\"培育體系,聯合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企業設立“鏈上工程師\"流動崗,允許人才在上下游企業間柔性流動。與浙江大學共建“訂單式\"微專業,針對AI訓練師、區塊鏈架構師等新興職業定向培養。在這種機制下,人才價值在產業鏈多節點中持續增值,人力資本紅利得到充分釋放。
(五)提升治理效能
產業鏈黨建重構了市場與政府的互動邏輯。例如,在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鏈“黨建 + 基金+園區\"模式中,黨組織牽頭成立產業引導基金,但決策權交給由科學家、企業家和投資專家組成的紅色決策委員會,政府角色從主導者轉變為服務者。這種新型治理結構既避免了市場失靈,又防止了行政過度干預,成功孵化了科倫博泰等創新藥企,推動PD-L1單抗等重磅藥物上市。
二、產業鏈黨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成效
無錫高新區于1992年成立,2015年12月設立新吳區,與高新區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作為長三角創新創業腹地,無錫重要開放窗口、產業高地、創新引擎,近年來,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聚焦4 6+2+X′′ 現代產業集群,持續推動黨建鏈引領產業鏈,努力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一)產業鏈黨建為產業提質夯基筑臺
充分發揮機關部門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統籌推動作用,積極探索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黨組織設置和活動形式,織密織牢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組織網絡。一是建章立制,強化鏈上統籌。出臺《關于推進“ 6+2+X ”現代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高質量發展系統規劃,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納人全年黨建工作要點和考核重點內容,由工信、科技、發改等7部門構建黨建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二是多方協同,理順鏈上脈絡。圍繞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裝備、數字經濟等高新技術產業,由主管部門牽頭,組建產業鏈黨委8個,同步按照“產業關聯、區域相鄰、便于組織\"的原則,打造以1家行業黨委為主導、1家頭部企業為核心、N家上下游企業為支撐的4 1+1+N′′ 的產業鏈模式,形成機關部門抓管理、產業鏈黨委抓服務、頭部企業抓帶動、關聯企業抓推進的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工作格局。三是全面覆蓋,織密鏈上網絡。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鏈打造企業黨組織“孵化器”,相關部門在每條產業鏈明確1名黨建聯絡員和2名黨建指導員專門負責產業鏈黨建工作。工信、科技等部門開展鏈上黨組織“一線縱深覆蓋\"行動,統籌設立生產管理一線、市場銷售一線、科技研發一線等功能型黨支部29個,推動組織建設與產業鏈條同步延伸,實現鏈上黨員應納盡納。
(二)產業鏈黨建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聚焦打通高新技術產業鏈發展堵點,依托綜合化服務陣地、專業化服務團隊和精準化服務內容,精準嵌人各類資源,持續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打造綜合化服務陣地。按照“一鏈一陣地\"的原則,區科技局高標準打造生命科學創新園“鏈·空間\"\"數聚新吳\"等產業鏈黨群服務中心,由“1名龍頭鏈主 +N 個鏈上企業”組成輪值服務團隊,形成集宣傳、教育、管理、展示、培訓等于一體的產業鏈黨建特色陣地矩陣。區工信局依托阿斯利康、SK海力士等鏈上企業,推廣打造“初心學習角\"125個,累計為企業黨員、職工提供學習交流、協商議事、項目對接等綜合服務1200余場次。二是組建專業化服務團隊。深化“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做法,區商務局選派126名機關黨員業務骨干擔任“助企紅色專員”,全程跟蹤產業鏈項目,協同開展組團式服務110余次,協調解決難題130余件。邀請產業研究專家、領軍企業負責人、科研院所、法律咨詢等專業團隊,開展行業發展研討會29場,組織生產研發、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培訓18期,搭建起產品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合作平臺,有效促使78個科研項目落地轉化。三是提供精準化服務內容。區工信局、科技局牽頭定期組織召開鏈上企業家座談會,深人企業“把脈問診”,累計征集企業在融資、用工、土地等方面的需求2700余條。機關各部門常態化開展走訪調研,形成鏈上企業“需求清單”可向鏈上企業提供的“資源清單\"和“政策清單”,有力推動產業鏈政策供給和資源整合。截至2024年底,已為鏈上企業發展協調解決項目審批、金融貸款等事項670余件,涉及資金10.2億元。
(三)產業鏈黨建為產業合作搭橋鋪路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構建互聯互通的產業鏈,通過黨建引領,激發產業創新內生動力。一是打造共享平臺。區工信局持續構建“黨建聚鏈·益企向新”黨建品牌,將黨建與產業服務相結合,先后舉辦9場集成電路產業鏈對接活動。與省產業鏈黨建聯盟共同組織工業軟件產業鏈供需對接會,積極與區企業和企業家協會功能型黨支部聯合開展產業鏈服務,共同搭建合作平臺,促進黨建和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培育科創企業。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一高新技術企業一瞪羚企業一獨角獸企業\"的創新型企業培育路徑。目前,擁有雛鷹企業1500家、瞪羚企業750家、準獨角獸企業110家。三是引人外部資源。機關各部門積極引人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智力資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北京大學開展產業合作,成立無錫北大EDA研究院,基于集成電路產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品研發,推動成立中國模型標準聯盟,打造國內EDA產業人才培養基地。與江南大學開展黨務工作交流活動和產學研合作,校企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互動,促進校地產業優勢互補、互利互贏和融合創新發展,為高校與企業間構建高效轉移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良性創新互動生態。
(四)產業鏈黨建為產業創新聚勢賦能
發揮黨建統攬全局、協調各方、聚合資源作用,有效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鏈短鏈延長、斷鏈連通、細鏈增粗、弱鏈變強,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一是激活鏈上細胞。堅持以產聚才、以才興產,區科技局與江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名校人才直通車等活動20余場,招引高端人才45名。積極實施“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把鏈上高技能人才、骨干分子、技術能手發展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生產經營管理骨干,累計有75名黨員人才普升企業管理層,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把舵定向提供紅色智力支撐。二是強化鏈上協作。強化產業鏈內企業溝通互促,創設產業鏈研究中心4個,組織開展各類產業發展論壇71次,覆蓋11200余人次。聚焦產業鏈斷點、供應鏈堵點、資金鏈難點、創新鏈卡點等企業發展難題,搭建產業鏈信息交互平臺,有效破除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壁壘,截至2024年底,通過信息平臺已累計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約1.2億元。三是引領鏈上攻堅。廣泛開展“三亮三比\"爭創活動,積極推動機關黨員骨干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一線挑重擔、扛重責,發揮“黨建 + ”資源整合效應和黨員骨干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技術攻堅團隊92支,實施技術攻堅項目177個。累計突破高端數字芯片、EDA等關鍵技術成果103項,形成產業升級與人才集聚的融合聚變效應。
三、產業鏈黨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優化路徑
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要持續用力,推動產業鏈黨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鏈黨建中鏈上企業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協同作用,增強部門之間、條塊之間、政府與行業協會之間以黨建引領產業鏈發展的工作合力,推動黨建創新和產業鏈發展同謀劃、同布置、同落實的工作協同性。
(一)堅持將抓實“組織鏈”作為立足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堅持黨組織與產業同步建設,發揮機關部門對產業鏈黨建工作的統籌抓總作用,形成各類生產要素主體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化產業鏈黨建工作格局。深化“雙向進人、交叉任職\"機制,穩步提升產業鏈上企業管理層擔任書記比例,持續增進產業鏈黨建工作在企業內部的“話語權”。業務主管部門、骨干企業應進一步創新推動產業鏈黨建辦法,擴大現有的產業鏈黨組織涵蓋面,夯實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工作基礎。全力抓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黨組織培育、黨員發展、組織生活等工作,持續壯大產業鏈上黨員、黨組織規模,以黨組織凝聚力帶動鏈上企業提振發展活力。
(二)堅持將筑強“服務鏈”作為核心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塑造優質生態
聚焦產業鏈龍頭企業、重點配套企業,完善產業鏈黨建專業隊伍、陣地等要素配備,精準嵌人各類資源,為企業和職工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大力推動各類服務資源向產業鏈聚合。定期開展“黨建共建·政企銀對接”活動,構建創投、融資一體化服務鏈條。深化吹哨應哨機制,由產業鏈主管部門定期收集匯總企業政策、資源、項目等需求清單,形成一般問題紅色專員協辦、專業問題職能部門承辦、重點問題聯席會議合辦的快速響應機制,推動穩企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應享盡享,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三)堅持將盤活“發展鏈”作為關鍵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激發內生動能
持續優化產業鏈黨建共建平臺,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核心企業引領效能,推動鏈上企業依托黨建平臺廣泛開展創新資源、技術資源、發展資源交流共享。深人實施“黨員人才工程”,聚焦鏈上企業需求,加強高端人才引育,推動產業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高效創建“產業鏈黨員先鋒崗”,組織黨員先鋒攻堅核心技術,不斷提升產業鏈上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彰顯高新技術產業鏈黨建工作效能。
(四)堅持將打造“品牌鏈”作為支撐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堅持“一鏈條一特色、一聯盟一品牌”工作思路,深人挖掘內涵,深化提煉具有高新技術產業屬性的黨建品牌,提升產業鏈黨建品牌的引領力、影響力、凝聚力。加強與各級主流媒體合作,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開展廣泛宣傳,營造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根據時代特點,圍繞產業鏈黨建工作和鏈上企業文化實際,賦予企業核心價值理念,促進品牌與鏈上企業文化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曄.“新質黨建”:產業攻堅“紅色引擎\"[N].解放日報,2025-06-29(002).
[2]葉小祥.產業鏈黨建為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能”[J].群眾,2024(23):35-36.
[3]林毅夫,黃奇帆,鄭永年,等.新質生產力:中國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與內在邏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68.
[4]梁福寧,胡志權.產業鏈黨建賦能鏈上企業高質量發展[J].上海企業,2025(04):34-36.
[5]深耕產業鏈黨建力促高質量發展[J].寧波通訊,2025(05):72-73.
(作者單位:無錫高新區〈新吳區gt;政策研究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方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