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本,對于提升我國的戰略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基礎研究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企業開展基礎研究,能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反哺企業創新,促進行業自主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的主體是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從事基礎研究的動力弱且能力欠缺。這種局面與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及我國高質量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亟待改變。
企業加強基礎研究的必要性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決定著國家創新體系的根基和后勁。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基礎研究能力將逐漸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競爭力。
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對企業基礎研究提出新要求。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并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基礎研究。例如,美國通過《無盡前沿法案》等政策,鼓勵企業投資未來技術和基礎研究;歐盟推出“地平線歐洲”計劃,支持企業參與前沿科技攻關。這些舉措旨在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維護國家和地區科技競爭優勢。科技是核心競爭力。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我國企業必須加強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高質量發展需要企業基礎研究提供新動能。基礎研究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通過基礎研究,企業可以掌握行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開發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新產品,搶占市場先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基礎研究能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儲備和創新靈感。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企業從事基礎研究面臨的挑戰
一是評價體系僵化,難以體現基礎研究價值。科研評價體系“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難以準確評估基礎研究的長期價值和潛在影響,不利于企業從事周期長、風險高的基礎研究。
二是基礎研究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基礎研究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以中央財政為主,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不足,企業基礎研究投入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企業為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視基礎研究,融資服務體系不健全、間接融資渠道狹窄、耐心資本投入不足等問題,都制約著企業開展基礎研究。
三是面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與風險分擔機制缺失的雙重風險。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基礎研究成果易被模仿,而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對原創性保護不足,企業難以從基礎研究中獲得合理回報,削弱了企業的投入動力。另一方面,基礎研究具有高成本、高風險、回報慢等特性,但科技保險發展滯后,針對研發失敗、技術迭代損失、市場拓展受阻及創業失敗等關鍵風險保障的險種缺失。由于缺乏保險、風投等社會資本分擔研發風險的機制,導致企業在投入基礎研究時面臨較大風險。
四是人才儲備不足,制約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目前我國企業科研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原創能力的領軍人才。
五是體制機制障礙,制約創新活力釋放。國家針對企業基礎研究的政策支持資源不平衡,補助類政策和人才類政策惠及度更集中于國有企業。
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可行性
企業博士生數量逐年增加,為從事基礎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撐。近年來,我國企業博士生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統計,2022年我國企業博士生數量已超過10萬人,較五年前翻了一番。這表明我國企業越來越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為從事基礎研究提供了人才支撐。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從事基礎研究提供了資金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我國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達到145家,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這些大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能夠為基礎研究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從事基礎研究。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從事基礎研究。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支持企業牽頭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支持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政策建議
一要完善評價體系,引導企業重視基礎研究。改革企業基礎研究的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激發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建立分類評價機制,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制定差異化的基礎研究評價指標,避免“一刀切”。對于行業領軍企業,重點評價其在前沿技術探索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的貢獻;對于中小企業,重點評價其在細分領域的技術突破和應用價值。強化長期評價導向,建立基礎研究長周期評價機制,避免急功近利。鼓勵企業制定長期基礎研究規劃,并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探索多元化評價方式,引入同行評議、國際評估等方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提升基礎研究水平。
二要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健全風險共擔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基礎研究。由政府牽頭,聯合社會資本設立企業基礎研究基金,重點支持企業開展前沿技術探索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發展“耐心資本”,完善科技金融保障體系。鼓勵風險投資、私募股權等社會資本投向企業基礎研究,并給予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優化政府性科技融資擔保體系,做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平臺。健全風險分擔機制,鼓勵保險機構深耕科技保險細分領域,有針對性地研發定制化險種,構建覆蓋技術研發、產品推廣、市場拓展全流程的保險保障體系。
三要建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聯合基金,支持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建立企業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企業創新聯合基金項目,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產業化融通發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基礎研究根基。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推進高校企業協同,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訂單式”人才培養,鼓勵高校與企業聯合設立現代產業學院或專項學科。探索企業基礎研究人員職稱評定辦法,淡化論文數量要求,突出技術轉化貢獻,讓企業的基礎研究人才可以像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樣進行職稱評定、申請基礎研究項目,并促進基礎研究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合理流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提高企業從事基礎研究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五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企業創新活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為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優化創新生態,鼓勵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作者為九三學社杭州市委會副主委,杭州師范大學科研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