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0-0047-04
受新時期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發展變化的影響,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模式也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其中思政教學作為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滿足新時期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要求,思政教學中不僅需要重視全方位教學開展,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和提升,而且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引導和社會責任感培育,如此才能培養出一大批與新時期發展要求相符合的高素質、高專業能力型人才。此外,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使學生通過對基礎俄語課程知識的學習,了解不同國家及地區社會文化,開拓國際視野。同時,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傳遞與交流,通過引導學生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思想和觀念學習,實現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等綜合水平提升。文章將通過對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重要意義分析,圍繞信息化背景下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和建議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一、信息化環境下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背景分析
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在高校教育發展與課程思政思想影響下,針對俄語教學發展的實際需求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教學發展方向。其中,課程思政是通過將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形式的構建作為教學開展的重要方向和指導,在實現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互融合基礎上,促進其協同效應發揮,實現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發展目標。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教育發展的一種創新理念,也是推動高校教育創新與完善的一項重要路徑策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國教育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是隨著我國教育發展思想和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受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和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通過逐步在國內一些城市建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探索改革試點,經理論研究和實踐論證,最終提出來的“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隨著“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先后經歷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等思想發展與變化階段,當前已經在全國教育教學發展中廣泛推廣。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并不是“思政課程\"的詞序倒換,而是通過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課程教學及改革的各環節相互融合,從而促進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及其教學根本任務實現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觀。其中,課程思政中與課程教學內容和改革要求相互融合的思政內容,不僅包含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念、傳統文化等更加豐富和廣泛的思想政治道德內容。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與改革發展,不僅要求課程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課程知識傳授相互結合、統一,而且要求在完成課程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和教育,從而滿足新時期高校學生的全面化培養和專業性能力提升教育要求,使其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
二、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融合發展目標實現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漸推動了我國在國際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和影響擴大。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各項建設與發展中必將面臨較為迫切的文化魅力展示及以文化發展為基礎的國際形象提升與國際話語權爭奪等形勢環境。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在國際競爭與發展中實現\"走出去”,與其他國家文化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具有深厚歷史沉淀的優秀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而且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民族文化在發展中實現求同存異創新發展,塑造更加有利的國際形象。[1語言不僅是人類進行思想表達與交際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也是文化發展的產物與結果,基礎俄語課程在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大力弘揚方面具有相對獨特的優勢,也對我國高校的外國語言教學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作為外國語言專業學生就需要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能力和優勢,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貢獻一份力量。此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規劃中,尤其需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弘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部分。為滿足這一要求,高校不僅要重視基礎俄語課程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與能力提升,而且需要重視教學中對學生的外國語言文化性質與價值觀的感知和認識引導,使其在對外國語言發展的本土文化傳統具有較為深刻的了解基礎上,對我國文化發展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格局形成認識,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交流。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過與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在中國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傳播的同時,也能夠使西方國家的一些“中國威脅論”等不利于中國發展的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我國在世界國家中的良好形象,強化我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
(二)有利于深化基礎俄語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
俄國歷史上比較典型的一個思想學派斯拉夫派,也是第一個提倡民族自我意識的思想流派,該學派是以俄國歷史文化區別于歐洲的“獨特性”為核心思想,其認為語言作為民族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實現多樣性的民族精神生活表達的常用手段,是進行民族精神經驗傳承的一種重要形式,作為俄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具有自身屬性的哲學樣式,該學派對俄國的思想文化政治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2]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中,將俄語語言背后的這些思想文化和思政教學相互結合,不僅有利于思政教學中學生的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愛國主義思想情懷培養,而且有利于通過上述語言哲學思想與文化內涵的拓展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習的語言課程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提高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三、信息化背景下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對策
(一)注重挖掘學科交叉中的課程思政元素
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注重學科交叉教學開展,實際上是要求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應充分融合,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將思政教學注人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全部過程,以促進其教學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實效性等效果提升,為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以及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此外,為促進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教學,從而在跨學科教學基礎上,實現基礎俄語課程與其他教學課程之間的相互補充、促進,滿足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需求。
(二)豐富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多元化教學的開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課程知識學習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化和知識技能,提升自身語言能力和素養,而且也有利于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促進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發展。例如,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邊學邊做或者是邊用邊做等方式開展學習,促使學生在語言課程學習中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對自身的思想認識和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
(三)健全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高校在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要健全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從而對高校師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形成進行指導,促進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支持和有效的方法措施。[3]其中,建立健全的基礎俄語課程教學體系建立,以促進教學實踐中多角度與多層次的教學活動開展,不僅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中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次實施,對學生的學習感受和認識提升進行合理引導,還可以通過有效的感性與理性教育相互結合模式,提升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與創新。
(四)注重德育視角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育
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和培養教學,還應包含學生的思想道德、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培養教育。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環境下,高校教育和發展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企業進行優秀人才選拔的一項必備素質,也需要在高校語言教學中逐步滲透和深入開展,從而更好地滿足新時期高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發展目標需求。針對上述情況,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中,就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學,將德育培養作為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有效的課程教學與實踐鍛煉,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社會責任意識,為基礎俄語課程教學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語言課程教學開展的重要培養自標之一,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發展與人才就業環境中,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和提升需求更加突出,不僅是高校語言課程教學的必備內容,也是高校教育實現人才儲備體系構建與國家發展需求人才提供的重要要求。[4]
四、推動信息化背景下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進一步發揮語言學科的文化傳播橋梁和紐帶作用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學科的文化傳播橋梁和紐帶作用,對教學課程與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以促進傳統的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對語言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水平培育,不僅有利于促進語言學科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而且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其中,我國高校教育發展中,教育部早在20世紀就針對外語語言學科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在對學生開展語言學科教學同時,應注重學生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政策水平與組織紀律、民族文化傳播等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和教學引導。這是由于外語教育本身作為一門較為獨特的世界觀教育學科,其語言的形成和發展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而且人們言語表現會受到語言之外的社會要素制約,因此,在進行一門語言學習過程中,就需要對該語言形成的民族思維方式及其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等內容進行系統學習。[5]
(二)積極拓展語言教學中的育人渠道
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積極拓展教學開展的途徑,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和條件,通過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相互結合的模式,促進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為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某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中,就充分利用學校與俄羅斯相關學校簽訂的校際交流合作協議等資源,選擇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交流學習,交流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也明顯促成了國民對民族文化發展的自信心。[6高校語言課程教學中通過到不同國家的高校進行交流學習,在親眼看見國內外文化發展的差異后,會對學生形成遠超于課堂教學的沖擊,引導參與交流的學生將交流過程中的見聞與同學進行分享,也有利于促進其他學生對外國語言文化及生活的了解,并且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與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自標相吻合。此外,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教學中,通過開展不同國家之間高校學生的相互交流學習,對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升方面,也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和效果,通過相互交流,在基礎俄語課程內容教學中,結合課程設計,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分享自己在交流過程中的見聞感受,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語言文化及其相關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俄語語言表達和鍛煉機會,提升其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
(三)注重俄語教師主體的文化素養提升
在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應重視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升,使其在語言課程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創新與配合應用,提升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重視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基礎俄語課程作為一門外語語言課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系統性,需要學科教師通過相互配合與共同努力,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語言學科的課程教學,不僅需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傳遞和教學,而且需要重視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變化,因此,就需要高校教師在開展語言知識和專業能力提升教學的同時,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責任意識,確保語言課程與思政教學同步推進,從而通過不同學科的相互協同,推動高校語言學科教學以及整體教育的發展提升,使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以自信、從容的姿態推動我國文化交流和發展。
五、結語
總之,信息化背景下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施,不僅需要重視教學的全面性和深入化,而且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配合,建立更加高效和全面的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從而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推動基礎俄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全面改革與創新發展,為我國高校教育的穩定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楊春燕.課程思政與《基礎俄語》課程教學有效融合的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09):95-98.
[2]葡金鳳,王海珍.“用外語課堂講好中國故事\"課程建設及能力培養探究:基礎俄語課程思政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2):29-32.
[3]楊蕊.課程思政背景下基礎俄語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1,7(10):54-56.
[4]王金枝.新文科背景下民辦高校基礎俄語3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23):139-141.
[5]王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基礎俄語\"課程探索[J].成才之路,2022(12):40-42.
[6]石明月.俄羅斯漢學優秀成果在俄語專業課課程思政中的內容應用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41(04):152-156.
[7].嚴文穎.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高校外語類智慧課堂構建研究與實踐:以基礎俄語智慧課堂構建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5(03):113-121+144.
(薦稿人:林立娟,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副教授)(責任編輯:張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