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2年,《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改革創新“大思政課”,善用社會大課堂構建出豐富多樣化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以推動更多主體參與思政教育,提高公共協同視域下的思政協同育人成效。高校通過與社會多元主體加強協同合作,能夠充分整合思政教育資源,形成強大教育合力提升教學效能。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在深入推進公共協同合作實踐中,對引入多元主體參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還面臨如何讓校內思政教育與校外各類公共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有效融合、共建共享的難點。基于此,本文在公共協同的全新視域之下深入探討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的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優化路徑,是思政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
一、公共協同視域下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的價值意蘊
在新時代,高校順應時代趨勢,推動校內與校外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配置,對促進思政協同育人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
(一)促進校內外思政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校在公共協同發展理念指引下,根據思政教育教學計劃聯合其他學校、校外教育機構、社會資源,加強各類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能夠解決思政教育資源不均衡難題,促進各種思政實踐活動資源優化分配。具體而言,高校與紀念館、博物館等社會文化機構緊密合作,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在專業講解員解讀下學生能學習到很多歷史事件知識。高校通過引入博物館內收藏的文物資料、珍貴史料,紀念館收藏的教育資料,創作線上數字化思政教育資源,方便師生通過線上學習渠道獲取更多教育資源。同時,高校與其他學校加強合作,能夠拓展適合學生參觀學習的具有代表性教育資源,在降低教學成本的基礎上,整合與優化思政教育資源配置結構,促進思政教育實現資源共享、支撐思政實踐活動教學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增強思政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高校在公共協同視域下促使社會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能為日常思政實踐活動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便于高校根據思政教學目標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長實際需求。在當前信息來源多樣化的新形勢下,高校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設計思政實踐活動教學,借助公共協同的教學資源教學,能充分引發學生對思政教育元素的興趣和共鳴,提高思政實踐活動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此外,教師將網絡平臺獲取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事件等信息資源融入思政實踐活動中,能夠通過選擇適合的教學素材使教學內容更加鮮活生動,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塑造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念、學會如何辨別正確信息,還能夠通過匯聚多種思政教學資源顯著提高學生參與思政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三)推動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的創新發展
當前,大力推動公共協同視域下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整合,為思政教育從知識傳授轉向幫助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塑造、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提供堅實基礎。高校通過引入更多元的項目式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思政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思維、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這種公共協同教學模式,打破以往思政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的局限,通過整合多種社會資源拓展思政實踐空間與教學場景,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興趣。此外,高校增加與不同主體聯合思政實踐教學新模式,如共建思政實踐教育基地、打造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沉浸式思政實踐教學場景等,能持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為推動跨校際、校企合作、學校與社區、社會各界資源的教學互動模式構建提供不竭動力。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學生思政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也使思政教育理念與內容傳遞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中。
二、 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的實踐困境
高校的思政教育側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與樹立思想價值觀念,是德育的重要體現。在公共協同視域下推動各類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深度整合、協同育人效能提升,仍然面臨諸多困境。
(一)思政教學資源供給不足,協同整合難度大且質量參差不齊
當前,多數高校對校內、校外思政教育資源的統籌規劃、共建共享機制建設不完善,缺乏數字化賦能優質資源共享能力,使得借助大數據技術收集、分析和處理校內、校外各類有效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不利于在思政實踐活動教學中高效整合、利用思政育人資源,或使用的思政資源質量不高。例如,一些高校現有的校內思政資源來源分散,以思政課程教學內容為主要教學資源,以各專業學院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時代熱點和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和思想教育素材為輔助。這種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思政協同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比較分散,影響了教師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課程教學的效果。而在與學校外部各類公益組織、文化團體等社會機構、企業、實踐教育基地合作中,由于不同管理主體具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工作重點,容易造成思政教學資源呈現形式、適用范圍等側重點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整合校外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難度[2]。
(二)思政師資隊伍素養局限,精準引導公共協同發展效能弱化
一些高校從事思政教育的專職教師數量不足,盡管從事學科專業教育的教師數量較大,但在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能力有限。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難以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準思政教育元素的提煉、應用,對于整合不同類型思政資源、挖掘教育價值的能力有限,這些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能力不足。還有一些專業教育任課教師會側重設計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培養活動,對于相關思政教育知識的融入能力薄弱,思政教育與社會機構、企業的對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共協同發展的課程思政教育效果。還有一些高校的思政教育師資質量整體不高,在思政實踐活動教學中缺乏對課程思政的協同教學能力,設計的實踐內容與思政教育、專業教學資源聯系不緊密,難以滿足學生對思政教育元素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教師是高校精準思政的關鍵主體,然而部分教師由于缺乏實際的社會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經驗,容易在校外思政實踐活動中出現指導能力不足、設計的實踐活動內容精準思政效能不理想等方面問題。
(三)學生參與公共協同度低,未充分激發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
高校開展公共協同視域下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在參與實踐過程中能夠將所學思政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然而,許多高校設計的一些思政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缺少創新性,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造成多數學生不愿意參加思政實踐活動。一些高校設計的思政實踐活動以校內資源為主,對校外社會機構、社會思政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充分,容易造成思政教學目標與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設計脫節,使得學生對這些實踐活動提不起興趣。這種實踐教學過程,容易讓學生被動參與實踐活動,降低了思政教育育人的效能。還有一些高校對學生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導致學生對思政實踐活動缺乏重視,認為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是一種任務,造成他們參與實踐活動時主動思考、參與討論、獲得思想與行為改變的效果不明顯,嚴重影響了公共協同視域下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效能發揮[3]。
三、公共協同視域下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的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優化路徑
高校與社會公共思政教育資源的充分融合與協同發展,是新時代高校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重要舉措。本文探究適合公共協同下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的優化路徑,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應用人才。
(一)整合校內外資源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思政實踐教學公共協同育人成效
高校應在相關政策文件指引下推動公共協同機制建設,利用校內、校際、校企教育資源,打造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平臺。首先,應加強校內校史館、德育展室等思政實踐基地的建設,通過營造思政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校史校情實踐教育。同時,進一步完善校內與校外思政教育資源的共享管理機制,通過制定資源共享規則鼓勵更多主體參與,確保各主體的資源共享權益;其次,應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支持,與其他學校、企業、社會機構、社區組織建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實踐活動協同育人優質資源共享平臺,以便為思政課程教師、專業課程教師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和典型案例[4]。例如,一些高校聯合校外社會機構開發的思政教育協同教學APP,能夠讓教師利用線上思政教育視頻、圖片、文字材料設計思政實踐活動,為教師應用短視頻、直播、智慧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新型方法提供了強有力的協同育人資源保障,能夠促進思政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最后,應加強教師對公共協同理念的理解,鼓勵教師利用先進技術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創新沉浸式思政實踐活動教學方法,以打造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結合的第二課堂,提高思政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強化思政專兼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培訓提高公共協同育人師資素養
高校應結合公共協同發展思政教育目標,在構建校內、校外協同育人機制中提升全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首先,應提高學校管理層、專職思政教師、兼職思政教師的公共協同資源整合與效能提升意識,加強全體教職人員對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理念的理解和應用。與校外社會機構、企業等開展深度合作,拓寬思政兼職師資隊伍來源,并定期組織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進行思政教育教學研討活動,促進學校思政教學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全面提升;其次,應在公共協同發展框架下,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中長期師資培訓規劃,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參加政治理論學習、思政素質培訓、職業素養培養、職業規劃指導等線上線下培訓活動,同時促進教師參與企業、社會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提升教師在思政教育協同發展中的創新能力,從而加強全校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有效提高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能力;最后,應通過物質獎勵、職稱評定等措施激發教師主動參與對公共協同資源的整合與應用,以加強教師在思政實踐活動教學中主動尋求與其他學科教師、校外機構等協同合作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師挖掘各類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能力[5]。
(三)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提高參與思政實踐活動意識與創新能力
高校需要強化學生參與公共協同視域下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整合、應用的學習主體作用,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參與、創新思政實際活動的能力。首先,應著力提高學生在思政實踐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例如,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或優秀校友到校舉辦思政實踐活動主題講座,幫助學生深刻認知參與思政實踐活動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營造濃厚的校園思政實踐活動氛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幫助學生能夠在思政實踐活動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充分激發學生提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其次,應通過線上調研等形式了解學生對公共協同思政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期望和需求,同時讓學生廣泛參與各類思政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以調動學生參與思政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例如,安排學生在假期參與思政實踐社會資源的調查活動,讓學生參與收集當地的特色文化故事、經典教育案例等,然后通過師生共同提煉思政教育元素,促進思政實踐活動的資源整合效果的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時代網絡信息飛速傳播的大背景下,學生群體對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教育形式的期望與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部分高校由于使用獨立的數據管理系統,與其他學校、社會機構之間無法實現精準思政資源的共享、共融,造成高校引入的優質數字化思政教學資源供給與育人需求失衡,導致高校開展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精準育人實效弱化。在公共協同視域下開展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指導能力不足,不能在各種思政實踐中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與建議。此外,部分高校組織的思政實踐活動教學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往往流于形式化,而忽視了學生自主思考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培養。總之,在公共協同視域下,高校需要找到資源整合效能提升的優化著力點,以提高公共協同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培養出更多掌握專業知識、具備高尚品德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欣.基于社會動員的高校思政教育公共協同研究[J].公關世界,2025,(11):118-120.
[2]梁喜艷.協同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5,15(08):144-147.
[3]黃紫薇.基于協同理論的高校大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才智,2024,(30):46-49.
[4]張好徽,王紅濤.“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21):84-87.
[5]吳均.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格局的構建探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2(01):95-100.
(作者單位:中共太原市小店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