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育人體系現代化轉型催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融合命題,二者在價值引導與行為規范維度具有天然互補性。管理實踐中暴露的知行脫節現象凸顯制度設計與教育目標的錯位,傳統單向灌輸模式難以適應Z世代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研究立足管理流程再造視角,剖析學分預警與思想幫扶的聯動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談心談話的實踐路徑。研究聚焦機制障礙突破,著力破解資源錯配難題,構建具有時空穿透力的育人網絡,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
一 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內在關聯
(一)核心內涵與功能定位
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共生關系體現為價值導向與制度約束的有機統一,這種關聯性植根于教育目標的雙向互補性,思想政治教育側重認知圖式的建構與認同培育,學生管理則著力于將抽象價值觀轉化為可觀測的行為準則,二者在動態平衡中形成育人閉環。核心內涵在于思想引領與管理服務的耦合機制,既要求管理者在制度執行中滲透政治導向,又強調教育者將管理實踐轉化為情境化教學資源。功能定位顯現為整體性育人生態的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為管理行為提供倫理支撐,學生管理則為思想傳導搭建現實載體,二者通過隱性引導與顯性規范的協同作用,共同維系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維度。
(二)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高等教育育人體系的內在張力催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的深度融合,這種整合既源于價值傳導與行為規約的辯證統一需求,又根植于教育主體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必要性體現在教育目標的多維性矛盾化解層面,單純的理論灌輸難以應對價值多元化的現實挑戰,需要管理手段落實到日常行為范式;而碎片化的制度約束缺乏價值內核支撐,易陷入機械執行的困境,必須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賦予管理行為倫理正當性。可行性建構于系統論視角下的方法論協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認知框架能夠轉化為管理制度的解釋體系,學生管理積累的實證經驗則可反哺教育內容的場景化設計。教育者可通過管理流程嵌入價值判斷標準,管理者亦能借助教育技術優化制度接受度,形成閉合式的育人生態循環[1]。
(三)新時代融合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生態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塊與管理模塊的融合呈現出非線性互動的時代特質,這種特殊性源于價值傳導機制與行為規約體系在技術媒介中的重構需求。當代大學生認知結構的代際差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借助管理流程中自然生成的師生觸點構建浸潤式教育場景,使主流價值觀滲透至獎助評定、紀律處分等具象管理環節。技術特殊性體現在全媒體環境中教育內容與管理信息的同頻共振,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精準識別學生思想動態與管理訴求的關聯圖譜,區塊鏈技術則為教育效果與管理成效的互證提供可信存證。操作邏輯的特殊性聚焦于認知一行為轉化機制的重構,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轉化為管理制度的解釋框架,同時將管理實踐中的矛盾調處過程轉化為價值觀辨析的教育契機,形成虛實空間交織的立體化育人網絡。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融合的現狀分析
(一)實踐模式調研
在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塊與管理系統的耦合程度已成為衡量育人效能的關鍵指標,當前實踐模式呈現技術驅動型整合特征。智能算法構建的輿情分析系統實時抓取教學管理與學生行為數據,運用語義分析技術識別價值取向與管理訴求的關聯圖譜;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成長檔案鏈上存證機制,將課堂表現與宿舍管理等離散數據轉化為可瀕源的德育軌跡。制度設計層面,部分高校嘗試將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指標嵌入管理流程,開發出融合多元化的課程考勤評價模型。實施路徑聚焦動態反饋機制構建,依托協同育人平臺實現思政理論認知與管理行為數據的雙向校驗,但跨部門數據孤島現象仍制約著深度融合進程[2]。
(二)現存問題診斷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模塊間協同機制的技術性缺位導致育人鏈條存在結構性斷裂,管理數據與教育目標間的映射關系尚未建立有效算法模型。多源異構數據整合技術的滯后使學生行為數據與思想動態難以形成關聯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價值取向識別環節的誤判率較高,弱化了個性化育人策略的精準度。制度設計層面,區塊鏈技術支持的德育軌跡追蹤尚未形成閉環驗證機制。執行層面,智能決策系統過度依賴歷史數據訓練產生的路徑依賴,導致管理措施與教育內容創新脫節,跨部門數據治理權限模糊加劇協同育人機制的空轉風險。
(三)深層機制障礙
高等教育系統數字化轉型遭遇的深層次制度性梗阻,源于模塊化系統架構與整體性育人目標的張力失衡,技術邏輯與教育規律尚未形成有效對話機制。分布式數據庫架構的碎片化特征導致管理數據與教育數據的關聯圖譜難以完整構建,知識圖譜技術在價值引導維度缺乏動態修正算法。跨平臺接口標準化程度不足會引發數據交換協議失效,使智能決策系統輸出的管理方案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機器學習模型的倫理審查機制缺失可能導致算法偏見強化既有管理路徑依賴,邊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生成功能。技術迭代周期與制度更新頻率的異步性造成區塊鏈存證系統難以實時適配德育評價體系變革,形成技術賦能的結構性遲滯效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有機融合的機制構建與實施路徑
(一)頂層設計機制
高校需立足辦學定位制定思政與學生管理融合的專項規劃,由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后形成剛性制度。重點建立“書記校長雙組長”領導小組,整合學工處、教務部、馬院等部門的季度聯席會議機制,所有議題必須包含思政與管理交叉內容。日常運行狠抓制度銜接,將思政考核要求嵌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宿舍文明建設等管理細則,輔導員每周需向馬院反饋思政動態。注重打通育人數據壁壘,學工系統和思政課堂的案例分析要同步歸檔至統一平臺。院系層面推行“輔導員 + 思政教師”雙導師制,協同處理學生個案時既要講清規則也要引導價值觀。這種設計依托常態化工作鏈條,讓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管理場景[3]。
(二)過程融合路徑
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管理全流程需強化動態協同。日常管理中可設計“主題班會 + 制度講解”模式,由輔導員結合誠信考試案例解讀校規,同步滲透法治精神。學生活動中增設“紅色主題志愿服務學分”,讓社會實踐與思政理論課形成學時互認機制。處理違紀行為時采取“懲戒 + 反思”程序,要求學生提交思想認識報告并由思政教師批注意見。心理健康干預引入價值引導,心理教師在疏導焦慮情緒時可關聯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網絡管理領域推動建立思政教師值班制,針對校園網絡熱點問題組織線上討論課。院系每月召開學工與思政教師的“融合復盤會”,追蹤課程教學與服務管理的銜接情況。這種持續互嵌的工作方式讓思想引領自然貫穿于學生成長各環節。
(三)技術支持路徑
在技術支持路徑層面,高校可以依托現有信息技術條件,將思政工作與學生日常管理深度結合。構建統一的校園數字平臺是關鍵方向,整合教務、學工、后勤、圖書借閱等信息入口,打破部門數據壁壘。學生的課堂出勤、實踐活動參與、宿舍生活狀態等碎片化信息在合法合規基礎上可納入系統,動態描繪學生成長過程全貌。分析平臺積累的學業波動、異常消費、社交活動頻次等數據有助于敏銳察覺潛在學業困難或心理困擾學生。系統依據不同學生特點匹配推送時事政策解讀、生涯規劃指導、心理健康知識等定制化資訊,提升教育供給的個性化與及時性。技術還能服務于早期預警環節,當系統捕捉到連續缺勤、成績驟降等風險行為時自動向輔導員發送提示消息,縮短干預響應時間。線上匿名反饋渠道暢通了學生訴求表達的通道,管理人員能獲取更真實的問題反饋,針對性調整管理措施和服務內容。必須明確技術工具始終作為輔助,提升數據使用的倫理意識,所有操作在教師判斷引導下進行,使數據洞察切實轉變為精準幫扶行動。這種路徑注重工具的可落地性與服務性,強化問題響應速度與服務精細度,有效支撐日常管理與思想引導的同向發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有機融合的推進策略與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層面
制度設計為融合工作奠定扎實根基。推動學校層面出臺專門文件,明確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要求有機嵌入學生管理各項核心規章。關鍵在于理順校內機構職責,探討將部分職能相近的思想教育部門與學生管理部門進行必要的整合或建立固定的聯席溝通機制,避免工作條塊分割和資源分散。信息互通需要制度支撐,建立規范的教務數據、宿舍管理記錄、活動參與情況等信息在相關部門間的定期匯總與共享流程,消除信息孤島。重新審視現有的輔導員、班主任及相關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說明書與績效考核體系,將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的成效納入評價指標,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學生意見必須有效整合進工作優化,制度層面應規定管理決策前需廣泛收集學生真實想法,設立便捷暢通的反饋渠道并承諾響應時限,形成管理一反饋一改進的閉環。規范數據使用是信息時代的必需,嚴格制定涉及學生個人信息的收集、分析與應用規則,明確使用邊界與脫敏要求,嚴防技術濫用侵犯學生權益。制度建設的核心在于構建起權責清晰、協作順暢、評價科學、學生參與、保障有力的運行環境,讓原本分屬不同系統的思政教育與日常管理工作在日常運行中有章可循、協同發力。持續評估制度執行效果并進行動態調整同樣重要,確保其始終服務于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標[4]。
(二)資源整合層面
資源的有效整合為融合實踐注入持續動能。關鍵在于打破部門間的資源壁壘,探索將原本隸屬不同管理體系的經費、人員、場地等要素進行合理調配與優化配置。硬件設施考慮統籌使用,將部分學生活動空間、會議室、網絡資源等納入統一管理協調范疇,優先保障那些兼具思想引導功能的學生項目使用需求。人力協同是效能提升的重點,推動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師及公寓管理員圍繞學生個體成立柔性協作小組,在工作例會上及時溝通學生表現與潛在需求,凝聚育人合力。經費配置需要更靈活的策略,考慮設立融合專項支持資金或適度打通不同渠道來源的經費,為那些融入思想引導主題的實踐活動以及管理創新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投入,給予穩定的支持。信息資源的聚合作用日益突出,整合分散在教務、學工、后勤、共青團等系統的業務數據,在不違反規定前提下推動數據在統一平臺安全共享,基于共享信息為管理服務與思想引導提供參考依據。師資隊伍的育人能力需要共同培育,規劃組織涵蓋思政教師與學生管理人員的專題聯合培訓項目,圍繞學生心理特點、網絡話語體系、矛盾化解方法等進行交流研討,促進工作理念互通與方法互鑒。資源整合的精髓在于建立開放共享的機制,最大限度盤活存量、激發效益,使有限的資源圍繞服務學生成長這一中心任務有序運轉,切實保障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在日常接觸中,輔導員傳遞價值觀的成本顯然遠低于專門進行說教。
(三)隊伍建設層面
提升隊伍專業素養是融合實踐的關鍵支撐。學校應建立“學工干部思政能力提升計劃”。思政教師隊伍要增加實務培訓模塊,安排青年教師定期輪崗參與學生事務值班,積累管理場景中的育人經驗。推行“角色互聘”機制,選拔管理骨干擔任思政實踐課導師,鼓勵馬院教授兼任學生社團價值觀督導。專業發展方面設立融合型職稱評審通道,對開發管理育人案例、創新主題班會形式的成果予以認定。建立學工與馬院教師的聯合教研室,每月開展“管理難題思政解法”研討會,共同設計宿舍矛盾調解中的價值觀引導方案。新進輔導員培訓必須包含20課時的思政教學演練,由資深思政教師現場點評指導。績效評價體系增設“融合成效”指標,將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管理問題的協同效果納入考核。這些機制使兩支隊伍在知識結構和實務能力上形成互補,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結語
高校育人體系革新需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傳統邊界,構建起目標同向、資源同頻的協同機制。本研究揭示的融合路徑將管理流程轉化為價值觀培育載體,使制度約束升華為價值認同。技術工具創新應用拓展了育人時空維度,隊伍建設專業化保障了教育實效轉化。這種有機融合不僅提升治理效能,更在實踐層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辟現實通道。未來需持續完善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治理新范式。
參考文獻:
[1]羅茜.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
究[J].時代報告,2024,(08):134-136.
[2]陳志勇.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融合路徑
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41(05):118-122.
[3]張麗敏.管理育人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協同機制
研究[J].高校輔導員,2024,15(02):33-37.
[4]楊玉明.高校學生管理流程中的價值觀嵌入路徑[J].學校黨
建與思想教育,2024,64(06):88-91.
[5]趙曉航.數字治理視域下高校思政管理隊伍能力提升研究
[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10):45-49.(作者單位:洛陽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