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持續深化,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模式逐步形成。職業教育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正在向“一體兩翼”的戰略目標奮進。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的需要,突破傳統守舊的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必須提升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的緊密度,同時提升與行業發展的適配度,因此將更加注重與各類社會組織的深度合作,發揮“雙元”育人的聯動功能。
一 “雙元育人”模式的由來
“雙元”育人模式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旨在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這種模式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兩個部分:(1)職業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2)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主要負責讓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1]。這種模式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二、“雙元育人”模式與人才培養體系創新
(一)借鑒經驗
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主要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機制、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內容[2。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國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新形態教材開發以及新時代教法改革等方面仍然具有鮮明的借鑒意義,但并不可照搬照抄,而是需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分析具體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以及政治經濟因素,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教改革之路。
(二)發展創新
為響應“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這一新時代社會工作領域重大改革創新,于2024年3月份組建了廣東省內高校第一家社會工作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目前已形成“社工立院、政法興院、治理強院”的發展定位,踐行“以開放創服務、以服務創貢獻、以貢獻創未來”的發展路徑,積極開展社會工作專業群即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青少年工作與管理等專業建設,力爭打造人才培養高地和創新服務平臺,奮力建成“科研結碩果、服務樹典范、國際展影響、人才競涌流”的新時代高水平社會工作學院。
三、社會工作專業群“雙元育人”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實施路徑
(一)厘清專業群組群邏輯與產教融合之間的關系
社會工作學院所設專業,即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青少年工作與管理3個專業關聯度高、互補性強、具備清晰的組群邏輯。社會工作關系到社會民生、百姓福祉,學院要把社會工作專業群辦到社區里,通過真實的崗位訓練培養出更多素質過硬的社會工作人才,讓學生成為服務群眾的好幫手和基層治理的多面手。要想實現這一育人目標,必須思考如何凝聚學校、屬地政府部門、社工機構、行業協會四方智慧和力量,搭建區域社會工作“校政企行”共同體。同時,這一舉措也正是“雙元育人”模式在社會工作專業群人才培養體系中的現實寫照。
(二)明確專業群“雙元育人”模式建設目標
打破職業院校作為高職人才培養單一主體的傳統格局,社會工作專業群的建設目標是實現育人主體的雙元化。為此,學院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并通過以下路徑達成育人目標:(1)在學校所在地——廣州市花都區打造出區域社會工作“校政企行”共同體,為社會工作類專業搭建好發展平臺;(2)深入挖掘多方合作需求,結合社會工作類專業特點進行項目對接,例如,廣東省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志愿者活動等,既能滿足社會實際需求,又能充分鍛煉校內師資隊伍和學生的實踐能力;(3)經過一輪“校政企行”協同育人合作項目落地與開展,初步形成“雙元育人”人才培養經驗,形成社會工作專業群“雙元育人”模式認知體系。
(三)搭建校外育人共同體平臺
1.發揮區域優勢,實現廣州市花都區社工站點合作全覆蓋,開拓區域性社會實踐網絡
社會工作學院成立之初,即發揮專業建設地域聯動優勢,通過邀請社會工作行業知名學者來校開展講座,并以此匯聚花都區各社工站點主要工作人員,就如何打造本地域社會工作共同體實現聯合育人展開了深入研討。通過充分交流協商,學校與花都區社工站點實現覆蓋性簽約,初步建立了學生校外實習基地群,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實踐網絡。此舉也展現了學校深入貫徹“校地共建”理念,推動社會工作育人創新,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戰略主動。
2.以實踐項目為依托,與廣州市共青團花都區團委共同打造“青年地帶”服務平臺
為構建對接社會需求的橋梁,實現校地共贏,學校與廣州市共青團花都區團委密切合作,共同打造“青年地帶”服務平臺,以期通過專業實踐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學生將專業實踐與志愿者活動相結合,從中體會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到嚴謹務實參與實踐的重要性,并錘煉出吃苦耐勞的精神。雙方就志愿者服務內容、實習實踐模式、產學研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并達成合作共識。
3.以提升育人質量為目標,與廣州市團校合作打造志愿服務工作者培訓班項目
為持續提升社會工作專業群育人質量,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積極與廣州市團校鏈接資源,以合作開展志愿服務工作者培訓班的形式搭建了專業人才創新性培養渠道。學校選送社會工作專業群優秀學生代表參加廣州市團校舉辦的社區治理能力提升培訓,通過專題講座與案例教學,使其深刻認識到所學專業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優勢,并有機會深入探討志愿服務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社區治理服務的整體設計與品牌運營等較高層次問題。此舉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界限,以新穎、多元的形式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4.以“校地聯動”為依托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新突破隨著校地聯合開展的社會服務系列項目不斷優化升級,社會工作專業群逐步形成更為多元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取得系列成果,主要包括“百千萬工程”對接、訂單班、志愿服務項目開發等。社會實踐活動與教育教學改革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群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的水平均得到顯著提升。
(四)建立“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機制
1.全力搭建校、政、企、行聯合育人框架
學校以成立社會工作學院為契機,全力對接行業產業實際需求,立足廣州市花都區,服務地方社會工作。主要表現在:充分發揮學校“行政 +,,, 辦學優勢,加強與地方行政單位的合作,爭取更多的政策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學科研究與教學研究的重要角色,對接專家學者與行業一線工作者,促進理論與實踐彼此賦能,從而增強學校在社會工作行業的辦學影響力;在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開拓方面實現花都區社工站點全覆蓋,實現地域性學生社會實踐網絡,力爭在社會工作行業、企業之間起到資源聯動的作用。
2.初步確立“三階段遞進實踐”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多方育人資源體系的形成
社會工作專業群全力實施“三階段遞進實踐”教學模式,具體表現在:第一年,組織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前往學校周邊社區開展志愿服務,通過志愿活動提升專業認知能力,增強專業認同感;第二年,在進一步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參與社工工作,該階段可借助校外實踐基地,尤其是各社工站點,將學生帶入社區,積極參與項目設計與實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第三年,全面開展畢業崗位實習,對接社工服務人才崗位需求,從中獲取扎實的社會工作專業技能,同時培養過硬的職業素養。這3個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除了學校自身,也同時需要充分調動社會育人資源,具體包括以上提到的廣州市團校、共青團花都區委員會、花都區各社工站點等。
四、校地聯動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群“雙元育人”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成果體現
(一)成功開展“我心飛翔,共筑健康”心理健康日活動
為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2024年5月,在共青團花都區委員會的積極協調下,學校社會工作學院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專業學生攜手花都區青年地帶社工人員在花都區第二小學成功開展了心理健康日活動。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是各方合力的結果,一方面充分鍛煉了社會工作專業群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憑借學校專業群優勢對花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成功舉辦“花Young花青春,守護成長”關愛未成年人游園會系列活動
為助力花都區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024年5月以來,在共青團花都區委員會和花都區青年地帶的支持下,學校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群法律師資優勢,組織法律類專業學生志愿者隊伍先后赴花都區獅嶺鎮馮村中學等地開展法治宣傳活動。該系列活動同時得到了獅嶺鎮團委、獅嶺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獅嶺鎮社工服務站的全力支持,是多元育人理念在社會工作專業群的生動實踐。
(三)順利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
以學校建立的花都區大學生社會實踐網絡為依托,精準對接域內社區工作具體需求,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并實施社會服務項目。2024年7月,學院組建教育彩虹實踐團,以“聚焦幾童身心健康”為主題在花都區花城街桂花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工作專業群學生在會議協調、公益課程施教、社區兒童活動組織等過程中充分鍛煉了專業技能,逐步培養了熱愛集體、關注民生等品質,顯著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四)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
1.地域影響力擴大助推深度合作
學校社會工作學院自成立以來,積極推進校、政、行、企聯合育人工作,并在確立“三階段遞進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積極促進多方育人資源體系的形成。通過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專業實踐活動,學校一方面增強了社會工作專業群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正在吸引更多的社會工作行業企事業單位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實現了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社會層面的高度贊賞為學校繼續推進育人共同體建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與信心。
2.社會關注度提升增強發展信念
社會工作專業群開展的專業實踐和志愿者活動均受到合作單位的充分肯定以及服務對象的廣泛好評。其中,“花Young花青春,守護成長”關愛未成年人游園會系列活動于2024年7月被廣東省教育廳發布在“高校動態”欄目,題目為《:法潤青春,筑夢未來》;普法游園會系列活動于2024年9月被廣東省教育廳發布在“高校動態”欄目,題目為《:妙趣橫生,這場普法游園會走“新”又走心》;2024年4月,南方Plus新聞平臺發布《新雅街攜手高校結對共建,助推人才隊伍建設》,重點介紹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群與廣州市花都區校地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等情況。
五、“雙元育人”人才培養實效提升方法保障
(一)踐行實踐育人理念,以實踐強技能
重視專業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并積極拓展社會實踐,通過參與社會實踐項目達到靈活應用專業知識的目的。努力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通過行動學習、項目式學習、沉浸式學習等多元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將課本知識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任務。這種創新的育人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讓他們在嚴謹務實的氛圍中實現了從“知”到“行”的跨越。
(二)打造志愿者項目,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
實踐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有溫度的專業實踐更加能夠培養出品學兼優的社工人才。參與志愿者活動項目設計,參加志愿者活動是實現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和培養職業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志愿者活動,學生們不僅獲得了知識的洗禮和能力的提升,更經歷了心靈的觸動和成長。
(三)多方育人共同體形成,為培養社會緊缺型人才鋪路
校外育人主體同時也是專業相關行業領域的用人單位,對社會人才需求行情掌握得最為清楚全面。因此,當多方育人主體全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時,也能夠在課程體系設置、崗位技能培訓等方面提供極有價值的意見與指導。同時,校內外多方育人主體形成的聯動格局,能夠讓學校保持敏銳的人才市場覺察能力,并適時根據崗位需求調整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六、“雙元育人”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成果初現
學校逐步推動建設廣州市花都區社會工作與社區服務“校政企行”融合體,打造花都區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樞紐性服務平臺,積極向花都區導入外部優質社會工作專業資源,推動“校政企行”之間在資源對接、人才服務、智力支持等方面實現融合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社區人才隊伍建設、社會組織培育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在“雙元育人”共同體的人才培養體系支持下,社會工作專業群學生不僅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而且掌握了扎實的專業技能,能夠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投身工作,努力成為本土化的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
結語
社會工作專業群“雙元育人”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主要體現在:與校外育人主體聯合打造專業群“金基地”;校外育人主體全程參與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校內外育人主體共同投入開發新型教材;校外育人主體無縫對接學生的專業實踐與實習就業等。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基礎上,學校擬將該人才培養模式推廣至其他高職院校,以期為新時代職業教育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系2024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雙元”育人模式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研究——》(項目編號:GDXZKYY2024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素霞.德國“雙元制”框架課程體系與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對比分析與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2,24(07):37-43.
[2]魏盼.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與實踐[J].公關世界,2021,(12):140-141.
(作者單位:)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