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培養足夠的養老服務人才至關重要。雖然中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老年專業”)為養老行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但目前對此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研究較少。因此,現以廣州市技師學院老年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為研究內容,對其183名老年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深入了解中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現狀。從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分析了學生專業認同感低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對策,希望對于提升中職學生專業認同,以及促進其職業發展和職業技能教育健康發展等具有積極意義。
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對廣州市技師學院老年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得到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本研究將專業認同劃分為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行為、專業技能、專業契合度五個維度[1]。調查問卷選項采用五點計分法,全部為正向計分,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評分。分值越高代表專業認同越高。本研究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廣州市技師學院一、二、三年級在校生發放,共發放調查問卷185份,回收183份,回收率為98.9%。
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現狀研究
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情況
按照每個項目的得分計算平均分,平均分≤3為低專業認同,3lt;平均分≤4為中等專業認同,平均分gt;4為高專業認同。
根據分析得出,專業認同平均分為3.66,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狀況處于中等水平。專業認同的五個維度平均分分別為3.74、3.51、3.73、3.69、3.59,其中專業情感的平均分最低,專業認知的平均分最高。
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差異分析
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職老年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本文對年級、專業選擇方式及入學前對該專業的了解情況等不同變量水平進行差異性分析,探索其專業認同現狀。利用SPSS25.0進行分析,以人口統計學變量為自變量,專業認同各個維度為因變量。
1.不同年級專業認同的差異分析
中職老年專業不同年級學生在專業認同各維度(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行為、專業技能、專業契合度及總體認同)上無顯著差異。二年級學生平均認同度最高(3.7389),三年級最低(3.5276)。三年級學生在各維度上的標準差最大(大于0.77),表明其個體差異較顯著。
2.不同專業選擇方式的差異分析
老年專業學生中,不同的專業選擇方式在總體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2]。自主選擇專業的學生在專業情感和行為維度上顯著高于其他方式(大于3.7418分),個體差異也最明顯(標準差為0.71706)。自主選擇的均值最高(3.7966),家長選擇(3.4469)和調劑方式(3.22)的學生均值較低,表明自主選擇更能提升專業認同。
3.入學前對該專業的了解情況的差異分析
分析顯示,總體專業認同存在顯著差異,且了解程度越高,認同度也越高[3]。具體而言,大部分學生對專業了解不足。在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專業行為三個維度上,不同了解程度的學生間存在顯著差異,而專業技能和專業契合度差異不顯著。均值顯示,對專業“十分了解”的學生認同度最高(4.4844),其次是“有所了解”(3.7241),最后是“不了解”(3.5069)。綜上,強化學生對專業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專業認同。
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專業認同總體處于中等水平
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總體平均分為3.66,其中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行為、專業技能、專業契合度的平均分分別為3.74、3.51、3.73、3.69、3.59。專業認同總體處于中等水平。
2.學生在入學前對專業了解不充分
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差異分析的結果顯示,僅1.64%的學生入學前十分了解該專業,大部分(61.2%)學生僅有所了解但程度不深。這表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缺乏深入了解和自我審視。因此,學生在入學前需增強對專業的認知,確保選擇符合個人興趣和前景規劃的專業。
3.學校課程與實習內容脫節
老年專業學生中,二年級學生專業認同最高(3.7389),三年級學生最低(3.5276)。一年級學生初識專業,二年級學生開始加深認同,三年級學生因實習發現所學與現實脫節而認同下降。原因包括課程安排不當和實習內容與課程差異大。為提高三年級學生專業認同,需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前期實踐,加強實習指導。
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問題的成因分析
通過訪談和問卷分析結果,對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調查中暴露的問題進行剖析,從學生、學校和社會三個角度對專業認同問題的成因進行探討,以便后續提升策略的提出。
學生方面
1.盲目選擇專業導致中職學生自我效能感低
中職學生易受外界干擾,自我審視能力不足[4]。問卷顯示,49.93%的學生非自主選擇專業,多為借鑒家長或親戚意見。自主選擇專業的學生專業認同更高。“00后”學生更重個人感受,因此,選擇專業時,學生應重視自我興趣,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增強自我效能感,加強職業規劃教育,減少不匹配現象的發生。
2.過于理想主義導致無法找準定位
學生常因招生簡介中的理想描繪選擇專業[5],但在深入學習后,發現現實與預期不符。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學生專業認同下降,學習動力不足。
3.自身特質與專業的契合度不高
自身特質與專業的契合度對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很關鍵[6]。初期興趣雖重要,但自身特質與專業長期不符,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成績下滑,自我效能感降低,專業認同下降。因此,選專業時,學生應注重個人特質,以提升學習興趣和拓展職業前景。
學校方面
1.班主任老師班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其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態度及專業認同。嚴慈相濟的管理能創造積極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我效能感。班主任應引導學生明確目標,增強專業認同,促進長遠發展。
2.課程設置缺乏前瞻性和專業情感價值的培養
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目前,課程設置逐步加大專業比重,而學生更傾向于提前實習以評估自身適配度。此外,雖然學校擁有豐富的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但學生接觸養老機構的時間較晚,對前沿敏感度不足,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缺失。因此,學校應平衡理論與實踐,提升學生的行業敏感度,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實習單位對實習生不重視
部分養老機構將實習生視為“外人”,致使其難以融入工作,自身價值難以體現。在大城市養老機構實習時,學生期望較高,但現實工作煩瑣,導致其心理落差大。這種期望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學生的專業認同降低。因此,實習單位應重視實習生,給予其展現自我的機會,幫助其更好地融入行業,提升專業認同。
社會方面
1.傳統就業觀念禁錮
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尤其在養老等領域推動專業擴展,就業前景較好。然而調研發現,多數學生畢業后不愿從事所學專業,原因多為追求體面、有尊嚴的工作,以及家庭期望考取編制內工作。這反映出傳統就業觀念在擇業中的主導地位尚未被打破。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社會認可度高的職業。因此,改變就業觀念,提升職業認同,是推動相關專業學生積極就業的關鍵。
2.社會輿論偏見影響學生專業認同
部分學生對老年專業有刻板印象,輕視其技術含量,影響了專業認同和就業意愿。因此,提升專業認同需個人努力與社會輿論改善并重。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應破除偏見,樹立科學的專業觀念,推動養老行業健康發展。
3.薪資待遇偏低影響學生專業選擇與認同
學生初選專業時未充分考慮薪資問題,實習期間的低薪及待遇不公現象讓其重新審視行業認同。實習生常被視為廉價勞動力,影響其專業認同與職業規劃。養老服務行業應重視薪資分配,確保實習生被公平對待。同時,社會各界應關注并思考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養老服務體系,以吸引學生投身養老行業。
提升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策略
學生方面
1.樹立專業自信,進而增強自我效能感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處于中等水平,提升空間較大。提升專業認同的核心在于推動學生實現內心轉變,幫助其樹立專業自信,以積極視角認知并評價所學專業領域。面對社會對專業的負面評價,學生需強化自制力與自我效能感,以持續精進專業能力;教師則應通過及時指導,助力學生堅定專業信念。
2.降低心理預期,進而端正學習心態
預期效應顯著左右中職學生對老年專業的認知,若先入為主將其判定為低端工作,易滋生消極懈怠情緒,致使專業認同感大幅降低。因此,端正學習心態至關重要。隨著閱歷增長,學生應明確發展方向,踏實學習,掌握老年專業知識與技能,為未來蓄力。
3.提升專業技能,進而增強專業認同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王繼平表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處于同等重要地位。中職老年專業學生應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提升技能,增強自信心。學生需涵養吃苦耐勞的堅韌,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并錘煉迎難而上的勇氣,以增強專業認同,這將有助于學生未來就業。因此,學生應全面發展,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注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學校方面
1.做好班級管理,進而提升辦學質量
在班級建設中,班主任需明確目標,培養班級精神,制定規章制度等,優化人際關系,為中職老年專業學生營造良好氛圍。學校應提升教學質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養老機構的實踐內容相銜接。同時,加大軟硬件投入,建設實訓基地,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在班級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其專業認同。
2.優化課程設置,進而激發學生興趣
中職老年專業課程設置應依據最新職業資格標準,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加強教、學、做一體化建設,并增加企業實踐環節。課程需緊跟時代步伐,納入前瞻性課程,如研究能力和智慧養老。職業規劃課程應提前至入學初期。課程改革需綜合考慮當前與未來需求,提升學生專業認同,培養高素質人才。
3.堅持校企合作,進而加強感情培養
學校應深化與養老機構的合作,增強學生對養老事業的認知與情感。低年級學生參與基礎實踐,高年級學生則參與健康照護等。探索新的實習指導模式,確保“見習—實習”無縫銜接,并追蹤記錄學生發展。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落實雙重保障機制,并實施定期反饋與檢查制度,確保各環節有序推進。在敬老活動中,學校派遣實習團隊,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活動能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并幫助養老機構選拔人才,從而實現雙贏。
社會方面
1.樹立正確觀念,進而打破思維禁錮
社會與學校應緊密合作,以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宣傳正確的就業觀,科普老年專業知識,破除公眾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偏見,強調其在老齡化社會中的作用。
2.轉變刻板印象,提高社會認同
職業教育雖前景廣闊,但仍面臨社會認知偏差等問題,老年專業學生易受環境影響,政府應利用媒體、社區公告欄等方式加強宣傳,樹立養老服務人才良好形象,破除偏見。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還能促進老年專業的整體發展。
3.提高薪酬水平,進而改善專業待遇
政府部門應完善老年專業相關法律,提升養老服務人才地位,構建合理薪資結構,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擴大服務隊伍;增加財政投入,為辦學、實習及學生提供優惠政策,激勵學生堅守專業;出臺政策吸引人才,提升行業認可度,推動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通過這些措施,重塑行業形象,降低社會偏見。
本文研究了中職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提升策略。研究發現,學生專業認同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存在對專業了解不充分、學校課程與實習內容脫節等問題。成因分析從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展開,包括學生盲目選專業、過于理想主義、自身特質與專業契合度不高,學校班級管理水平不高、課程設置有待完善和實習單位不重視,以及傳統就業觀念禁錮、社會輿論偏見和薪資待遇偏低等社會因素。為提升專業認同,學生應樹立專業自信,降低心理預期,提升專業技能;學校應做好班級管理,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校企合作;社會方面應樹立正確觀念,轉變刻板印象,提高薪酬水平。通過這些措施,共同促進老年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提升,推動養老服務行業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