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9-0041-04
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國家空前重視產業鏈全鏈條的協同布局,對具備多崗位適應能力和復合技能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職業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專業群定位不準確、群內專業協同性差、人才培養規格與崗位需求不一致等問題。經過深入的調研、分析和研究,文章擬從產教融合人手,結合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的建設實踐,提出專業群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專業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群定位不準確
1.產業對接不準確
部分職業院校在設置專業群時,缺乏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深入調研與精準把握,導致專業群定位模糊,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例如,某地區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急需大量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專業人才,但當地職業院校卻設置了以傳統機械加工專業為主的專業群,且課程內容陳舊,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不能及時跟上產業升級的步伐,畢業生難以滿足智能制造企業的崗位需求。一方面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用工難的現象未得到明顯緩解,影響了當地產業發展,對職業院校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組群邏輯不明確
目前國內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大致有以下四種,分別是基于校內管理方便原則的相近專業聯盟式、基于勞動力供需對口原則的產業鏈專業集結式、基于實訓資源互補原則的跨專業組合式和基于小規模專業大類的松散型混合式。2通過調研可知,很多專業群的組群方式都是基于校內管理方便原則的相近專業聯盟式,以行政系部中歷史較為悠久的專業作為主導專業進行組群,開展建設時依舊以專業為單位進行建設,存在“重立項,輕建設”,申報建設“兩張皮\"的現象。不關注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鏈之間的關系,組群邏輯不明確。
(二)群內專業協同發展情況欠佳
一些專業群只是簡單地將幾個相關專業拼湊在一起,未能從產業鏈或崗位群的角度對專業群的課程進行系統設計,專業群內部課程設置重復、資源共享困難。群內專業各自為政,以單一工作崗位能力需求設置課程體系,不能有效達到培養學生崗位遷移能力的目標。在實踐教學方面,各專業的實訓基地獨立建設使用,難以實現資源共享共用,導致實訓設施利用率低下,辦學成本增加。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專業群內教師通常局限于本專業的教學與研究,缺乏跨專業的教學能力與合作意識,難以開展跨專業的課程開發與教學改革,不利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也限制了專業群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難以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
(三)產教融合深度不夠
1.校企合作難以深入
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表面,企業不能全方位地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課程設置與實際崗位能力要求不對應,導致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生產需求脫節,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無法滿足企業崗位的實際要求。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實訓崗位有限,實習內容多為簡單的重復性操作,學生難以接觸企業的核心業務和先進技術,無法真正實現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目標。此外,校企雙方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合作也不夠緊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教學與實踐脫節
課程教學內容滯后于產業實際崗位能力需求是當前專業群建設中較突出的問題之一。隨著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的技術、工藝和管理模式不斷涌現,但學校的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卻難以與之匹配。在許多專業課程中,教材知識陳舊,案例分析和實踐項目多年未變,仍然側重于傳統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行業的前沿技術、實際工作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涉及甚少。這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需求嚴重脫節,難以將所學知識直接應用于實踐。另外,實訓教學與企業實際生產流程脫節的現象也較為普遍。職業院校的實訓設備和實踐教學模式未能緊密對接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和工作流程。實訓課程的設計缺乏企業的參與和指導,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設置,與企業實際的生產任務、質量標準和管理要求存在較大差距。這使得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無法體驗真實的企業工作氛圍,難以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3.“雙師型”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是制約產教融合深度發展的因素之一。在職業教育中,“雙師型”教師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既能在課堂上傳授專業知識,又能在實踐教學中指導學生操作,還能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而在實際工作中,受目前職業學校教師引進機制的影響,多數專任教師均屬于“理論型\"教師,而企業兼職教師卻存在授課時間受限制、教育教學基本功不扎實等問題。
4.社會服務能力不高
目前專業群的社會服務項目數量有限,且層次較低,缺乏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專業群為企業提供技術培訓、技術咨詢等服務的能力有限,規模較小,覆蓋面較窄。這不僅限制了專業群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阻礙了其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使得專業群難以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發揮應有的支撐作用。
二、專業群與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建議路徑
(一)構建多元高效專業群治理體系
1.構建多元參與的專業群治理結構
專業群作為對接市場、對接產業鏈和職業群而組建的組織實體,須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構建政校行企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新型關系。[3在政府的統籌下,以產業發展為依據,以學校為主體,將產業需求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有效對接,實現共同治理。成立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參與的專業群治理委員會,參與各方利用自身優勢為專業群提供精準指導。制定專業群治理委員會章程,明確參與各方的權利與職責,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討專業群建設中的重大事項,如專業群的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訂、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營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了強大的協同治理合力,有效推動專業群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2.完善治理制度和運行機制
制定專業群建設管理辦法、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辦法、專業群動態調整辦法等制度,確保治理體系有效運行。明確專業群組建路徑、申報辦法等,對各種專業群建設項目的立項、建設、驗收全過程進行管理,確保群內各專業資源的共享與協同發展;制定群內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明確專業退出與申報標準,確保專業群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需求動態耦合。
(二)依鏈建群完善組群邏輯
1.根據產業需求確定專業群定位
組群邏輯是專業群組建的起點,它決定了專業群建設的方向定位。根據產業鏈建立專業群是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復合人才的必經之路,圍繞產業鏈構建專業群,使群內各專業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形成有機整體,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4在對區域經濟和產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相關產業鏈上各專業領域就業崗位能力進行分析,確定組群專業,明確通用能力、專業專項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形成“能力導向\"專業群構建路徑,如圖1所示。
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的組建為例,現代建筑業的上游產業主要包括工程勘察、建筑工程設計、項目管理、工程監理、原材料生產、構配件生產等,中游產業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裝配式構件生產和安裝,下游產業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質量檢驗、建筑裝飾設計與施工、工程維護與運營、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等。在對現代建筑產業鏈中每個生產領域認真調研的基礎上,組織行業專家和教育專家利用頭腦風暴的方法分析產業全生命周期上下游環節,確定學生自標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明確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
2.目標導向確定專業群課程體系
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專業群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學生就業崗位能力需求,明確課程目標,按照OBE理念,構建‘ 1+1+N′′ 專業群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其中第一個“1\"是指1套職業通用能力培養體系,重點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培養學生職業通用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理念,包括各類通識教育課程,還包括群內各專業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為學習專業核心課程打下基礎。第二個“1\"是指1套職業復合能力培養體系,重點響應了現代建筑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所開設的課程主要為本專業以外的群內其他專業的主干基礎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目標以“了解”‘熟悉”為主,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就業需求選擇部分課程進行學習,將“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其中的“N\"是指N套專業方向課程,為群內每個專業特定的專業主干課程,主要體現了各專業的特色培養。
(三)產教融合實施復合型人才培養
1.校企共融落實現代學徒制
校企雙方在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內容、教學實施等關鍵環節展開深人合作。共建課程體系時,依據企業崗位需求與行業發展趨勢,整體設計專業群課程架構,確保課程內容及時更新且具有前瞻性;教材開發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編寫專業教材,融入企業實際案例與最新技術標準,讓教材更具實用性與針對性;資源共享方面,企業為人才培養提供設備、技術等硬件支持,在實際工作場所開展教學活動,學校利用自身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設施,雙方協同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通過這種深度合作,打造出符合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專業,為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2.按需開展“訂單式”培養
學校依據企業的人才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在學生入學時便簽訂“就業訂單”。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從培養方案、課程設計到教學實施,都充分融入企業的要求與標準,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系統地獲得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學生入學就明確就業方向,畢業后直接進入指定企業工作。這種模式既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渠道,又精準地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
3.共建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
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基地可位于企業內部或校園內。企業提供先進的設備、技術支持以及真實的生產任務,學校則負責提供場地與教學管理。學生在實訓基地內進行系統的技能訓練與實習操作,接受一線生產流程的全方位訓練,確保在畢業時就具備扎實的實際操作經驗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雙元共培“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堅持落實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選派教師深入企業實踐鍛煉,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和生產實踐,提升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行業經驗;從企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將企業的真實案例和前沿技術帶人課堂。通過校企雙向交流,打造一支既能熟練傳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實踐操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動態調整保證人才適應性
人才鏈匹配產業鏈是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隨著科技迅猛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鏈的組合處于動態調整中,專業群的結構也必須不斷地調整優化,以適應產業鏈的變化。在建設過程中必須構建專業群結構的動態調整機制,以產業鏈上各崗位共有的通用技能為人群原則,求大同存小異,在大類培養的基礎上,開展專業特色教育。[5]對不適應群內通用技能的專業,從群中逐步淘汰,實現了動態組群,確保專業群的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吻合。
三、結語
職業學校專業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企業、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在產教融合平臺上,通過完善治理機制、對接產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建實訓基地等路徑,不斷提升專業群建設水平,推動專業群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EB/OL].(2023-04-23)[2025-03-24].https://www.csdp.edu.cn/article/8940.html.
[2]匡瑛.“雙高\"背景下高職專業群建設定勢突圍與思路重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3):127-128.
[3]謝芳.“雙高\"建設背景下的專業群建設管理機制改革研究[J].大學,2021(46):14.
[4]陳凡,譚偉超.產教融合視域下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25(02):62-64.
[5]周小龍,王庭之,魏志明.“四鏈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現狀與優化路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12):53-56.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