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0.018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Internet
ZHOU Yongning, ZHAI Zhikun
(Anji Technician College/Anji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Huzhou, Zhejiang )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rapiddevelopmentofindustrial Internet,the transformationofindustrialdigitalizationhas accelerated,and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talents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The article focuseson this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By analyz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such as talent demand iteration,regionalcollborativereorganizationofresoures,tchnological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reformofeducation model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expand space, etc., the paper proposes innovation paths for industry andeducation integration,such as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govermment,school, enterpris and industry, innovating the construction paradigmof industrial college,restructuring thecurriculumsystem, andcreatingadigital training ecology,aimingtopromotethedeepintegrationofeducationand industry,cultivatesuitable talents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met industry,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industrial Interne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ve path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正在重塑制造業的發展格局。隨著其在各領域的廣泛滲透,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顯著加快。這一轉型不僅引發了制造業生產模式、組織形態的變革,還對人才的結構與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產教融合作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關鍵橋梁,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如何有效整合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探索出契合工業互聯網發展的產教融合路徑,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的發展機遇
1.1產業數字化轉型催生人才需求迭代
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呈現加速態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數突破1.2億臺,服務企業超過40萬家,覆蓋52個國民經濟大類。這種技術變革加速了崗位能力需求的結構性變遷:傳統設備操作崗位需求下降 28% ,而工業數據分析師、智能系統運維工程師等新興崗位需求年均增長 17%[1]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既需要掌握工業互聯網架構的復合型人才,又需要熟悉特定行業場景的應用型人才,這種雙重需求特征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1.2區域協同機制促進資源要素重組
地方政府通過建立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等載體推動產教融合。例如,長三角地區構建“ 1+N+X′′ 區域產教融合網絡,以上海為核心節點,聯動蘇州、杭州等制造業重鎮,形成覆蓋工業互聯網全產業鏈的實訓體系。這種空間組織創新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資源、企業技術標準和地方產業政策,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空間耦合。數據顯示,參與區域協同計劃的院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提升至 89% ,企業技術研發周期縮短 35% ,形成教育與產業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1.3技術革新推動教育模式變革
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起虛實融合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模擬工廠中進行設備調試、系統優化等操作。工業互聯網實訓平臺通過實時采集企業生產數據,動態更新教學案例庫,實現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的零時差對接。這種技術賦能的教育模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為企業提供了低成本的人才預培養方案,形成校企雙贏的合作格局。
1.4國際經驗本土化改造拓展發展空間
發達國家的產教融合經驗為我國提供了重要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經過本土化改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如廣東某職業院校與德國企業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學院,引入德國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同時結合國內產業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培養出既懂國際標準,又熟悉本土實踐的技術人才。這種國際化路徑不僅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質量,還為我國制造業參與全球競爭儲備了人力資源[3]。
2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的創新路徑
2.1探尋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
政府應充分運用政策制定與資源調配權,構建有利于產教融合的政策體系。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政府可制定專項扶持政策,對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支持,激勵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同時,政府還需統籌規劃教育資源,引導學校合理布局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專業,確保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相匹配。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主體,要依托專業知識與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扎實的理論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在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建設中,學校應優化課程設置,引入前沿技術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還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更貼合實際的教學指導。
行業組織可憑借其對產業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制定科學合理的行業標準,為學校教學與企業用人提供依據。同時,行業組織要搭建學校與企業溝通的橋梁,組織開展行業研討會、技術交流會等活動,促進產學研合作。在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行業組織可收集企業技術需求反饋給學校,引導學校開展針對性的科研與教學活動。
企業基于生產實踐與技術積累,可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提升實踐能力。同時,企業要及時反饋人才需求信息,協助學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如企業可參與學校課程設計,將實際工作中的項目案例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4]。
為實現各主體的有效協同,各方應建立聯合工作小組,明確職責與分工。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商討產教融合中的重大問題。在政策制定階段,充分吸納各方意見,確保政策既契合產業發展需求,又能保障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在制定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時,政府應組織學校、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共同研討,依據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通過以上舉措,構建起政校行企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為工業互聯網產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2.2發掘產業學院建設范式
產業學院應錨定服務特定產業的目標,圍繞工業互聯網產業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其體系涵蓋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各個環節,實現人才培養的全面性與系統性。
在專業設置方面,產業學院需緊密貼合產業需求。例如,開設工業互聯網工程專業,該專業聚焦工業互聯網系統的架構設計、數據傳輸與處理等關鍵技術,培養學生對工業互聯網整體框架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設立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使學生掌握智能制造設備的運行、維護,以及智能化生產管理等技能。這些專業的設置能夠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技術、機械工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知識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上,產業學院應推行“工學交替、分段培養”。學生先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接受系統的專業課程教育,構建扎實的知識基礎。隨后進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參與企業實際生產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如在工業互聯網相關項自中,運用所學數據分析方法分析設備運行數據,通過實踐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為強化實踐教學,產業學院要整合多方資源建設實訓基地。學校應投入教學設備與師資力量,提供理論教學支撐與基礎實踐指導。企業則需提供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支持與實踐項目,打造接近真實生產場景的實訓環境。比如,學生可在實訓基地利用企業提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設備數據采集、分析與處理,參與工業App開發等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加深對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理解與應用[5]。
2.3重構課程體系
院校應基于工業互聯網產業需求,重新定位課程目標。傳統課程的部分內容與產業發展脫節,必須予以摒棄。課程目標的核心應設定為培養學生的工業互聯網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及職業素養,要使其具備在實際工業場景中運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工業數據采集、分析與應用等任務,同時具備創新思維,可針對工業互聯網發展中的難題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且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工作中嚴謹負責、注重團隊協作。
在課程內容方面,院校要及時融入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以工業自動化課程為例,應增設工業互聯網環境下智能控制系統集成與調試內容。在智能工廠建設中,智能控制系統是關鍵,學生若掌握該內容,便能緊跟產業前沿,將所學用于實際生產。課程中還可加入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的內容。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至關重要,學生需了解相關防護技術,保障工業生產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確保課程內容既有時效性又具實用性。
在教學方法方面,院??刹捎庙椖渴?、模塊化教學。將課程內容圍繞實際問題拆分為多個項目或模塊。如設置“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項目,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需運用網絡技術、數據存儲技術、軟件開發技術等多學科知識,從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到平臺搭建、調試優化,學生通過解決項目中的各類問題,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4建設數字化實訓生態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等技術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院??蛇\用這些技術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模擬工業互聯網環境下的生產場景。例如,利用VR技術搭建虛擬工廠,學生在其中能身臨其境地進行設備操作,模擬設備啟動、運行、停止等流程,仿若置身真實工廠。在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工業互聯網生產線虛擬模型上,學生可以調整設備參數,如改變生產速度、優化工藝流程等,實時觀察生產過程的變化,加深對工業互聯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院校與企業還應合作搭建開放共享的實訓資源平臺。學校可將自身的實訓設備信息、課程資源,如實訓指導手冊、在線課程等上傳至平臺。企業則把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案例,如設備故障處理案例、新產品研發項目案例,以及技術文檔,如設備操作手冊、技術規范等分享到平臺。如此一來,學生、教師、企業員工均可按需在平臺上獲取資源。
學生可借助企業案例提升實踐能力,教師能參考企業技術文檔優化教學內容,企業員工也能通過平臺上的課程資源提升自身理論水平。
此外,院校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監測與評估實訓過程。通過在實訓設備、虛擬仿真系統中嵌入傳感器,收集學生的操作數據,如操作步驟、操作時間、故障處理情況等。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技能掌握程度。如發現多數學生在某類設備故障診斷環節存在問題,教師便可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從而提升實訓教學質量,助力培養更符合工業互聯網產業需求的專業人才。
3結語
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的產教融合面臨諸多機遇與挑戰。通過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產業學院建設范式的創新、課程體系的重構,以及數字化實訓生態的建設,能夠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這一系列舉措有助于滿足工業互聯網產業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推動我國制造業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應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實踐,不斷探索新的路徑與方法,以適應工業互聯網產業快速變化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章玲義,任建平,夏文明.高職院校工業互聯網應用專業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41(6):39-43.
[2]李玉冰,李樹文.AIGC在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實訓平臺中的應用與設計[J].辦公自動化,2024,29(24):1-3.
[3]姜凱,高凡.具有市域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研究[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25,38(1):113-115,119.
[4]徐紅,杜鵬,孫志杰.產教融合視域下工業互聯網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16):78-80.
[5]王鴻,趙海濤.產教融合背景下虛擬仿真實驗對通信工程專業的教育教學作用探析[J].大學教育,2024(1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