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填志愿選專業的時節,高中生在選專業時,總會覺得:一選定終生,這個選擇題的答案一定不能選錯,它決定著自己未來的飯碗和職業,決定著人生的命運。這是典型的“高中思維”,高中生答題習慣了“標準答案”,但選專業沒有這種標準答案。跳出“高中思維”,就是要跳出以下誤區。
其一,以“命運和職業決定論”的視角看待大學專業。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選了什么專業,未來就會做與這個專業匹配的確定崗位,框定在對應工作中。其實并非如此。隨著人工智能革命所驅動的就業機會結構的變化,專業與職業的對應關系越來越靈活、動態和多元——安德魯·阿伯特在《大學教育與知識的未來》中甚至強調,越好的大學,專業和你將來的職業越沒有太強的相關性。與其說杯子注滿三分之一的水,不如說它留有三分之二的空,沒有任何必然的路徑存在。實際上,讀新聞的多數沒有做新聞,學中文的多數沒有當作家,學哲學的只有少數當了哲學教授。不要在專業選擇的入口就封閉了自由發展的可能性,大學之大,讓你離開的時候,可以自由地選擇很多職業。
其二,以“工具化”視角看待大學專業,以找一個飯碗的短視看待專業。大學和專業教育,首先不是給大廠培養合格員工,給企業流水線輸送合格產品,給特定的崗位生產專業對口的“工具人”,而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專業教育首先讓人成為一個完整的、健全的、博雅的人,當他走向具體的專業崗位時,才會成為一個健全的新聞人、法律人、醫生、老師、公務員、廣告人。
前段時間,上海交大一位教授對于文憑價值的言論引起很多討論,他說:“我那時上大學,一張本科文憑可以管到我退休;十幾二十年前上大學的,本科文憑可能可以管十幾二十年。但現在一張本科文憑,能不能管一個學生畢業五年內不被結構性淘汰,都未可知?!庇腥藦倪@句話中看到的是文憑貶值,我看到的是“文憑退后、人的凸顯”:你無法躲在文憑后面靠它給你貼金,而要挺到文憑的前面用能力證明自己。用自身的價值去彰顯自己在崗位上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那張專業文憑。
記住,在大學,不要以“高中思維”問教育能給你帶來什么,某個專業有什么用——你的努力,就是為了讓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這,本身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