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縣域小學語文校本研修活動設計的行動研究”(立項編號:JCJYC2402050404)研究成果。
在“雙減”政策實施和推廣過程中,一些家長、學生認為作業總量的減少會直接影響學習質量,降低學習成績,因此對“雙減”存在抵觸情緒。為真正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實現作業減負而不減質的預期目標,教師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從學生的真實成長需求出發,探索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方式方法,解決傳統作業設計形式單一、難度過高、缺乏個性化等問題,促使作業成為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強大助力。
“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意義
(一)回歸教學本質
教師依據“雙減”政策優化作業設計,將全新形式的作業融入語文教學,能突破機械訓練的作業設計模式限制,建立契合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以語言運用為核心的新型作業體系,讓語文作業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為構建自主探究式的語文教學模式提供有力支持。
(二)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雙減”政策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將學生從題海訓練和機械性記憶中解放出來。教師在“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能使作業總量更加合理,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任務,利用課后時間休息放松,以保持充沛的精力面對第二天的學習[1]
(三)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在“雙減”政策影響下,教師打破原本的作業設計框架,不再按照統一標準布置作業任務,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進度、學習目標提供差異化、分層化、彈性化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并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學習自信,勇敢面對學習困難。
(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雙減”背景下,作業優化設計能喚醒教師不斷探索作業設計思路的熱情,要求教師從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特色實踐等多個方面入手,融合項目學習、情境教學、翻轉課堂等模式設計語文作業,為學生創造語文實踐場景,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根據教學內容,豐富作業形式
傳統語文作業設計以抄寫默寫、題目問答為主,形式單一,影響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為落實“雙減”政策要求,提高作業質量,教師要從作業形式入手,融合學生喜愛的元素,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設計視聽作業、游戲作業、交流表達作業、實踐作業、情境作業等不同類型的作業,助力學生鞏固、內化所學。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識字”中的《樹之歌》為例,本節課包含大量木字旁的生字,如梧、桐、楊、樹、榕、棉等,學生容易出現混淆相近字的問題,因此教師可結合“連連看”游戲設計理念,制作連字游戲,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生字的讀音和寫法。
首先,為幫助學生掌握所學文字的字形結構,教師可按照文字內在組合規律拆分文字,如將榕拆分為木、容,將樹拆分為木、對等,并在完成拆分后打亂順序,要求學生將打亂的文字重新組合。系統按照學生組合文字的速度和準確率計分,滿分為100分。教師可通過學生的游戲得分情況,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所學文字的結構,為后續的針對性教學指導提供信息支持。
第一階段的組字游戲結束后,為幫助學生掌握生字讀音和用法,教師可設置第二階段的游戲關卡,即要求學生在重新組合文字的基礎上,選擇拼音字母標注文字讀音。學生要將拼音和聲調標注準確無誤才能得分。如果學生的拼音標注出現錯誤,系統會自動提示正確拼音,并在后續的游戲中添加隨機測試環節,抽選注音出錯的文字作為臨時測驗內容,讓學生通過反復測練鞏固所學文字讀音。
教師圍繞《樹之歌》內容設計游戲作業,能有效解決學生易混淆生字的問題,為學生掌握文字讀音提供支持,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為落實“雙減”政策奠定堅實基礎。
(二)立足教學需求,加入預習作業
要想讓“雙減”政策真正落地,教師必須在減負的同時提高效率,保證學習質量,從而讓學生、家長真正接納“雙減\"政策。教師可從教學需求出發,在課前設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接觸教學內容,并按照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完成預習任務,為課堂活動的高效有序運行打好基礎[3]
由于不同學生的預習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預習指導:在預習開始階段布置任務,幫助學生明確預習方向;在預習過程中提供微課、閱讀文本等材料,輔助學生理解預習內容;在預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真實情況完成報告,說明預習結果以及遇到的困難,為后續實施精準化教學做準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古詩三首》為例,本節課主要學習《馬詩》《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詩,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人借詠物傳遞人生志向的寫作手法。為減輕學生課堂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布置預習作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做好下一步理解古詩情感內涵的準備。
首先,教師可結合古詩內容以及預習目標設計預習任務。任務一: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內涵,思考“物”與“志”為什么能聯系在一起。任務二:查閱資料,了解《馬詩》中“金絡腦”的含義以及詩人的生平經歷。任務三:閱讀《馬詩》《石灰吟》《竹石》,判斷古詩是單純描寫景物還是借寫景抒發志向,并說明原因。其次,為提高學生預習效率,避免學生在查閱資料上花費過多時間,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微課資源,主要包括對詩人李賀、于謙、鄭板橋人生經歷的介紹,以及拓展《墨梅》和《青松》兩首詩,為學生提供賞析示例,幫助學生理解托物言志寫作手法的特點。再次,教師可要求學生認真填寫預習報告。一是要求學生簡述自己的預習情況以及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二是要求學生匯報自己的預習成果,講述托物言志手法的含義以及“物”與“志”之間的內在聯系。三是要求學生針對預習作業設計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預習需求。最后,教師可結合學生提交的預習報告,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代入情境思考作者在作詩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學生將“物”與“志”真正聯系在一起。
(三)管控作業數量,合理安排時間
教師必須嚴格按照“雙減”政策要求控制作業數量以及作業完成時間,避免作業過度占用小學生課后時間,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同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和專注力存在差異,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因此,教師應結合因材施教理念與分層教學思想,按照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劃分小組,針對小組情況布置語文作業,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以此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保障[4]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慈母情深》為例。教師可分三個階段控制作業總量:第一階段進行測試,劃分小組;第二階段根據所學知識點確定作業時間;第三階段面向不同學生,發放差異化作業任務,實現對作業時間的精準控制。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根據作業用時檢測結果劃分小組。教師在正式布置課后作業之前,圍繞《慈母情深》知識點,出具考卷??季韮热莅▽ξ闹兄攸c字詞含義的解釋,文章關鍵段落含義的提問,以及以母愛為主題的短文寫作練習。如:“文中描寫家庭背景的段落起到什么作用?”“文中看門老人和母親同事的出現起到了什么作用?”“請以‘母愛’為題,講述母親表達母愛的方式。”教師應將測試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以內,根據答題時間將學生劃分為高效組、中間組和基礎組三個小組。
第二階段,根據知識點和中間組情況設定作業時間。教師分析《慈母情深》知識點,將重點知識分為生字詞積累運用、語句段落賞析、情感理解、學習寫作知識四部分內容。教師設定相應的作業時間,預計學生用五分鐘鞏固所學生字詞用法,用五分鐘重新分析語句段落內涵,用十分鐘重新閱讀文章并總結文章中心思想,用十分鐘完成寫作練習。
第三階段,根據小組情況調整作業總量。因為基礎組作業完成速度較慢,所以教師可將第三部分的“情感理解”作業設為選做,方便學生自主把控作業時長。中間組基本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任務,因此作業不用做特殊調整。高效組作業完成速度較快,因此教師可在已有作業任務基礎上加入仿寫任務,要求學生仿照文中的神態描寫、環境描寫手法塑造特定環境,自評仿寫內容的不足,以此將作業用時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四)增設選做作業,助力學生發展
“雙減”政策提出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作業,滿足學生的發展訴求。為此,教師可從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入手,在已有作業任務的基礎上增加選做作業題,方便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性完成作業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成長[5]
為避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選做任務不具備強制性,教師要重視作業設計中趣味性元素的占比,吸引學生參與完成選做任務,讓選做作業成為學生的課后休閑、娛樂活動之一,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成長。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魯濱遜漂流記(節選)》為例。教師調查發現,學生閱讀總量和寫作能力不足。因此,教師可計劃結合《魯濱遜漂流記(節選)》內容布置選做作業,讓學生聯系書中內容,想象自己身處荒野環境時克服生存困難的具體做法,以此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
首先,教師可針對學生興趣愛好,利用文字信息創設角色扮演情境,布置作業。教師可提供閱讀材料創設情境:你是否曾想象過自己代替魯濱遜,穿越到無人荒島中,為了生存對抗一切?假設你會在一天之后穿越到一個未知的環境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為了應對這些危險,你會采取什么措施?角色扮演情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情境引導下自發展開想象,以自己為主角,思考在荒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以及應對危險要采取的措施。
其次,教師可引入拓展性閱讀材料,材料包括介紹荒野求生經驗的科普類文章、介紹各個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的文章以及介紹北極冒險經歷的紀實文學作品等,引導學生糅合閱讀成果充實文章,豐富“尋找食物”“抵御危險”“搭建臨時住所”等想象的細節,為寫作做準備。
最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想象中的冒險經歷創作以“我”為第一視角的小說。學生在寫作中要根據起、承、轉、合的故事結構詳細描述自己在荒野生存中遇到困難、對抗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在作業任務中加入提示信息:當你在冒險時,內心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內容能否運用到小說創作之中?在經歷激烈的冒險后,你認為勇氣的定義是什么?以問促思,輔助學生調整寫作立意,提升文章深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僅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還能使語文教學回歸教育本質,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作業設計的優化是一個長時間堅持、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為此,教師必須肩負起作業設計優化責任,汲取先進教學理念作為靈感來源,立足教學實際與學生特點探索作業創新設計方案,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有力推手。
[參考文獻]
[1]伍舒婷,從“六大解放”探索“雙減”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J].華夏教師,2024(33):34-36.
[2]黃文君,“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多元化作業設計實踐[J].亞太教育,2024(21):148-150.
[3]鄧愛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意作業設計策略與實踐:評《有效作業創意設計:這樣的作業有意思》[J].語文建設,2024(18):83.
[4]侯天鳳,姜仿,喻敏,“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項目式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4(4):127-133.
[5]周彩庚,“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低段作業分層布置的個性化策略[J].亞太教育,2024(6):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