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次試圖建立邊界、表達自我、爭取資源,都是對舊模式的告別,也是向真正成熟的職場關系邁出的第一步。
原生職場留下了什么
“我離職都快兩年了,一閉眼還夢見前老板在發火。”最近,“原生職場創傷”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無數年輕人驚覺:那些早已過去的第一份工作,仍牢牢握住了自己的“肌肉記憶”。
“原生職場”這個詞,是借用了“原生家庭”的說法。它指的是年輕人畢業后正式進入社會、開始長期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就像原生家庭決定一個人對親密關系的基本理解,原生公司也深刻塑造著一個新人對職場的初印象。你是否認為下班不能早走?你是否習慣于加班到深夜?你是否面對領導總是難以開口說“不”?這些被稱為“原生職場烙印”。
不少人回憶,在原生公司形成的工作方式,甚至數年后還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邏輯。譬如,一位網友分享道:雖然已經換了新公司,但只要看到微信有未讀消息,就會心跳加快——這種條件反射,源于前司領導在深夜布置任務、要求秒回的管理風格。而有人則記得前老板的質問方式:“堵車不是我該考慮的因素,你怎么不打好提前量?”即使早已離職,這類“靈魂發問”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而“+1”的存在,則成為不少原生職場創傷的直接制造者。所謂“+1”,就是直屬領導——孫悟空的+1是唐僧,職場小白的+1也許就是那個曾讓你無數次懷疑人生的人。他們的個性、做事風格、情緒管理能力,直接決定了你在初入職場時體驗到的是“專業賦能”還是“精神內耗”。
有網友回憶,曾在一家公司當“間諜”——領導讓她頻繁假裝倒水、路過別人的會議室,觀察別人在做什么,試圖在信息差中尋找所謂的“項目制高點”。她并不認同這樣的工作方式,卻也無法拒絕,只能在無謂的政治中疲于奔命。而另一些網友則幸運地遇到愿意“鋪路又扛事”的領導,在穩定、專業的環境中打下了職業生涯最堅實的基礎。
原生職場的創傷,通常不會立即顯現,而是以“習慣”“默認”“不自覺”的形式慢慢滲入日常。從總是自己扛事、不敢請假,到在匯報中下意識模糊重點、不善言辭,每一種行為背后都藏著“第一份工作”留下的悄然印記。
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隱性規則
如果說“+1”的性格決定了你是否習得健康的職場互動模式,那么整個“原生公司”的文化氛圍,則進一步決定了你會不會在工作中感到安全。
職場博主@鄭茹心分享,自己在原生公司第一次開會沒有帶本子和筆,被老板痛罵之后,從此無論在哪里都強迫自己“紙筆上陣”,哪怕記錄效率遠低于電子設備。這種“被訓式學習”,在她的認知中成為了“標準”。
另一位網友@貓貓庫庫的原生職場則設置了令人窒息的“融入門檻”。入職幾個月,他都未被拉入公司主群,每天只能旁聽最終結果、無法參與過程。直到半年后突然被“破格”拉進大群,領導解釋說“我們不想帶不穩定的新員工”。那一刻,他才意識到,這種沉默的排斥并不是自己的錯。
有趣的是,不僅“差”的原生職場留下烙印,“好”也可能讓人變得脆弱。一位網友在初入職場時進入一個氣氛融洽、扁平高效的小部門,所有人平等協作,目標明確,節奏舒適。然而當她跳槽到一家組織架構復雜的大公司后,卻發現新環境下“不請示不爭搶”的性格反而成為負擔。在一次跨部門項目中,她積極協助其他小組推進工作,卻在最終匯報中被完全忽略,意識到“好好做事”遠遠不夠,“職場話語權”才是推進資源的關鍵。
原生職場帶來的,往往不是一兩個明確的技術能力,而是一整套對待工作的方式。這些方式有時像“守舊模板”,讓你在新公司顯得格格不入,也有時像“自我設限”,讓你不斷退讓而難以爭取應得權益。
更重要的是,很多年輕人在第一份工作中會潛意識把老板視作“裁判”、把自己當作“考生”,期待通過努力獲得“成績評價”。在“以公司為家”的文化暗示下,他們更傾向于苛責自己、壓抑情緒,不懂得說“不”,也難以界定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人在職場中形成了“星期一綜合征”“年底焦慮癥”“職場自閉癥”等情緒狀態——它們不僅源于現實壓力,更是一種從原生職場延續下來的心理慣性。
和原生職場創傷和解,是打工人的二次成長
“我以為換了公司就能完全翻篇,結果發現只要老板開會一皺眉,我還是會條件反射地手心冒汗。”許多職場人或許都曾有過類似的體驗——不是忘不掉前司的名字,而是擺脫不了那種被訓、被冷眼、被邊緣化時的“生理記憶”。
然而,和原生職場創傷和解,是一個慢慢學會“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的過程。就像小時候學寫字時的握筆姿勢難以糾正,原生職場也并非不能被重塑,只是需要更多時間與勇氣。
心理學家指出,“創傷”并不等于“失敗”,而是意味著某種經驗在記憶中留下了超出日常的沖擊。對于職場人而言,重要的不是“消除”它,而是理解并重構它。
就像戀愛一樣,第一段感情總是刻骨銘心,而之后的關系才能真正檢驗成長。原生職場也是如此,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印象”會成為你判斷新環境、識別風險、確立邊界的基礎。
年輕人不必為第一份工作的“不夠完美”而焦慮,也無需強求“再也不犯舊錯”。重要的是,在第二份、第三份工作中,逐漸摸索出更適合自己的節奏、表達方式與人際邊界。
與此同時,用人單位也需承擔起更多責任。近年來,一些企業推出“委屈獎”“心情補貼”等機制,試圖緩解職場精神壓力。這些嘗試雖小,但說明“看見員工情緒”正成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
如作家余華在《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中所說:“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我的青春是由成千上萬張開的嘴巴構成的。”那些在辦公室里寫PPT、被老板訓斥、躲在廁所里哭的日子,或許并不體面,但也是我們職業生命中不可磨滅的青春片段。
原生職場無法選擇,遇到好的領導更靠運氣。但打工人總要繼續向前。每一次試圖建立邊界、表達自我、爭取資源,都是對舊模式的告別,也是向真正成熟的職場關系邁出的第一步。
下一站或許依舊辛苦,但你會更懂得愛自己,更清楚地知道:工作的意義不在于是否被認可,而是能否成為你愿意長久投入的生活方式。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