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升大學生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圍繞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問題,構建了一套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CE)對河南省某高校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一級指標中災前準備能力權重最大,二級指標的綜合權重最大的是應急物資儲備量;該校災前準備能力與災中處置能力綜合評價等級均為“較差”,災后恢復能力為“良好”。研究成果旨在為高校針對性提升大學生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突發自然災害;災害應急能力;大學生;AHP;FCE
中圖分類號:X91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7-0004-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暴雨洪澇、干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1]。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應具備突發災害應急處置能力[2]。研究表明高校大學生應急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培育大學生應急能力較為緊迫[3]。已有學者設計了大學生應急能力評估指標[4],提出了大學生應對措施教育實施路徑[5]。在城市和社區災害應急能力研究方面,有學者構建了突發重大傳染病社區協同應急處置能力評價指標體系[6],采用AHP構建了城市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模型[7]。然而,現有研究忽視了大學生應急能力評估指標因素的權重設置,針對城市和社區災害應急能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較少涉及高校。因此,本文將探究大學生突發災害應急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并對河南省某高校進行評價,以期為提升大學生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提供有益借鑒。
1 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1.1" 評價指標框架構建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及對國內外災害應急能力相關文獻包含的指標進行梳理等多種方式收集資料,基于課題組以往的研究[8],經過專家研討,構建一套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大類一級指標(災前準備能力、災中處置能力、災后恢復能力)及15小類二級指標。
1.2" 評價指標權重計算
本文采用AHP法計算評價指標權重,其步驟如下。
1)構建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層次結構模型,按照“1~9”標度法確定指標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比值aij,構建判斷矩陣A=(aij)n×n;
2)運用方根法確定判斷矩陣A的權重向量和最大特征值λmax。設指標層綜合權重矩陣為W=(W11,W12,…,Wij)T。
3)對判斷矩陣A進行一致性檢驗以減少誤差,CR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例,CI為一致性指標,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CI/RI。如果CR<0.1,則表示判斷矩陣A符合一致性要求,模型權重合理。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邀請11位評價專家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一部分專家為高校專職教師,從事災害應急管理相關研究工作;一部分專家為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且具有豐富的學生管理和校園安全管理實踐經驗。因此,比較適合作為評價專家。根據公式(1)~(2),得出準則層的一致性比例CR=0.0947<0.1,指標層的CR分別為0.0578、0.0774、0.0407,值均小于0.1,這說明判斷矩陣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最終求得各指標層權重Nj和指標綜合權重Wij,其中Wij=Wi×Nj,評價指標和權重見表1。
2 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模糊綜合評價分析
在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的基礎上,采用FCE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通過調研河南省某高校的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模糊評價值和等級。
2.1" 模糊綜合評價過程
1)構建模糊綜合評價因素集U。U={U1,U2,U3},對應指標體系里的3個一級指標。
2)建立評語集。用V表示評語集,將二級指標的評價集V設置為5個等級,即V={v1,v2,v3,v4,v5}={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很差}。
3)建立單指標的隸屬度矩陣。若指標集U中第i個指標對評價集V中第1個二級指標元素的隸屬度為ri1,則第i個指標的單指標評價的結果為:Ri={ri1, ri2,…,rin}。將m個單指標評價集R1,R2,…,Rm為行向量,m=15,組合成隸屬度矩陣Rm×n。
4)采用AHP確定指標權重,進行單因素模糊綜合評價。設第i個指標Ui的權重集Ai=(Wi1,Wi2,…,Wik),則對Ui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
5)通過矩陣乘法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的總體隸屬度向量C,最終算出各評價對象的最終得分。
2.2" 模糊綜合評價結果
2.2.1" 單因素模糊評判
邀請河南某高校專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共計15位專家對該校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評價指標打分,根據得分和以上計算公式,得出各一級指標的單因素模糊關系矩陣R1~R3,C1、C2、C3,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評價結果,可以得出災前準備能力中評價等級最低的是應急物資儲備量、應急培訓演練度,最大隸屬度分別為0.3571、0.4286。災中處置能力中評價等級為“較差”的包括災害應急決策能力、應急救援參與度、應急情緒調節度,最大隸屬度分別為0.3573、0.2857、0.5000。災后恢復能力中評價等級最低的是資金物資捐贈量,最大隸屬度為0.4286。
2.2.2" 總模糊綜合評價
將準則層指標的權重和與之對應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相乘,根據公式(4),可得總模糊綜合評價結果C,如表3第2列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的最大隸屬度為0.1583,綜合評價結果為“較差”。災前準備能力、災中處置能力的最大隸屬度分別為0.2135、0.0980,綜合評價結果均為“較差”;災后恢復能力的最大隸屬度為0.0357,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
3 結束語
本文以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為研究對象,通過查閱文獻等方式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采用AHP計算了評價指標權重,發現綜合權重排序前三的分別為應急物資儲備量、災害應急決策能力、應急培訓演練度。利用FCE構建了大學生突發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河南省某高校進行了評價,得出災前準備能力和災中處置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均為“較差”,災后恢復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根據評價結果,學校應制定《大學生應急物資儲備清單》,明確物資種類、儲備標準及更新周期。開發“理論+實操+案例”一體化課程,涵蓋災害風險認知、應急預案解讀等,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構建災害場景,讓學生分組參與決策演練。
參考文獻
[1]高會然,許沖,王巍,等.自然災害“預”“防”的核心要義及發展現狀[J].災害學,2025,40(3):139-144.
[2]BreenK,MontesM,WuH,etal.CollegeStudents andEnvironmentalDisasters:AReviewofthe Literature[J].SocialSciences,2024,13(1):8.
[3]李迎,王雪峰.高校大學生應急能力研究進展[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3,41(2):263-267.
[4]李廣利,張丹,廖可兵,等.大學生應急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J].安全與環境工程,2021,28(1):118-124.
[5]魏雷,溫玲子.大學生應對突發型自然災害的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災害學,2020,35(3):162-166.
[6]生雅瑋,王莉,仇欣雨,等.突發重大傳染病社區協同應急處置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24,40(6):779-784+790.
[7]劉云熹,時德軼,張鵬,等.城市災害事故應急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24,20(1):179-186.
[8]徐瑞華,張攀科,羅帆,等.河南省社區居民洪澇災害應急能力評價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24,31(3):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