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這首詩寫得很有意思。標題點明描寫對象,全詩沒有一個字再提,只是寫它的功效和能量,很像一個謎語的寫法。它能把秋天的樹葉吹落下來,春天到來時,又能催開鮮花。刮過江面時能掀起滔滔巨浪,進到竹林里能讓萬竿竹子都傾斜。一年四季都會刮風,一年里,每一天的風都不一樣,如果風力很小,氣溫比較平穩,我們甚至都會忘了,有一種自然現象叫“風”。
記得有一年,聽說某小學在學生報名時有一次面試,其中有一題是“你怎么知道刮風了”。對這道題的出題動機,我是這樣理解的:六歲的小孩,確實應該初步了解刮風下雨這些自然現象了。
我是什么時候開始知道風的?完全想不起來了,能肯定的是,上小學的年紀我肯定是知道了,耳濡目染也好,大人言傳身教也好,這是生活常識,就像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一樣,應該是早就知道了。而且我們小時候,一睜眼就在野地里跑,家里人做好了飯、天黑了,大人們是要站在村口朝著田野里一聲聲召喚孩子回家的,這樣長大的孩子,哪能不知道“怎么才是刮風了”。
現在城里長大的孩子,似乎真有可能不知道怎樣才是刮風了。一天中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室內,現在很多的室內是雙層玻璃,隔音、隔塵,當然隔風;出門時塞進汽車里,假如不坐汽車,也一定是裹得嚴嚴實實,擋著臉,甚至擋著眼。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的視線沒有受到物理的遮擋,但是,當是時也,他們一定沒有感受到、沒有“看到”刮風。
有一個初夏的傍晚,我在一座步行橋上偶遇“一老一小”,看起來是祖孫倆,老人接了放學的孩子,走過這座橋回家。橋上人不多,很安靜,所以,老遠就能聽到她們的對話。老人說:“你別不服氣,考98分就是考得好了?那兩分就是差距,就是危機!那兩分怎么丟的?你要是不好好總結,不吸取教訓,要不了多久你就會丟20分!”老人又說:“你知道不知道,競爭那么激烈,差一分你就落后幾百人、落后幾千人!你還差了兩分!”孩子說話的聲音聽不清楚,似乎只是在唯唯。
這個傍晚本來很美好,清風吹拂,柳絲輕輕搖曳,隨著微風,一陣陣草木的清香撲面而來。可是,這位老人一定沒有感受到,這個孩子一定也沒有感受到,她們沉浸在焦灼的燥熱里,完全沒有享受到大自然的這一項福利。我忽然有點杞人憂天,我擔心,某一個夜晚,在已經上了一天課之后,在完成一堆作業之前,這個孩子要吹著空調接受某一項輔導,背誦、寫作,補上“初夏傍晚的風是怎樣刮過來的”這一課,竭力“腦補”唐代李嶠的《風》所展示的情景。
唐代詩人李嶠的這首《風》,短短二十字,卻寫盡了風的千姿百態。然而,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風似乎成了一種抽象概念,孩子們被鋼筋水泥和電子屏幕包圍,鮮少有機會真正感受它的存在。當風被隔絕在雙層玻璃之外,當孩子的視線被學業和焦慮填滿,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感知四季更迭、萬物生長的能力?在追逐分數的路上,我們是否總是與自然疏離,忽略了更重要的自然教育?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讓孩子重新觸摸風的形狀,聆聽自然的聲音?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