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師教學;體系重構本文引用格式:.人工智能對教師教學發展體系的影響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8):244-246.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244-03
0引言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教育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教師教學體系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教育活動正從以往依賴教師個人經驗的模式,轉變為充分利用智能技術的數據驅動模式[1-2]。因此,如何重構教師教學發展體系以適應這一變革,成為當下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論課題之一。本研究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下教師教學發展體系的重構,分析智能化背景下教師專業面臨的困境與現實需求,為教師教學發展提供系統化的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3]。
1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生態的演變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深度嵌人引發了該生態系統的結構性變革:教育環境正朝著“智慧教育”這類新生態的演進發展,呈現出開放性、融合性和個性化等特征[4]。其中,泛在化學習成為現實一依托在線課程、智慧教學平臺和全球教育資源庫,可以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的開放學習生態。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教學還可以更好地嵌入真實情境、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從而推動學生實現深度學習與素養提升的教學目標。
這些新特征的相互交織,構筑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生態“三位一體”新格局。在這一生態中,“教師一學生一技術”的關系也發生變化,從傳統教育中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知識的模式轉變為“人機協同”的三元互動模式[5]。師生關系由此拓展為“人一機一知識”網絡,即學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通過智能系統獲取學生學習進展數據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在這種人機共存的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更多扮演著協調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教育生態將更加開放融合,教師教育的發展方向也將隨之改變。
2人工智能重構教師教學發展體系的機遇與挑戰
在當前的教育生態中,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教師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新舞臺,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6-7]。一方面,人工智能給教師教學發展注人了前所未有的動力,提供了無限可能的機遇,如精準教學的實現、跨地域協同教研等,為提升教學效率與實現教學創新帶來契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介人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教師專業主體性弱化、數據倫理困境日益凸顯等。因此,要想基于人工智能重構教師教學發展體系,就需審慎分析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實要求,全面理解這一變革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2.1智能化機遇
精準化教學: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教師可以更精確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教學,提升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與傳統“一刀切”式教學模式不同,人工智能能夠使教師的關注點從“平均意義上的一個學生”轉向“每一個具體的學生”,實現因材施教。
協同化教研: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打破時空與學科的壁壘,通過線上教研模式,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師可以共同備課、共享資源,這種雙螺旋式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催生跨學科的教學創新,從而達到提升教師教研能力和專業水平的目的。
能力多維化轉型:在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師角色可以由單一走向多元,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老師完成知識傳遞、練習批改等事務性工作,教師能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教育創造與人文關懷的工作中。
2.2技術性挑戰
教師主體性弱化:在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師容易出現角色定位與態度的雙重迷失現象,具體表現為高度智能化的教學方式可能使部分教師產生依賴心理,削弱判斷力與自主性。與此同時,社會也開始重新審視教師的部分價值,如今通過人工智能就可以方便獲取更加全面和專業的知識,導致教師對知識的權威性受到沖擊。這種轉變給教師職業帶來了認同危機,許多教師開始困惑于“機器是否會取代自身”。
數據與倫理的兩難悖論:人工智能可以獲取海量教育數據,帶來了學生隱私、數據安全和算法公平等方面的倫理問題,尤其是“數據采集與算法倫理”課題已成為智能教育時代無法回避的挑戰之一。如智能教學系統所記錄的敏感學習行為數據到底該如何匿名化安全存儲?算法的推薦是否存在偏見與歧視?這些都對教師的數據素養和倫理意識提出了新的要求。
擴大區域資源鴻溝:在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學校會率先配備先進的智能教學資源,而在發展水平一般的地區,學校由于基礎設施和師資水平限制,可能難以及時享受到智能技術的紅利。正如黃悅等(2022)指出的,“技術發展智能性與基礎資源”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現實困境之一,如果缺乏統籌干預,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加劇區域、校際教育的不平衡[1]。
3發展路徑與建議
面對人工智能重構教師教學發展體系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探索有效的發展路徑與相應的政策支持,成為當前教育改革亟待研究的課題。教師教學發展體系的重構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宏觀層面的政策制度創新,又離不開微觀層面學校和教師的主動適應。只有多管齊下、協同推進,才能確保人工智能與教師教學發展的良性融合,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的和諧共生[8-9]。
3.1堅持以人為本
教育管理部門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應當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基本原則,以確保人工智能是服務于教師教學的工具,避免削弱教師的主體地位[10]。具體而言,在國家和地方層面要積極完善相關條例,將教師隊伍建設與人工智能應用緊密對接。例如在教師發展規劃中增加人工智能素養培訓目標,在教師資格標準與評價體系中加入對智能化技術運用的要求等。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充分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形成“上下結合”的政策制定機制,防止出現“一刀切”式的盲目技術應用,確保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始終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3.2加強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養
教師智能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當前背景下教師發展的必然路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師范類院校應當針對這一發展方向,有序開展分層、分類的人工智能化素質培訓[1]。其目標是幫助教師熟練掌握基本的智能化教學方法,了解機器學習、智能算法等原理和應用。同時要加強對教師的數據素養培訓,使其能夠讀懂、運用人工智能提供的數據,從中提煉有用信息。在培訓方式上,可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提升參與度和實效性。例如,建立教師人工智能學習社區,提供微課程、論壇和實踐作業,促使教師在互助交流中提升技能。
3.3建設自主可控的智能教學資源平臺
教育部門和教育類高校應加大對教師隊伍智能化的投入力度,聯合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同研發高質量的智能教學平臺[12]。一方面,利用全國的教學資源,打造覆蓋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庫,為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提供資源;另一方面,建設集課堂案例、專家指導和人工智能分析于一體的教師智能研修平臺,以供教師開展線上教研和反思改進。此外,還應推動優質資源、平臺在區域間的共建共享,以縮小不同學校和地區間數字資源的差距,實現教育公平。
3.4構建平等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人工智能融入課堂并不意味著削弱師生互動,而是可以看作是關系的重構,其可以為教師營造平等互動、交流對話的課堂氛圍提供契機[13]。例如,在引入智能工具時,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在利用人工智能輔助批改作業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解讀人工智能反饋,討論錯誤的原因,并結合人工智能引導學生提出改進方法;利用“智能導師”進行精準化指導,教師能更好地關注其情感體驗和收獲。從政策層面看,學校應鼓勵教師探索人機協同的教學模式,如“小組合作 + 人工智能指導”“師生共創 + 智能支持”等模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能從人工智能中獲取即時反饋,又能從教師處獲得情感支持。
3.5健全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與支持機制
完善的教育治理和體系是推動教師教學發展與人工智能相融合的保障[14]。這要求相關部門制定明確的倫理與安全規范,并出臺教育類的人工智能應用指南,明確教師使用人工智能時的數據隱私和倫理底線。通過制度約束,解除教師在數據倫理方面的后顧之憂,使其放心使用人工智能
3.6重塑教師質量文化與專業認同
在技術浪潮中,只有不斷重申教育的初心與教師的使命擔當,才能防止教師迷失方向。當前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應加強教育情懷和倫理責任教育,強調人工智能只是輔助手段,教師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引領不可或缺[15]。例如,通過案例研討等方式,引導教師思考“在智能課堂中,教師的獨特價值是什么”,讓教師認識到,正是因為人工智能無法替代愛的教育和人格培養,教師才更顯得不可替代。林寶燈等人提出要促進教師職業認同的“回歸”,使教師重新聚焦自身的育人使命。教師應當將人工智能視為契機,拓展專業邊界,而非削弱自身價值。當教師群體形成健康積極的專業認同,才能在人工智能大潮中保持定力,發揮出應有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4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教師教學發展體系注人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理論上,見證了教育生態、教師角色、教學模式、教研機制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在實踐中,需要應對技術和人文的雙重考驗,尋求平衡與統合之道。
當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時,需堅定“以教師為本”的理念,積極推動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并舉的教育措施。只有當教師具備足夠的教學素養和專業自信,并在制度支持下積極擁抱技術變革,堅守教育初心,才能實現人工智能與教師教學發展的良性融合。教育的未來圖景,必然是人工智能與教師協作共生、相輔相成的圖景:教師運用智能之力拓展教學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借教師之慧體現人文關懷,共同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悅,鄧濤.教師教育教學改革: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應為,難為與可為[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8):97-104.
[2]周閃閃.探析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專業發展之路[J].教育進展,2020,10(3):7.
[3]李屈,劉軍,孫可新.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師隊伍能力素質轉型路徑[J].傳媒與藝術研究,2024(3):180-185.
[4]歐陽卉.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教師角色轉型意愿的影響因素及驅動路徑分析[J].科教文匯,2025(3):1-5.
[5」黃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變革與挑戰:評《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5(1):129.
[6」朱珂,史曉雪,蘇林猛.人工智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機遇、挑戰和路徑[J].甘肅開放大學學報,2024,34(2):1-5,95.
[7」林寶燈.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職業認同:迷失與回歸[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4,28(6):11-18.
[8」周子棟.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教學變革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4(12):9-13.
[9」孫巖,江麗雯.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定位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2(33):42-47.
[10]吳丹,孫昕玦.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探究:UNESCO教師和學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解讀與啟示[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36(8):4-19.
[11]羅堅.高校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困境與路徑研究[N].安徽科技報,2025-04-09(12).
[12」李宏偉,王博.大數據教學資源平臺搭建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5):136-138.
[13]梁娜.人工智能時代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2020(1):95-99.
[14]張金帥,盧鋒,申靈靈.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推進與監管:《人工智能與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解讀[J].軟件導刊,2023,22(5):212-218.
[15」張家軍,王美潔.智能時代的教師身份認同:內涵、危機與應對[J].當代教育科學,2024(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