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紅色舞蹈面臨的發展困境與優化策略探究: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J].藝術科技,2025,38(8):25-27,33.
中圖分類號:J7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025-03
0引言
家精神的認同。
新形勢下,傳承和創新紅色文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紅色舞蹈作為紅色文化的藝術載體,以肢體語言述說革命歷史與民族精神,既呼應國家戰略部署,也契合地方創新實踐。本文以《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例,系統梳理紅色舞蹈的發展脈絡、審美特質與現實挑戰,探索紅色舞蹈的價值與創新路徑,為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理論參考。
1942年之前,中國舞蹈呈現多元發展態勢,民間舞蹈、戲曲舞蹈與西方現代舞等多種形式并行發展,受眾主要為城市精英與市民階層,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商業性特點,在宣傳革命文化方面存在偶發性和局限性。例如,吳曉邦的《饑餓與烈火》就側重個人視角展現人性苦難。
1紅色舞蹈概況
1.1紅色舞蹈的歷史溯源與演進
紅色舞蹈是以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事跡為題材,以中國革命征程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為素材,通過舞蹈藝術對紅色文化進行生動詮釋的舞蹈作品。紅色舞蹈通常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和教育意義,旨在喚起觀眾對革命歷史的緬懷、對國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深刻改變了中國舞蹈發展方向。會議將舞蹈納人革命文藝宣傳體系,推動中國舞蹈從多元走向一元、從娛樂轉向教化、從面向精英轉為服務大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的文藝是都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1]文藝工作者積極探索紅色舞蹈的民族化、大眾化,創作出《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易于傳播的作品。
1950年之后,中央歌舞團、北京舞蹈學校等專業機構的成立,促使舞蹈教育邁向體系化、規范化,迎來突破性發展。這一時期,舞蹈創作注重形式創新,推進芭蕾民族化、戲曲舞蹈現代化,誕生了《寶蓮燈》《紅色娘子軍》等經典作品。改革開放后,受多元文化沖擊,紅色舞蹈發展空間受到擠壓,觀眾群體逐漸流失。
21世紀以來,文藝工作者開始對紅色經典進行再發掘、再創作。根據1958年同名紅色經典電影改編的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憑借“老故事”與“新手法”的巧妙結合,將舞臺美學發揮到極致,好評如潮;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效應和Z世代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讓紅色舞蹈作品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強勢“破圈”。
1.2紅色舞蹈的審美特征
1.2.1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紅色舞蹈的本質特點在于其“紅色”屬性,愛國主義是其精神核心。紅色舞蹈作品一直以愛國情懷為底色,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無錫歌舞劇院創排的舞劇《歌唱祖國》為例,該劇以主人公王莘的日常生活瑣事為切入點,在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生活場景中,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普通大眾對新中國的深厚情感和對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歌唱祖國”的宏大主題在煙火氣中得到了全新的詮釋。
1.2.2 藝術性與政治性的交融
舞蹈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往往以強烈的視覺張力讓思想觀念無聲浸潤人心。紅色舞蹈的藝術特點賦予了其鮮明的政治性。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特點在紅色舞蹈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代表作品如《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這些作品將政治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通過精彩的舞蹈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真摯的情感表達,讓觀眾在了解紅色文化的同時感知舞蹈藝術。正如羅斯金所說,“藝術是最偉大的,它無論用什么方式,都將難以計數的偉大觀念送人觀眾的心底”[2]。
1.2.3地方特色與紅色文化相結合
紅色舞蹈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不僅具備紅色文化的共性,還展現出鮮明的本土特色。舞劇《金陵十三釵》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劇中的服裝布景融入了南京本土特色:從歌女們在秦淮河畔的華麗裝束到傳統南京建筑風格的舞臺布景,無不讓人沉浸其中。此外,劇中還巧妙運用江南小調《無錫景》營造出濃郁的江南風情,讓觀眾體會到紅色藝術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韻味。
1.3紅色舞蹈的價值
紅色舞蹈作為中國革命文化與藝術表達的深度結合,集民族精神、革命歷史和時代特征于一體,是中國所特有的藝
術形式。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還在當代社會展現出多維價值。
1.3.1 文化價值
紅色舞蹈以藝術為載體,以柔性的方式記錄和展示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是革命精神可視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將革命年代的奮斗歷程、英雄事跡和崇高理想通過肢體語言具象化,使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更加鮮活。紅色舞蹈作品既是一種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內涵,增強觀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紅色舞蹈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架起橋梁,在延續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同時,豐富了舞蹈藝術的文化內涵。
1.3.2美育價值
紅色舞蹈兼具美學與教育價值。在審美上,融合寫實與寫意。以《東方紅》“飛奪瀘定橋”為例,利用鐵鏈道具,在還原歷史的同時融入藝術技巧。在教育上,學習者通過體驗韻律、聲韻,可以提升審美能力。紅色舞蹈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愛國情懷等內容,也能潛移默化地引導觀眾。在美育上,學生可以通過舞蹈排練了解革命故事,培養愛國情懷與集體主義精神,實現以美育人。
1.3.3產業價值
紅色舞蹈在文化產業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正成為文化經濟創新的關鍵驅動力。一方面,紅色舞劇、主題舞蹈演出等藝術形式憑借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不僅收獲了廣泛好評和可觀的票房收入,還帶動了主題紀念品、品牌聯名周邊等相關產品的開發,形成了完整產業鏈。另一方面,紅色舞蹈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入,眾多紅色旅游景區推出紅色舞蹈表演吸引游客。例如,舞劇《遵義1935》以當地紅色文化為依托,巧妙地將景區風光與紅色文化結合,不僅促進了文化傳承,還實現了經濟效益,為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2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多維闡釋與創新研究
2.1個例選擇依據:何謂經典
《永不消逝的電波》以革命烈士李白為原型創作,生動展現了他作為潛伏在敵人心臟地帶的隱蔽戰線英雄形象。他以堅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傳送情報,直至壯烈犧牲。他的事跡深刻闡釋了革命先烈不畏犧牲、為理想信念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以舞劇的形式演繹這一歷史題材,既是對革命歷史的深情緬懷,又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崇高的革命精神。劇中所展現的堅定信念、忠誠奉獻等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部作品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直面挑戰的精神力量,成為觀眾在藝術欣賞中闡釋情感共鳴的載體。
舞劇改編自經典電影IP,本身具有強大的觀眾基礎。其以舞蹈形式重新演繹,既是對經典的致敬和創新,又通過藝術形式轉換拓展了經典IP的表現空間,讓紅色故事煥然一新。這正是紅色經典作為革命文化藝術升華載體在當代育人價值中的生動體現一一既傳承了紅色基因,又以創新形式契合了時代精神需求。
2.2敘事創新:從銀幕到舞臺
《永不消逝的電波》在敘事與人物塑造上突破傳統,極具藝術感染力。在敘事結構上,打破傳統舞劇線性敘事模式,采用非線性敘事,借助回憶、閃回等手法交織不同時空場景。例如,在展現李白工作場景時,穿插其與夫人蘭芬的生活片段及敵人追殺情節。這種打破時空的敘事方式,增強了故事張力,能夠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增強代入感。在人物塑造上,摒棄紅色題材扁平化塑造方式,以細膩的舞蹈動作與劇情設計立體刻畫人物。李白兼具情報工作者的冷靜機智與身為人夫人父的柔情;蘭芬既是生活伴侶,更是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其隱忍堅強躍然舞臺。在情感表達上,舞劇精心編織愛情、友情、革命情懷等多條情感線索。李白與蘭芬生活中的溫馨,與面對危險時的臨危不亂、相互扶持形成強烈反差,既展現了兩人之間的深厚情感,又凸顯了革命的殘酷。這些細膩的情感表達能讓觀眾更易理解人物動機,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2.3形式突破:科技手段助力劇情演繹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藝術表現上取得了創新與突破。在舞蹈語匯方面,巧妙融合中國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等多種元素,以古典舞展現人物的東方氣質,借芭蕾舞增強視覺美感,用現代舞貼合緊張劇情,打破了傳統舞劇單一風格局限。舞美設計與多媒體技術運用獨具匠心,搭建了弄堂、閣樓等場景,搭配戰火投影、夜景等光影效果,虛實結合,拓展了舞臺空間與表現力。音樂創作同樣出色,將傳統與現代風格結合,融入江南民歌曲調凸顯地域特色,運用現代編曲手法增強節奏感,在烘托氣氛和推動劇情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紅色舞蹈面臨的發展困境與優化策略
從反映革命斗爭的早期舞蹈作品到展示國家發展成就的當代舞蹈創作,紅色舞蹈一直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的重要載體。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紅色舞蹈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挑戰,迫切需要尋求破解之道。
3.1 選材同質化
很多紅色舞蹈作品在選材上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例如,大量作品集中選取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作為題材,這些作品在故事情節與情感表達上高度相似,難以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在諸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背后凝聚著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鄉村教師的敬業精神等豐富的紅色文化元素。然后,當前的紅色舞蹈作品對當代素材的關注不足,導致作品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讓當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因此,要將視角聚焦到人民群眾中,挖掘“小人物”“新事件”中蘊含的紅色資源。
要解決紅色舞蹈選材同質化問題,創作者需拓寬視野,深入挖掘多元的紅色文化素材。一方面,要擴寬眼界,挖掘紅色資源。可以關注一些鮮為人知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精神價值的題材。另一方面,要在紅色舞蹈創作中加入新時代的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運用當代素材,使紅色舞蹈作品更加貼近現實,與當代觀眾建立情感聯結。
3.2傳播渠道的缺失
紅色舞蹈的傳播渠道有限。一方面,傳統傳播途徑有限,作品主要通過舞臺演出傳播,但受場地、時間、票價等因素限制,現場觀眾數量有限。另一方面,網絡平臺宣傳力度不足。新媒體時代,雖然藝術作品傳播更加便利,但仍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傳播方式單一等問題,難以有效吸引觀眾。
紅色舞蹈需積極拓展多元化的線上線下融合傳播模式。線下增加舞臺演出場次,擴大覆蓋面,同時走進中小城市、農村,舉辦公益演出等活動。線上需制作高質量的視頻,并在各大視頻平臺傳播,還可以邀請明星擔任形象大使,借助明星效應提升影響力。
3.3紅色經典與當代審美的融合
紅色舞蹈作品在當代面臨代際審美差異的挑戰。傳統風格因動作莊重古樸、敘事嚴肅宏大,與時尚創意表達存在一定的距離,陳舊的服裝舞美設計也削弱了視覺吸引力。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進行多維度的創新。在舞蹈語匯上融入現代流行元素,敘事層面轉向個體化視角,用細膩的情感表達代替內容的剛性灌輸;舞臺呈現則借助科技賦能,利用3D投影、動態燈光等打造沉浸式劇場體驗,結合現代服裝設計強化視覺沖擊力。紅色舞蹈只有將革命基(下轉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