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SSC)作為一種高效的財務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然而,企業在構建標準化體系的過程中,往往面臨核算標準制定不夠細致、未建立定期更新制度、缺乏執行反饋機制及人員專業技能不足等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強核算流程與標準的統一性、建立會計核算標準更新制度、完善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及加強人員培訓與發展的具體解決措施,旨在確保標準化體系的有效落地與持續優化,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高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關鍵詞: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建設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7.088
在經濟全球化與企業集團化發展的背景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范圍日益廣泛且跨區域、跨國界,傳統的分散式財務管理模式在處理會計核算工作時逐漸暴露出效率低下、核算不規范、一致性差等問題,難以滿足企業集團化管理的需求。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簡稱FSSC)作為一種創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應運而生,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FSSC將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會計核算工作集中于一處,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處理。該模式最早由福特汽車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隨后在大型企業中逐步推廣。此后,這種模式在我國大型跨區域集團公司中得到廣泛應用。
FSSC的運行模式以統一且合規的核算標準為基礎,該標準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政府機構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稅收條例等制度法規,結合企業自身業務需求制定。其涵蓋會計科目設置、不同業務場景下會計分錄指引等內容,構建了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標準化會計核算體系。基于此體系,FSSC對企業業務進行統一處理與核算,從而顯著提升基礎財務核算效率,確保集團內各分支機構財務核算的規范性和一致性,進而保障報表的高質量輸出。
然而,在構建基于FSSC的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過程中,企業可能面臨諸多挑戰與問題,如標準制定不合理、員工適應困難、系統支持不足等。因此,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將對基于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1 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核算標準制定不夠細致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核心職能之一就是把各分支機構的核算業務集中統一處理,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立是其順利運行的基礎。然而,部分企業在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時,通常基于自身原有的財務核算規則建立會計核算標準,而這些規則最初可能由各分支機構自行制定,缺乏統一性。這種差異可能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財務處理方式上規則不同,例如增值稅明細科目是按月結轉還是年度結轉,遞延所得稅資產計提是否基于未來盈利預測,以及印花稅計算基礎的取數規則。其次,在會計科目設置上顆粒度不同,例如辦公費用的核算,有的僅記錄到二級科目“辦公費”,有的則細化到“打印費”“電費”等三級明細科目。最后,在規則預設上不夠細致,執行時存在模糊空間,容易受到人員主觀判斷的影響。例如固定資產計提年限不明確,可能導致折舊數據因人員判斷差異而影響財務報表的準確性。這些差異在構建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之初就沒有進行細致或者統一的規定,導致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在處理中受操作人員的個人選擇影響,進而導致各期或者各分支機構之間的會計核算不統一,進而使后續報表數據難以比較和分析,削弱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管理價值。
1.2 未建立定期更新標準的制度
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定期更新會計核算標準的制度。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企業會計準則和稅收政策等外部法規持續調整,企業內部的經濟業務也不斷更迭。最初制定的會計核算規則若不能隨著公司發展而更新,將逐漸失去適用性。然而,部分企業并未建立完善的定期更新機制,多數情況下僅由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操作人員自行更改系統中的會計核算方式,這種做法可能導致企業的財務核算合規性不足。因此,建立定期更新會計核算標準的制度對于確保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有效性和合規性至關重要。
1.3 未建立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是實現財務高效運作的重要基礎。然而,部分企業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建立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的重要性,導致標準化體系難以有效落地并持續優化。具體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在制定會計標準后,未建立相應的執行反饋機制,導致無法及時了解標準在各分支機構的實際執行情況,難以發現執行偏差或潛在問題。例如,各分支機構可能因對標準理解不一致或執行能力不足,導致賬務處理口徑不統一,影響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其次,會計核算標準需要根據企業業務變化、政策更新及實際執行情況進行調整。然而,由于缺乏反饋機制,企業難以及時獲取執行中的問題與改進建議,導致標準逐漸脫離實際需求,甚至成為財務核算的障礙。例如,新政策發布后,若企業未通過反饋機制及時調整標準,可能引發審計或稅務風險。
1.4 人員專業技能不足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是提升財務效率的重要舉措。然而,人員專業技能不足成為制約標準化體系有效落地和持續優化的關鍵問題,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搭建往往伴隨著會計信息化系統的投入使用。在系統上線初期,會計人員可能因對新系統操作不熟悉而導致核算錯誤或效率低下,例如數據處理錯誤、報表生成延遲等,直接影響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1]。其次,缺乏針對性的培訓導致標準化體系難以落地。會計標準化體系搭建完畢后,多數企業采用“集中授課+操作手冊”的單一培訓模式,缺乏分崗分層的能力提升機制,導致培訓內容與實際操作脫節,可能導致員工對標準的理解不一致甚至錯誤執行。例如,復雜的核算規則或特殊業務場景的處理方式,未通過培訓明確傳達,核算人員進行處理時仍依賴傳統經驗判斷,削弱了標準化體系的實際效果。
2 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構建的優化措施
針對以上會計標準化體系可能面臨的問題,筆者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搭建過程中的下述實踐與思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借鑒意義。
2.1 加強核算流程與標準的統一性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需要重點關注加強核算流程與標準的統一性,以解決企業在財務處理方式、會計科目顆粒度及規則預設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問題。具體解決措施如下:
首先,推進會計科目的標準化。會計科目標準化包括科目本身及其輔助核算維度的統一。企業應先對集團內所有分子公司的會計科目進行全面梳理,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損益類等歸類窮舉,并結合預算管理、財務披露等需求確定科目的顆粒度。例如,固定資產科目是否細化到資產類別或用途層級,應付賬款科目是否區分集團內外設置明細等。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科目進行清理,刪除過于明細的科目,擴充過于粗略的科目,并明確每個科目的核算內容,形成規范化的會計科目體系。此外,合理設置輔助核算維度,如銀行存款科目按開戶行和賬號輔助核算,應收賬款按客戶輔助核算等,既能簡化科目名稱,又能提高財務信息的統計效率[2]。
其次,實現會計分錄的標準化。會計分錄的標準化并非照搬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等文件,而是根據企業實際業務場景制定統一的核算規則。企業可先按業務域(如采購、成本、存貨、費用報銷等)進行分類,由熟悉各業務域的會計人員收集核算場景,并對不同分支機構在同一場景下的核算方式進行研討,最終確定唯一的會計分錄[3]。例如,增值稅明細科目的結轉方式、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計提規則等,均需在統一規則下執行,避免因主觀判斷導致核算差異。
最后,建立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文檔。在統一會計科目和會計分錄的基礎上,企業應形成業務場景對照表、輔助核算規則等文檔,作為會計核算標準化的基礎。這些文檔不僅為財務人員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引,還可為后續標準化體系的更新和優化提供依據。
通過以上措施,企業能夠有效加強核算流程與標準的統一性,消除分支機構間的核算差異,確保財務數據的可比性和準確性,從而充分發揮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價值。
2.2 建立會計核算標準更新制度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需要配套建立定期更新制度,以確保核算標準與企業發展、政策變化及業務需求同步。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建立標準更新的組織機制。企業應成立專門的標準化管理小組,由總部財務共享中心牽頭,財務業務伙伴(財務BP)、信息技術部門及外部專家共同參與,負責會計核算標準的定期評估與更新。該小組需要明確更新流程、責任分工及時間節點,確保標準更新的系統性和規范性。
其次,結合政策變化與業務需求動態調整標準。隨著會計準則、稅收政策的調整及企業業務的更迭,標準化管理小組應及時收集相關信息,評估現有標準的適用性,并對不適用或過時的標準進行修訂。例如,新收入準則或租賃準則發布后,小組應根據新要求更新核算規則,避免合規風險。
再次,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標準更新的自動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會計信息化系統應具備標準更新的功能模塊,支持標準化管理小組將更新后的規則直接嵌入系統,確保所有分支機構同步執行。同時,系統應設置權限管理,避免操作人員自行更改核算方式,保證更新的統一性和合規性。
最后,加強標準更新的培訓與溝通。標準更新后,企業應及時組織財務人員及業務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其對更新內容的理解與執行。
通過以上措施,企業能夠建立完善的會計核算標準更新制度,確保標準化體系的持續適用性,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高效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2.3 建立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建立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是確保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有效落地和持續優化的關鍵。針對未建立反饋機制的問題,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構建多層次的反饋渠道。企業應建立從分支機構到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多層次反饋渠道,確保執行中的問題能夠及時傳遞。例如,可通過定期會議、線上反饋平臺或專項調研等方式,收集各分支機構對會計標準執行情況的意見與建議,及時發現并解決執行偏差或潛在問題。
其次,建立標準執行評估機制。企業應定期對會計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例如每季度或半年開展一次執行檢查,通過數據分析、賬務抽查等方式,評估標準的實際執行效果。如通過評估發現執行不一致的情況,應及時進行糾正和優化。
再次,強化反饋與標準優化的聯動。企業應將反饋結果作為標準優化的重要依據,針對執行中發現的問題或政策變化,及時調整會計核算標準。例如,新收入準則或稅收政策發布后,通過反饋機制收集實際操作中的難點,組織相關部門研討,形成更新方案,確保標準的適用性與合規性。
最后,提升員工參與反饋的積極性。企業應通過培訓、激勵機制等方式,鼓勵財務人員積極參與反饋,提出改進建議。
通過以上措施,企業能夠建立完善的會計標準執行反饋機制,推動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有效落地與持續優化,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高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2.4 加強人員培訓與發展
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人員專業技能不足是制約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有效落地和持續優化的關鍵問題。為提升人員能力,確保標準化體系的順利實施,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分崗分層的培訓機制。針對不同崗位和層級的會計人員,設計差異化的培訓內容。例如,對于新系統操作不熟悉的人員,重點培訓系統使用技能;對于負責復雜業務場景的人員,強化核算規則和特殊事項處理能力的培訓。通過分層分類的培訓,確保培訓內容與實際操作需求相匹配,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次,創新培訓方式,注重實踐與反饋。企業應突破傳統的“集中授課+操作手冊”模式,引入案例教學、模擬操作、互動討論等多樣化培訓方式。例如,通過模擬實際業務場景,讓會計人員在實踐中掌握標準化體系的運用方法,并通過反饋機制及時解決操作中的問題,確保培訓效果的落地。
再次,建立標準化體系的持續學習機制。在會計標準化體系上線后,企業應定期組織人員回顧和更新標準化文檔,結合最新會計政策和業務變化,強化人員對標準的理解與執行。例如,安排業務域組長負責標準化文檔的更新,并組織一線會計人員定期學習,確保標準與實際業務需求同步更新。
最后,鼓勵一線人員參與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與優化。在標準化體系搭建過程中,盡可能讓一線會計人員參與討論和反饋,增強其對體系的理解和認同感。例如,通過共享平臺將標準化文檔和最新政策公開,方便人員隨時查閱和學習,激發其參與標準化體系優化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措施,企業能夠有效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確保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有效落地與持續優化,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高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3 結束語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背景下會計核算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是提升財務效率與數據質量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核算流程與標準的統一性、建立標準更新制度、完善執行反饋機制及強化人員培訓與發展,企業能夠有效解決標準化體系構建中的問題,確保其適應政策變化與業務需求。未來,企業需要持續優化標準化體系,提升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業務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譚磊.企業集團財務管理中的會計標準化建設思考[J].財會學習,2023(15):104-106.
[2]周麗珍.集團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會計標準化建設探究[J].財會學習,2022(17):84-86.
[3]葉寒晟,劉暢.企業財務數字化中的會計標準化體系建設與應用——基于NY集團的案例實踐[J].管理會計研究,
2023(04):18-27.
作者簡介:姚薏(1992-),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