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404 Not Found


nginx
?

科技變革與政治安全:新超勢、新特征與新要求

2025-08-13 00:00:00趙磊劉常瑜
黨政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科技國家政治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5)04-0094-09

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政治是國家行為體運作及其相互間關系的總和,安全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當今時代,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地緣政治格局加速演變,全球安全形勢面臨嚴峻挑戰,科技、政治、安全三要素交織愈發密切,相互間影響的復雜性前所未有,已成為21世紀國際戰略格局的新特征和新趨勢。

一、科技變革與政治安全的關系呈現新趨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疊加的背景下,科技、政治與安全關聯互動不斷深化,特別是科技變革在一國政治安全維度的影響力日益凸顯,豐富了傳統意義上技術與政治互動的一般邏輯。當前,科技變革與國家政治安全的關系呈現四大趨勢,即科技對政治的作用機制從間接趨向直接,技術影響政治安全的路徑變得愈發多元,對政治產生影響的作用主體也超越傳統技術本身,以及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對技術發展正形成逆向塑造的力量。

(一)互動機制趨于“直接”

在理論邏輯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科技與政治的關系即有闡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曾表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著眼點”。1]可以說,科學技術通過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而作用于政治維度,包括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組織。

從實踐層面看,縱觀歷史發展軌跡,科技對政治的影響主要由國家興衰和國家間權力重塑過程間接呈現。歷次科技變革都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18 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開創了以機器替代手工勞動的時代,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下迅速成為世界強國。19世紀中葉,歐洲和北美多國迎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工業化進程中完成資本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發展。

隨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對國家政治安全的影響以更為直接的方式呈現。尤其是以網絡、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前沿科技,正在改變政府和主權的性質,在大大豐富權力內涵的同時,也拓展了政治安全的邊界。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網絡主權”“數字主權”是對主權概念的新解釋,也成為國家主權安全新挑戰的直接因素。新技術在直接推動政治和制度變革方面的力量越來越不可小,它既能通過電子政務服務、網絡諫言獻策等途徑發揮積極作用,也會在極端情況下被用于顛覆政治體制等危害活動。

(二)影響路徑趨于“多元”

科技對政治安全的影響過去主要體現在國防軍事領域。科技進步和軍事競爭推動著各國以慣有的互不相讓、各顯其能的方式向前發展。2一方面,科技通常支撐國防力量以保衛國家安全。科技水平薄弱就難以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明末清初開始,中國科技漸漸落伍,與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1840 年,資本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中西方軍事實力懸殊,導致中國主權淪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兩彈一星”等國防科技重大突破,成為有效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關鍵。另一方面,科技水平通過軍事力量得以展現,并在國際權力結構調整中影響國家政治安全。20 世紀中葉起,美國和蘇聯展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軍備競賽,以及圍繞航天技術展開的太空競賽,推動了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對峙。冷戰期間,戰略科技力量不僅塑造著國家間優勢,一定程度上也是意識形態的象征。

在新技術集中涌現的背景下,科技對政治安全的影響路徑更加多元。新形勢下,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發展和安全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變為政治風險,最終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危及國家安全。3]2014 年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科技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之一。隨著網絡空間成為權力爭奪新高地,太空、深海、極地成為國家競爭角逐場,新時代國家安全的內涵日益豐富,重點領域也不斷動態調整。2021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國家安全戰略(2021-2025年)》,新增了金融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中國相繼頒布《網絡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文件,標志在這些新技術領域逐漸具備了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

在軍事領域,國家也從傳統的軍事力量展示轉向依賴顛覆性技術能力建立高標準威慢戰略。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可能打破傳統力量平衡和戰略穩定,給地緣政治格局和國家安全帶來不確定性。如“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是科技發展和新軍事革命的產物,既關乎國防安全,也事關人道主義[4]

(三)作用主體趨于“豐富”

正如“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5],“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6,“只有在大工業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消滅私有制”,在傳統認識上,科學技術對政治產生影響的作用主體是技術本身,主要是科技發明創造及其應用。

當前,科技對政治影響的作用主體逐漸從技術維度擴展,非國家行為體等成為不容忽視的角色,共同對政治安全構成影響。信息革命通過增加非國家行為體的權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使得世界政治變得更為復雜。8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主體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對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影響力也逐步顯現,帶來難以察覺的政治安全風險,甚至具備動搖國家政權的力量。部分科技巨頭憑借技術和資本優勢,與國家政權、政策制度以及政府領導人密切聯系。科技巨頭日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選舉中的重要力量,企業家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支持候選人參加競選爭奪國家權力,當選政治家也會運用權力推動相關政策維護資本利益。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競爭趨于系統性,由技術衍生出的行業規則以及國際體系中的制度性權力,亦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焦點,也是國家利益的組成部分。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數字技術標準、數字經貿規則、網絡信息相關規定等都在某種程度上與國家主權、意識形態等相關聯。

(四)因果關系呈現“逆向”

對于科技與政治的關系,一般遵循科學技術主導社會變革或國際政治格局演變的因果邏輯。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然而,在大國博弈背景下,相較于科技影響政治的正向邏輯,國家間地緣政治競爭往往圍繞技術領域展開,由此反向導致科技問題政治化、安全化趨勢顯現。

在新技術對維持經濟競爭力和國家權力愈發重要的同時,科技發展越來越受到政治因素裹挾。20 世紀美日半導體貿易爭端便是地緣政治影響科技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20 世紀80年代,日本發展勢頭強勁,其半導體產業日益壯大,美國視其為高技術領域的競爭對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采取一系列制裁手段進行打壓,最終迫使日本相關產業衰敗以及國家經濟衰退。

隨著全球“泛安全化”趨勢蔓延,國家安全優先級躍升,成為地緣政治的主導趨勢,對科技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日漸顯化。自2017年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以來,美國在半導體、關鍵礦產等領域搞“小院高墻”“脫鉤斷鏈”,加大對華科技制裁力度,將涉及前沿科技的中國企業列人“實體清單”,采取出口管制、投資限制、關稅、禁令等手段。部分國家還將意識形態對抗引人科技競爭,構建基于西方價值觀的“技術聯盟”,試圖破壞全球科技創新生態,阻礙科技進步以及全球共享科技紅利。美、歐等國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去風險化”,通過“本地化”“友岸外包”推動產業重組和資源重新配置,危及全球技術進步和產供應鏈安全。

二、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國家政治安全呈現新樣態

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國家主權、政權、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穩固,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10°以網絡、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國家主權安全、政權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些錯綜復雜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對于國家政治安全舉足輕重。

(一)主權安全:新技術應用推動國家主權范圍延伸

根據國家主權理論,國家擁有獨立自主地處理內外事務的最高權力。數字時代下,傳統上依賴地理空間劃定邊界的主權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技術拓寬了國家主權的“邊關要塞”,使主權國家在對內最高管轄權以及對外獨立權、平等權和自衛權方面出現不確定性。

隨著互聯網普及,國家主權向網絡空間自然延伸,網絡主權成為超越實體空間的國家主權“新疆域”,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憲章》確立的主權平等原則是當代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同樣適用于網絡空間。1]網絡主權是一國基于國家主權對本國境內的網絡設施、網絡主體、網絡行為及相關網絡數據和信息等所享有的對內最高權和對外獨立權。12]互聯網時代,不同國家網絡主權沖突的可能性增加,技術霸權的滋生,甚至會使國家主權獨立受到挑戰。對此,我國于2015年7月頒布的《國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條提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2016年11月頒布的《網絡安全法》強調“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中國主張堅持尊重網絡主權,構建更加緊密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在數字競爭背景下,新興技術發展和跨境數據流動帶來了數字主權挑戰。數字主權薄弱可能導致國家安全風險。美國“棱鏡門”事件發生后十余年里,各國都加緊強化本國數字主權,加強信息安全戰略。2020 年,歐洲議會發布《歐洲數字主權》,將“數字主權”解釋為在數字領域實現戰略自主行動的能力,包括促進數字創新的保護性機制和防御性工具。2023年12月,中國商務部、科技部公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其中包括“基于數據分析的個性化信息推送服務技術”等。此外,數字技術領先國家和落后國家之間可能形成不平等的數據權屬關系或數字規則,從而導致前者憑借基于技術、規則和影響力的“數字霸權”,侵占和掠奪后者數據資源并獲取不合理利益,這種“技術-經濟”模式將創造更隱蔽的“剝削”關系,甚至可能使國家面臨“數字殖民主義”威脅。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的出現和應用,對建立在國家主權信用基礎上的傳統貨幣主權造成沖擊。2008年金融危機后逐步興起的比特幣、穩定幣、以太坊協議等成為去中心化金融的代表產物,很大程度上挑戰了傳統上依賴中心化監管的金融體系。相較于法定貨幣,有“數字黃金”之稱的比特幣不依賴任何政府或銀行的發行和監管,被認為對國家傳統貨幣發行權構成直接威脅。國際社會存在加密貨幣可能會削弱國家主權的擔憂,如果部分國家遭遇重大政治動蕩或經濟危機,主權貨幣甚至可能會失去信用而被超主權數字貨幣取代。出于維護國家貨幣體系和金融安全考慮,多國對加密貨幣嚴格管制。但是,美國寄希望于加密貨幣鞏固其美元霸權,并將美國打造為“加密貨幣之都”,考慮建立“比特幣戰略儲備”。

(二)政權安全:非國家行為體對國家政權構成潛在威脅

在政治學中,政治權力指某一個政治主體憑借一定的政治資源,為實現某種利益而在實際的政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對一定政治客體的強制性的制約能力。政治權力源于經濟權力,經濟權力規約政治權力。13]政權是政治權力制度化、結構化的最高體現和載體,決定一個國家政治活動的運行。新技術加速了資本集中的規模和速度,非國家行為體的經濟社會影響力增強,對國家政權的滲透堪比撼動國家政治安全的“冰山一角”。

以科技巨頭為代表的資本無序擴張,可能影響國家政權的有效性。一些情況下,由于部分行業領域政府基層治理薄弱,或政府對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依賴程度高,使部分科技企業憑借對技術、數據、算法、平臺甚至基礎設施的集中掌控,占據行業壟斷地位,主導行業發展方向。科技巨頭具備較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分散了國家對部分資源的控制權和話語權,潛在“超國家”權力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國家公權力的地位。少數科技企業還通過提供社會公共產品行使了部分政府職能,但卻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使國家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失控”。數字權力甚至可能與政府行為和決策形成掣肘,使政府公信力受到沖擊。此外,部分企業相關業務信息涉及國家安全,因資本逐利性而導致的商業活動也可能觸及國家安全“紅線”。

科技勢力發展壯大或造成政治民主弱化,對國家政治權力結構調整形成干預。例如,特朗普上一任期對加密貨幣持保守和反對態度,體現出傳統政界和科技界在監管方面的分歧。然而,本輪美國總統競選中,加密貨幣行業成為一股強大的資本力量。加密貨幣行業相關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和其他支持該行業的組織在2024年大選中籌集巨額資金;加密貨幣流入選舉的資金幾乎占所有企業捐贈資金的一半。特朗普勝選后一反常態地支持加密貨幣發展,體現出科技資本對新政權的有力支持反作用于政府行為和政策傾向。科技企業家還通過與關鍵政治人物互動,參與國家政權調整,甚至介人政府權力重新分配。如馬斯克斥巨資收購推特并改造成右派輿論平臺“X”,在選舉中支持特朗普,并被授權對政府官僚機構進行改革。

敵對勢力在高技術加持下,可能具備動搖國家政權和統治基礎的力量。21世紀以來,科技企業推動信息通信技術迭代升級,給情報部門的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可能性。例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利用其互聯網設備和軟件產品,在多國策劃組織實施“顏色革命”、竊密和網絡攻擊,美國谷歌、推特等公司推出“Speak2Tweet”幫助反政府人員在斷網狀態公開發布信息,蘭德公司研發的非傳統政權更迭技術“蜂擁”服務于抗議游行指揮。14]利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及特定算法,可以深度偽造出混淆視聽的圖文和音視頻,干擾公眾理性思考和判斷,引導與論導向,實現政治操控。在美、俄等多國領導人選舉以及地緣沖突相關議題上,都出現了關于重要人物或場景的虛假合成媒體,輔以網絡、社交平臺的病毒式傳播,企圖破壞民主參與進程,制造政治信任危機,或服務于政權顛覆活動。

(三)制度安全:科技治理呈現不同制度間的競爭較量

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是國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15]在科技競爭成為大國博弈主戰場背景下,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科技競爭中容易被低估的一面,更是制度競爭力的重要籌碼。

隨著傳統資本向數字金融資本聚集,大型科技公司逐步走向集中控制數字資本的新階段。西方左翼“數字社會主義”思潮興起,其借用社會主義話語范式,描述無償數字勞動者在“非物質勞動”和“共享”中形成了超越資本主義現實社會關系的虛擬社會。該思潮受到資本家追捧,他們試圖攏絡用戶和寡頭以推動“去國家化”來應對政府治理框架約束。盡管相關思潮嘗試在數字技術進步中探索資本主義制度環境下社會主義發展的可能性,但這被視作技術烏托邦主義構建的敘事,“數字社會主義”并不被認為是科學社會主義。

西方標榜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數字治理模式上“標同伐異”。在戰略競爭背景下,部分西方人士構建“數字威權主義”論調,針對俄羅斯、中國、沙特阿拉伯等國以政府利用數字技術服務公共管理(如互聯網審查、面部識別等)影響公民自由和隱私為由,企圖抨擊他國網信政策和政治制度。事實上,根據《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2024 年中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EGDI)從十年前0.5450分增至0.8718分,排名從全球第70位躍升至35位,充分彰顯了中國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有效進展。16]新型舉國體制對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也至關重要,特別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不同政治制度下對科技倫理道德與法治的政策導向存在差異。科技倫理問題出現在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涉及個人隱私、算法公平性、虛擬現實邊界、責任權屬等復雜議題。由于各國差異化的文化背景、法律體系和價值觀念,導致對科技倫理治理的認識、態度和行動有所不同。例如,美國以科技創新為導向,側重通過行業自律和道德準則來引導企業自我約束,在此基礎上通過前瞻性立法和戰略倡議對科技倫理進行規范與引導。歐盟強調嚴格監管,重視對技術應用的控制和處罰,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組建了歐洲科學和新技術倫理專家組,2018年發布《人工智能倫理指導原則》,2021年頒布全球首個針對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法案》。中國重視科技創新發展和防控科技倫理風險相平衡,頒布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等文件,致力于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四)意識形態安全:網絡空間成為斗爭的前沿陣地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17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18]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網絡空間也成為繼傳統邊、海、空、天“四防”后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場域。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由政府主導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提出新的考驗。互聯網具有多節點、去中心、交互化的結構特征,使信息源和傳播渠道趨于多元和模糊,改變傳播秩序和輿論生態,給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效力帶來不確定性。海量信息帶來了注意力的分散,話語和敘事在意識形態傳播中變得更加重要。在資本與科技疊加推動下,互聯網“水軍”橫行一定程度上擠占了主流媒體傳播空間,受眾可能沉迷“快餐文化”而減弱對深層次文化議題的關注。社會輿論也容易被“流量”裹挾,使廣大群眾難以觸及客觀事實,導致社會出現認知偏差,特別是智能算法塑造的“信息繭房”,將會進一步弱化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力。

網絡空間文化和思潮入侵潛移默化,對社會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沖擊主流意識形態安全。互聯網時代,意識形態斗爭愈發具有隱蔽性。通過在電影、動畫、廣告、游戲、社交軟件等日常化傳播形式中植人意識形態元素,宣揚自由、民主、人權等西方價值觀,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分裂主義等錯誤思潮甚至“以西釋馬”“以西釋中”,給網絡受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造成負面影響。諸如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基于經過篩選的英文語料庫和數據庫,會在與用戶互動的無形中輸出具有特定意識形態傾向的話語。網絡空間存在文化和意識形態多元性,多元文化可能解構主體文化,對立且片面的意識形態話語也可能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或使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內容泛娛樂化、低俗化。

境外勢力借助網絡工具操縱負面輿論傳播,企圖實施意識形態滲透和顛覆活動。互聯網深刻改變了傳統意識形態斗爭的方式和格局,西方圍繞社會熱點或政治議題,大肆發起網絡“輿論戰”“認知戰”,通過接觸和培育代理人或非政府組織,依托當地新聞媒體或社交平臺等渠道傳播虛假有害信息,試圖從內部削弱和瓦解其他國家意識形態。近年來,我國國家安全和網絡主管部門不斷加強反滲透監管工作,查處多起涉嫌利用網絡勾結境外反動勢力,從事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等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違法案例。

三、構筑新時代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科技防線

政治安全是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的生命線。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對于國家發展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防范化解科技變革可能帶來的潛在政治風險,是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關鍵。

(一)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深刻認識網絡意識形態本質屬性,牢牢把握政治安全的根本性。習近平強調:“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19]要認識到網絡意識形態的特殊之處,其作為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呈現,兼具政治性、技術性、社會性等多重屬性,在與文化交融和與大眾互動中不斷發展演變。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深化對互聯網作為展現思想最為活躍和新鮮的場所的規律性認識,強化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底線思維。

準確把握網絡意識形態的人民立場,推動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0要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增強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在內容上堅持守正創新,將互聯網打造為凝聚思想共識的平臺。充分發揮網民作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基礎力量,通過自媒體等民間渠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清醒認識意識形態斗爭的嚴峻形勢,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習近平強調:“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21]要準確把握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性、復雜性和隱蔽性,筑起互聯網統一戰線,提升防范化解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能力。要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堅決同網上錯誤觀點和思潮作斗爭,不斷提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影響力。

(二)推進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依托現代科技手段賦能,提升對國家政治安全風險的感知和應對能力。隨著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公共管理,我們要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等現代治理工具,提升對政治風險因素的預判和感知能力。政治安全風險在科技相關因素加持下容易被放大,要高度警惕新技術帶來的安全風險向政治、經濟等領域傳導滲透,對可能存在的政治風險隱患防微杜漸,增強防范和化解關鍵風險的本領,防止非政治安全風險演變成為政治風險。

堅持科技發展的底線思維,強化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法治體系。針對新時代科技發展對政治安全影響的新趨勢和新樣態,建立健全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法規,依法依規打擊和懲戒新技術領域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的行為。守好科技發展的倫理道德底線,嚴格劃定技術開發應用的范圍邊界,厘清技術本身與技術使用者、開發者之間的責權關系,避免前沿科技被誤用和濫用對政治穩定構成不可控風險。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22]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形成推動前沿技術突破的強大合力。

(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科技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生物安全等諸多領域都與新技術發展密切相關,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家安全面臨的各種風險日益交織疊加,政治安全與其他國家安全具體領域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23]對此,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是新發展階段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

中國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始終從維護政治安全的高度謀劃和推進其他領域安全。24]政治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高層次。其他方面的風險最終都有可能傳導到政治領域,因此政治安全對其他方面風險管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25在科技對政治安全影響程度愈發凸顯的環境下,對新興技術安全領域的研究要上升到政治安全層面來展開,把國家安全置于科技發展全過程來把握,堅決捍衛國家主權新邊界,維護國家政權穩定,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構建新安全格局是抵御重大風險挑戰、贏得戰略博弈的關鍵。科技競爭在國家競爭中居于核心位置,科技領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的重要著力點。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科技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前沿科技領域安全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政治安全以及其他國家安全重點領域的支撐性力量。

(四)維護前沿領域國際共同安全

當今世界,各國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大格局密不可分。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復雜交織的安全挑戰。2新興領域技術創新與安全治理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新課題,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也為國際合作開辟了新的空間。

中國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尊重并支持各國維護新技術條件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支持聯合國作為各國共同維護普遍安全的主導作用。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時代發展大勢所趨,也是共同維護政治安全的必要選擇。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27]適用于所有國家。在聯合國框架下促進全球網絡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尊重各國網絡主權,與各國一道完善數據治理規則,加強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共同開展打擊網絡犯罪等活動。

中國發揮大國表率作用,推進新興技術領域國際合作,為全球安全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彌合數字和智能鴻溝,是促進共同發展和應對安全風險的雙重需要,特別是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技術能力建設,在新技術發展進程中平等受益。推動新興領域機制規則設定,有助于增強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鼓勵國際組織、企業、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科技治理,營造公平和健康的全球科技生態,倡導正確的科技倫理觀,推動制定國際科技倫理規范,確保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技術服務于人類福祉,維護全球共同安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9.

[2][英]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革與軍事沖突(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XIII.

[3]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58.

[4]外交部.中國就“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問題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的文件[EB/OL].https://www. mfa. gov. cn/wjb_ 673085/zzjg_ 673183/jks_ 674633/fywj_ 674643/202405/t20240523_11310587. shtml,2024 -05 -2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4.

[8][美]小約瑟夫·奈,[加]戴維·韋爾奇.理解國際沖突:理論與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6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7.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36-237.

[1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1/07/content_5725117. htm,2022-11-07.

[12]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等.網絡主權:理論與實踐[EB/OL].htps://cn.wicintermet.org/2023-11/09/content_36955448. htm,2023-11-09.

[13]王滬寧.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15.

[14]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360公司.“黑客帝國”調查報告——美國中央情報局[EB/OL]. htps: //www. cverc. org. cn/head/zhaiyao/news20230504 - CIA1. htm, 2023 -05 -04.

[15]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求是,2020,(1).

[16]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E -Government Survey 2024[EB/OL]. https: //doi. org/10. 18356/9789211067286,2024-09.

[17][21]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11,103.

[18]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8.

[19]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6.

[2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44.

[22]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5-29.

[23]高祖貴.政治安全概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25:9.

[2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5/content_7023405.htm,2025-05-12.

[25]趙磊.國家安全學與總體國家安全觀:對若干重點領域的思考[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162.

[26]外交部.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EB/OL].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302/t20230221_11028322. shtml,2023-02-21.

[27]習近平.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

【責任編輯:董史烈】

猜你喜歡
科技國家政治
恢復弘揚政治工作優良傳統渺力同心建設過硬政治機關
政工學刊(2025年8期)2025-08-16 00:00:00
立起新時代政治干部好樣子助推“生命線”持續煥發“生命力”
政工學刊(2025年8期)2025-08-16 00:00:00
大語言模型時代下的網絡政治社會化
黨政研究(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軍校政治教員要涵養“七情”與“六欲”
政工學刊(2025年7期)2025-07-21 00:00:00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科技在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性久久久久|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精品视频91|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玖玖视频|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六月| 久久精品66|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区日韩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欧美天堂久久| 久久久黄色片|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成人在线综合|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亚洲乱强伦|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午夜a视频|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色图第一页|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毛片视频|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