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拍攝的《女籃5號》(謝晉,1957)、《水上春秋》(謝添,1959)、《碧空銀山》(桑夫,1960)等電影都體現出時代背景下,“強國、強種”的迫切需求。電影發展至21世紀以來,以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以及主流電影為主,無論是在電影的質量與數量,以及學界的相關研究都是成果斐然的。
21世紀以來的中國體育電影的關注點多在時代精神、女性形象、家國敘事以及民族形象,在中國體育電影的整體規模、樣貌及影響力展示上,與作為體育大國的中國體育事業長足發展現狀并不相稱。對于體育精神的影像書寫研究并未完全體現出時代語境中的嬉變。本研究基于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歷程以及諸多影片(故事片),通過影片中所構建的場景和時代語境、影像書寫、視聽表達,探究體育電影在不同時代語境下對中華體育精神的構建邏輯,探析中國體育故事在視聽融合時代背景下的敘事書寫。
一、中國體育故事:中華體育精神的敘事文本
體育故事作為體育電影的敘事文本,是影像書寫和視聽表達的主要呈現內容,也是中華體育精神構建的主要敘事體現。不同作品中所傳播的體育精神各不相同,但是都從屬于中華文化,而對于中華體育精神的含義,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的內容。[對于如何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可以借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形式,將中國體育電影“走出去”以謀求國際認同從而提升國際文化軟實力。2立足于歷史視野,將中國故事進行創新敘事,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以樹立文化自信。就目前的相關研究而言,“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多為理論研究,學者以“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傳播力”“國家敘事”等關鍵詞為出發點,提出實踐性較強的一般性傳播策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體育電影結合中國故事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同時敘事文本對于中國體育故事的影像書寫需要塑造國家體育形象和中華體育精神的主要立場。中華體育精神從屬于民族精神,敘事文本對國家故事的敘述讓觀眾從體育電影中看到不一樣的民族精神,激發觀眾的集體記憶從而促進國家形象與民族精神的認同。
(一)時代變遷中的中華體育
體育電影的發展也在敘述著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回首百年體育電影發展歷史,從宏觀的歷史文本敘事到歷史人物敘事,從民族英雄到平凡事跡,敘事層面從高到低,走向社會。我國的第一部體育題材的紀錄片《東方六大學運動會》(廖恩壽,1918)的成功拍攝,自此拉開我國體育電影的帷幕,各類影像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公眾的視野。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部彩色體育電影《女籃5號》,影片以籃球運動員田振華為主線,講述了田振華的生平際遇以及戀人林潔及其女兒林小潔的境遇,披露了解放前后運動員的不同命運。影片所展現的是田振華的堅韌不屈、公平公正的中華體育精神。影片最后對女子籃球出國比賽的故事發展留白,暗示國家體育事業過去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期許,也預示著對新中國過往歷史的歸結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影片充分展現了堅韌、愛國、不屈的中華體育精神。改革開放時期國內社會經濟蓬勃發展,體育事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84年,許海峰在夏季奧奧林匹克這運動會上獲得了射擊比賽的奧運冠軍,中國女排連續三次獲得世錦賽冠軍,激勵了國民對國家的自豪和對民族發展的驕傲。這一時期涌現了很多的優秀體育電影,《沙鷗》(張暖忻,1981)便是其中之一,該片闡述了女排運動員沙鷗歷經傷病、挫折、痛失摯愛等種種壓力和打擊下,重整旗鼓地為中國排球事業發展奉獻出自己一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中女排運動員沙鷗因腰傷需要療養,她不顧反對用自己下半生的傷病來換取為國爭光的機會。改革開放時期,盡管國家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但是相較其他西方國家依舊是落后,為了提高國家榮譽和形象,運動員不顧生命向著最高的榮譽發起沖鋒,力求為國家取得榮譽、激勵國民奮發圖強成為時代的體育主題。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電影行業煥發生機,體育電影的發展也勃發新的生機,并且有先進的拍攝設備和技術經驗作為支持,對于人物刻畫也更加細膩。我國第一部以殘疾人為題材的影片《黑眼睛》(陳國星,1977)講述了盲人力華被選入殘疾人集訓隊,在教練李明生以及親人的幫助下奪得冠軍的故事。2008年出品的《東方獅王》(王曉民,2008)講述了廣西農村一群農村孤兒、問題少年以及殘疾兒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獲得東方獅王的稱號的故事。影片反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示出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映襯了時代和社會的發展。2020年的《超越》(韓博文,2021)、《奪冠》(陳可辛,2022)充分展示出運動員的奮勇拼搏以及強烈的家國情懷,也反映了當代國家的日益強盛,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在邁向體育強國道路上取得的輝煌成就。
中國體育電影通過對中國體育故事的敘述,彰顯了社會層面上的宏大輝煌,同時也在個人層面上體現了積極勇敢的國人形象。影片中所刻畫的人物成為社會階段的一個縮影,在新中國成立前國家在風雨飄搖中艱難生存。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期間,各個行業都綻放出新氣象,體育電影在這個階段也蓬勃發展起來。電影中角色在遭遇困難和打擊后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將中華體育精神刻畫入人物的細節表現中。例如《女籃5號》中田振華對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憂慮之情,林小潔立志為國爭光的勇氣和堅持;影片《沙鷗》中所描繪出主人公沙鷗在明知前方未必是光明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投入國家訓練,不顧個人生命安危等等。新中國成立時期所展示出的中華體育精神是為國家爭取榮譽的不斷拼搏、不怕艱苦、無私奉獻的中華體育精神。2008年奧運會以后,我國體育的發展也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展現出更高、更快、更強的發展理念,與中華優秀品德相結合,強調個人發展是這個時期中華體育精神的內涵。這個時期的體育影視作品突出他們的中華體育精神的同時從而建構出一個充滿自強自信、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東方大國形象。
(二)賽事情景中的中華情懷
體育電影中往往包含豐富的賽事情景,在賽事情景中所刻畫出的角色情感和形象無時無刻不彰顯著中華體育精神。電影作為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銀幕所呈現出的畫面往往通過特殊或具有代表性的物質和物質環境來體現電影所傳達的觀念,以達到借景抒情的效果。體育故事中激動人心、熱血的場景便是賽事情景。電影情節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賽事情景的刻畫,所體現賽事情景中環境與角色情緒的變化來反映出體育精神。影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侯詠,2008)主要講述的是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拒絕代表偽滿洲國參加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在時任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的幫助下,最終得以參加奧運會的故事。影片中故事主人公劉長春的第一次賽事情景是在當時1929年10月20日由張學良組織的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劉長春在歡呼和激烈的比賽中分別在100和200米中擊敗日本選手獲得亞軍;第二次賽事情景則是美國洛杉磯奧運現場,歷時20多天橫跨太平洋參加奧運。在影片的賽事情景中對人物的刻畫以及對環境的渲染,無不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對國家的熱愛。盡管他最終沒能獲得獎牌,但當他踏上奧運會的那一刻就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勝利。影片中賽事情景展示了國家形象,也突出了劉長春不怕犧牲、勇于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中華體育精神,激發了觀眾對國家認同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充滿斗志的中國人形象。
電影《奪冠》通過對運動員郎平的生平經歷敘述著女排國家隊的發展歷程。影片由三段經典的賽事情景構成:第一段是1980年的訓練賽場景。是當時的中國女排對戰中國男排冠軍江蘇隊之間的比賽,比賽開始時男排隊員對于女排的不屑和輕視到認識到女排的實力后的認真形成了鮮明對比;第二段賽事場景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郎平執教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的賽事情景描寫,在比賽中郎平對美國隊的賽中指導和中國隊陳忠和的指導相互呼應。賽事情景所刻畫出美國隊教練郎平和中國隊教練的比拼,也突出了中國排球的實力雄厚,塑造出一個體育大國的形象;第三段賽事情景是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由郎平教練執教對戰巴西隊最終奪冠。影片開頭,1980年袁偉民教練執教時聽說對方將計算機運用于訓練和比賽的驚訝,到后來賽事情景中,各方運動員數據的整理分析,經過教練抉擇出合理的戰術方案,加之賽場上隊員的努力,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刻畫,展現出國家背后科技的不斷發展。影片的賽事情景相互勾連、互有對應,刻畫出中國女排艱苦奮斗、永不放棄的中華體育精神,也塑造了一個日益強盛、日新月異的新中國形象。影片展示不同時代背景下女排的故事,觀眾也在時代背景的轉換中感受到國家的進步,這種從落后到強盛的鮮明對比,這種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正是中國人民所共同奮發圖強的寫照,通過集體記憶的喚醒激發了觀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同時也是國家形象的一種塑造。
(三)社會角落中的體育精神
體育故事的文本敘述在新時代所體現出不同的價值觀念取向,面向社會大眾也深刻反映了社會發展。現代社會發展的確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世界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會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社會需要關懷那些處于社會角落的群體。例如《乒乓少年》(董元慶,2016)這類公益短片通過對一些偏遠地區的故事書寫出體育所帶來的希望與光明。這部影片是對未成年人石頭的敘述,影片開頭石頭在艱難的行程中來到學校,偏僻的學校只有一個老師、一個班級,石頭對母親的思念是很多的,每次都會將信拿給老師幫忙寄信,但總是無功而返。主人公石頭的父親早逝,母親外出北京打工已經兩年香無音信,只留下石頭和奶奶一起生活。石頭最喜歡的運動是乒乓球,似乎只有乒乓球才能停止他對母親的思念。在追求乒乓球的路上不斷向前克服困難,最終打贏了比賽,見到了母親。影片作為公益短片更多的是讓觀眾了解這個群體,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活動中。影片《八角籠中》(王寶強,2023)講述了中年失意的拳擊手向騰輝帶領著一群無依無靠的孩子突出命運的重圍,探尋人生出路的故事。影片中向騰輝心生憐憫收留了這些無人照料的孩子,教他們練習格斗拳擊,然后參加比賽。在主人公向騰輝傾注大量心血后孩子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之路。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盡管影片中孩子們無依無靠,但是格斗與拳擊讓他們的生活有了起色,體育精神就是一種不屈服、堅韌的態度,面對生活他們有著足夠的勇氣。在現代社會的當下,依舊有許多角落里的艱苦頑強,體育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他們的存在,也讓黑暗角落里面的人享受體育帶來的希望和光明。體育電影本身沒有太多的角色和情節再造,更多的是通過真實的記錄反映更多社會的真情實感。但這種真實寫照,彰顯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更是中華文明的進步。體育電影對平凡生活里的體育故事進行文本敘述,可以激發更多觀眾去關注體育的價值,促進中國社會文明的整體發展。
二、影像書寫:中華體育精神的視聽表達
伴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電影作為影響青少年的重要文化形式,逐漸成為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場域。[3現代社會發展離不開正能量的塑造,體育電影通過對賽事場景的構建和時代氛圍的營造,將不同時代語境下的體育觀呈現出來。在現代發展下,體育電影的呈現更是應用數字技術對視覺進行細膩的刻畫,并通過契合語境氛圍的話語來加強主題的呈現。
(一)時代語境下的體育觀:中華體育新風貌
中國影業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呈現出的體育精神是時代體育發展需求而決定的。根據現有的研究中的時代區分,可將中國電影的發展分為三個大階段,分別是民國電影、新中國電影,以及21世紀后電影的三個不同時代語境。在民國時代語境下,中國體育題材電影《體育皇后》(孫瑜,1934)描述了一個愛好體育的女孩獻身體育事業的故事。影片以學校體育為切入,構建出主人公林櫻從普通人成長為短跑冠軍的體育訓練場景,以及在影片最后比賽中陰謀交織到明悟體育真精神的場景。影片拍攝于九一八事變后的1934年,此時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影片以“體育真精神”貫穿全線,成為激發國民抗日怒潮、體育強國的沖鋒號。在民國時代語境下,國內的主要電影創作以抗日救國為主要基調,經歷九一八、一·二八事變,1934年所拍攝的體育電影《體育皇后》、《二對一》(張石川/沈西苓,1934)、《健美運動》(但杜宇,1934)、《破浪》(關文清,1934)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抗戰時期的時代需求和愛國立場。新中國成立后,各行業百廢待興,影業的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見證。《女籃5號》作為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影片,影片中所構建的場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故事開頭,田振華不滿老板的要求,帶隊贏下比賽。作為一名有信仰的運動員,不愿委曲求全丟下民族尊嚴,所構建的是新中國成立前時代的混亂場景,呈現出田振華的不屈以及愛國精神;另一個是林小潔來到球隊,影片通過林小潔對體育事業的態度構建書寫畫面,從開始的有偏見再到后來的熱愛形成鮮明對比。影片所展現出的不僅是故事人物的體育精神呈現,還有對國家體育事業前期發展的總結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隨著改革開放等諸多政策的實施,體育事業重新整合并形成的“舉國體制”,我國體育事業逐漸在國際體育賽場上取得傲人成績。世界乒乓球冠軍、世界跳水冠軍,重要的是在1981至1986年的中國女排5年冠的中國女排精神,這一系列輝煌成就成為鼓舞國人發展的動力。中國發展進入21世紀后,國家與社會接軌更加緊密,在全球化的帶動下,體育影業的發展逐漸壯大,拍攝題材也不再是單一的為國家贏得榮譽,為社會發展而奮斗。迎合觀眾需求,商業電影逐漸將故事主人公下沉到關注個人的發展和精神獲得。電影《八角籠中》、《熱辣滾燙》(賈玲,2024)作為商業體育電影成效較高的代表,《八角籠中》一改傳統體育電影的勵志成長過程,而是圍繞主人公向騰輝的英雄化過程進行影像書寫。影片通過向騰輝的價值取向來構建書寫場景。從一開始的唯利是圖,利用孩子們打假拳牟利,經過轉變后的重義輕利的轉變,將主人公的形象從低谷上升到山巔的變化過程描寫。其次,對于孩子們描述,他們無依無靠,向騰輝是他們的唯一。更是凸顯出孩子們的刻苦和不向命運低頭的拼搏精神。《熱辣滾燙》影片描繪出杜樂瑩從一個被周圍人忽視和欺負的對象,逐漸轉變為一個能夠獨立面對生活挑戰的強者,這一轉變過程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同情和支持,也讓她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電影的敘事人物也在從運動員轉向普通大眾,既是藝術源于生活。21世紀的體育電影,創作形式上脫離了傳統形式;思想上剝離了刻板的束縛形成特殊的影像書寫。而這一時期所體現的體育精神以及體育觀,它是發源于中華體育文化精神并被世界體育觀所涵蓋,與現代體育結合后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的中華體育精神。
(二)影視科技推動視覺呈現
電影作為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其在敘事表達的同時也映射了時代發展。影業因科技的興盛在敘事書寫的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多角度的呈現主題。[4電影視覺造型是影像書寫的主要手段,不僅需要服務于敘事還有角色情感和主題思想的構造。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體育電影的發展不單單是面向國內市場,還需要應對全球化競爭,體育影片的發展在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同時,還要兼顧激發觀眾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奪冠》作為女排精神敘事最新作品,以激烈和膠著的比賽,帶給觀眾飽滿的視覺體驗。影片著重體現比賽場景的氛圍構造,第一個比賽場景是與江蘇男排進行比拼,通過傳統電影分鏡方法進行拍攝,拍攝中通過在鏡頭上加入不同紗,配合燈光,創造出和煦且接近膠片的視覺質感,以呈現出濃厚的時代氛圍;第二個比賽場景是北京奧運會中國對戰美國,美國教練正好是早已退役的前中國女排教練郎平,這個場景畫面的呈現不僅僅在于場上激烈的比拼,還包括看臺上球迷的斥責與聲討、比賽結束的喧鬧與郎平教練的沉默對比呈現出特殊的情感爆發;最后一個比賽則是郎平回國執教女排,中國對戰巴西,比賽畫面中不僅是隊員激烈地參與比賽,場下也有團隊用數字技術進行實時對抗分析。與老教練袁偉民執教老女排時,形成前后呼應。影片在視覺表達上,集體主義以及傳統精神刻畫上沒有過度美化,重要的是刻畫出一代人體育精神傳遞后在不同時代的區別呈現。《奪冠》根據紀實性事件加以創作,在本身的歷史事件中進行還原書寫,觀眾在已知的大體劇情上了解未知的細節刻畫,認識到成功背后的努力。影視科技已經成為視聽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影視藝術內容帶來多元價值。影視技術、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新興技術的融合發展為影視呈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同時也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生動“聽”表達
影片中運動員或教練員可能會發表激勵性的演講,鼓舞人心、激發觀眾的斗志和激情。這些演講傳遞中華體育精神的團結、拼搏、奮斗等價值觀。語言呈現將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價值傳遞給觀眾,激勵他們對體育的熱愛并積極實踐中華體育精神的理念。影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劉長春拒絕日本人的要求,一心想參加奧運會報效祖國。在奧運會100米比賽失利后,南京國民政府要求退賽,這時劉長春跑了進來說:
“難道我們是為了取勝才來參加奧林匹克的嗎?國家正在遭受侵略,我們的民族正在經受著戰爭的苦難,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骨氣,更需要尊嚴,更需要奧林匹克。”從他堅決的語氣中,能夠看出的是一個中國人所展現出的精神和民族氣節。影片《女籃5號》中所用語言呈現出當時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和自信。影片中林小潔受傷后其男友不想讓他參加籃球隊的比賽,對體育工作的不認可時,田振華的言語改變了他的看法“你是學工的,你會為自己的國家沒有工藝而感到難過。作為體育工作者,當聽到人家說中國是個體育落后的國家,他一定很痛苦。”電影中田振華由個人經歷所發出的這一段對白是對自我人生的思考,也是對女排隊員的激勵,所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人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奮不顧身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時代背景。國家民族的強大,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繁榮,才給了每個人發揮出自己獨有特色和價值空間。正如電影中所表達的冠軍對于國家的發展不再重要,但是體育的發展是個人的價值和國民的體質發展的關鍵。體育電影中語言的魅力在于它們通過聽覺形式,將體育運動的精神、情感和價值觀傳遞給觀眾,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并且傳達出了中華體育精神的意涵。通過角色以及對話中電影主旨的揭露,讓體育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能夠觸動人心和促進自我成長的方式。
三、文化認同:中華體育精神建構的價值旨歸
中國體育電影創作是以構建民族文化認同作為故事影像書寫和中華體育精神塑造的價值旨歸。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的基礎首先要喚醒民眾的集體記憶,以激發共同的價值認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中國體育電影如何講好體育故事塑造中華體育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融合時代特色,續寫中華文明
全球化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對“文明”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主體構造。新時代背景下體育電影如何提升觀眾的文化認同是構建民族認同的重要環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起殷周、下至明清,文化流傳至今而未曾間斷。體育電影對于各個國家而言不單單是一種娛樂形式,也承載國家文明傳承、社會價值觀念傳播、國家形象彰顯等重要意義。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印度,2016),在全球獲得廣泛關注,電影深刻探討性別與傳統觀念之間的沖突,以及家庭、社會和個人價值之間的關系。電影對傳統社會文化觀念的挑戰與對守舊思想的批判是有價值的選擇方式。《空中大灌籃:新傳奇》(美國,2021)是2021年推出的籃球系列電影,以籃球巨星詹姆斯為主演與人工智能的科幻影片,結合現代技術所呈現出的體育故事受大眾所欣喜的同時也暗示著西方體育電影的英雄主義和個人魅力的特點。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體育電影以《奪冠》、《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鄧超/俞白眉,2023)為例,敘述隊員在備戰和比賽中所展現出中華體育精神,以此來喚醒觀眾的文化認同。體育精神是世界的,體育電影的敘事和影像書寫,既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又融于全球化的體育文明。全球化進程不單單是文明的流動還有科學技術的更替,如何將先進的技術運用于體育電影的發展是當下科學技術的一種體現。中華文化的特殊屬性賦予體育電影更多的文化價值觀念、敘事文本展現了廣博的書寫內容。體育電影融合中華文化特征與時代特色不僅僅是喚醒國家民族的文化認同,誠然,在促進世界體育文明的進步與創新中續寫中華體育精神。
(二)融合文化基因與集體記憶,建構中華符號
文化基因可以理解為一個文化系統傳遞和傳承的基本單位,文化基因承載著文化傳統、歷史經驗和認同感,并通過教育、傳承等方式在社會中傳遞和延續。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體育電影可以引用和借鑒的寶貴材料。例如《少林足球》(周星馳,2001)是由周星馳自導自演的喜劇片,將兩種關聯甚微的體育運動結合卻展示出獨特的風格。影片將少林武術以幽默的形式展示而出,更容易引發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傳統少林武術作為文化基因喚醒了集體的記憶,提升觀眾的文化認同。集體記憶像是一個群體的意義、文化、價值、經驗的集合,對于無法經歷“過去”的群體成員來說,集體記憶就是其族群認同感的基本來源。影片《一代宗師》(王家衛,2013)所講述的是武術家面對時代的變化,各自為自身的前程與理想而奔走,在動亂年代以武術維護民族氣節,維護聲譽的故事。影片主旨既“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這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精神的高度概括,影片中所表現的詠春等拳術,以及比武中的規則、禮儀和儀式都是中華文化的符號,也是中華的文化基因所在。影片中所表達的武術文化與精神,不僅體現出武者所獨有的俠氣,也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
結語
中國體育電影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各個時期的體育電影發展中可以發現,中國體育精神的構建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輔以現代體育之精神。通過對中國體育故事的影像書寫和視聽表達構建出中華體育的精神內涵。中華體育精神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基,是由具體而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所決定的,身處華夏大地,沁潤于中華文化之中。中國體育電影的創作者無論是對傳統價值的維護還是揭示時代語境都是電影人對中華體育精神的重新思考。中華體育精神的構建脫離不了歷史與傳統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持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姿態,方為發展與創新之道。
參考文獻:
[1]書寫奧運華章創造新的輝煌[N].人民日報,2021-08-09(001).
[2]馬夢鑫.電影工業化視域下中國神話史詩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為例[J].視聽,2024(03):68-71.
[3]張衛,陳旭光,趙衛防,等.界定·流變·策略——關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討[J].當代電影,2017(01):4-18.
[4]曾安琪.造型與情感:電影《熱辣滾燙》的視覺分析[J].大眾文藝,2024(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