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業最能依靠的就是執行力——高效、果斷、敢想敢做。
漫步在揚州的美麗漁村,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墻繪躍入眼簾——栩栩如生的魚和海浪、生機勃勃的捕魚圖景……這些點綴在鄉村白墻上的畫作由誰執筆創作?又是怎樣的機緣讓藝術的畫筆落在了村子里?
在南通職業大學,23歲的鄧梓雅從大學校園的一面抗疫主題墻繪開始,帶領“天宮畫師”團隊,兩年間為揚州的漁村繪制了6000多平方米的鄉村墻繪作品,打造了一把農文旅融合的“金鑰匙”。
社團活動激發商業探索
鄧梓雅的老家在廣東佛山的一個小島上。由于島上發展相對滯后,剛進入大學時,她便加入老師組織的鄉村振興項目,希望能發揮美術專業優勢,通過特色文化場景賦能鄉村。“我想用公益墻繪美化周邊鄉村,吸引大家來拍照打卡,把村子打造成‘網紅地’,為鄉村聚攏更多人氣。”鄧梓雅回憶道。從最初加入社團,到后來成為“三下鄉”項目的負責人,她漸漸發現鄉村里值得深耕的事有很多。
鄧梓雅思考,學生團隊的經驗和能力都有限,這種情況下,墻繪或許是能為村落帶來最直接、最顯著變化的方式。確定這一方向后,團隊迎來了首個系統性的墻繪設計任務。團隊先到揚州的一個村里實地考察,和老人們聊天,了解當地的漁文化,畫出設計圖后再動手繪制。由于繪制工作主要集中在節假日,團隊成員陸續畫了近兩年,最終完成了總面積超6000平方米的墻繪作品。
然而,隨著公益墻繪的推進,團隊發現一些剛畫好的作品竟被村民悄悄鏟掉了。“當時特別傷心,完全無法理解。”鄧梓雅主動找村支書溝通才弄清緣由——村子正經歷休漁期的轉型陣痛,在部分村民看來,“這群孩子畫了墻繪,游客來了卻帶不走活魚,反倒成了負擔”。這次碰壁讓她猛然醒悟:墻繪必須更多服務于當地經濟轉化,只有讓村民實實在在賺到錢、嘗到甜頭,他們才會真心擁護這件事。
挫折倒逼團隊反思轉型。鄧梓雅開始琢磨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提出公益與商業結合的混合模式,即收取合理的費用,團隊不僅能提供墻繪服務,還能為鄉村量身打造品牌設計、包裝設計等系統性方案。“后來,我們為漁村設計了專屬鄉村品牌、IP形象和系列包裝,幫他們把魚類資源加工成預制菜產品推向市場。”鄧梓雅總結道,有了產業根基,再疊加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共贏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在挑戰中蛻變
作為學生創業者,鄧梓雅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資源匱乏。為此,她依托學校平臺對接項目,通過參加比賽積累啟動資金,還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在她看來,賽后的交流會往往比比賽本身更有價值——與行業前輩和專業人士的深入交流,讓她對自己的創業之路越發篤定,信心也一步步增強。
在蘇陜協作項目中,團隊為陜西洋縣打造了“朱鹮之鄉”品牌形象。作為國寶級物種,朱鹮的保護級別與大熊貓相當。當地雖已打出“朱鹮之源,有機洋縣”的口號,卻缺少統一且權威的品牌形象設計。與當地充分溝通后,團隊在今年初完成了一整套品牌設計方案,并向縣領導作了匯報。方案內容涵蓋品牌LOGO、表情包、數字人建模等多個方面。
“剛開始創業時,總想著這單回款后,大家就能平分收益。”但鄧梓雅很快就發現,業務回款周期很長,有時甚至要墊資半年才能收到款項,壓力大得讓人喘不過氣。這種困境讓她萌生了組建公司、打造穩定團隊的念頭。“只靠自己單打獨斗很難走得長遠,不管是思路還是行動上,都會有局限。”于是,她開始依托學校的學生團隊開展工作。雖然有些同學因升學等原因陸續離開,但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直堅守至今。
鄧梓雅的團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墻繪流程,既能保證出品質量,又因是學生團隊而具備成本優勢。“資源有限時,學生創業最能依靠的就是執行力——高效、果斷、敢想敢做。”她特別強調,設計行業里,創意是核心競爭力。一個方案要是不能快速呈現,很可能就錯失機會了。
如今,墻繪項目的客戶大多是主動找上門的。“我們在社區畫街邊墻和配電箱,雖說項目小,但始終用最好的技術和服務完成每一幅作品。”鄧梓雅說,“別人看到這些作品,覺得畫得好,就會主動聯系我們,這就是口碑的力量。”
不過,創業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團隊就曾遭遇設計方案被白嫖的窩心事——對方拿到方案后轉找其他人繪制。這樣的經歷讓鄧梓雅成長迅速,她學會了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現金流管理,還開始學習報稅記賬。
用設計賦能鄉村
“天宮畫師”這一團隊名稱,承載著鄧梓雅的創業初心。它源自一位給予她啟蒙的學長——他設計的志愿者旗幟曾隨“天宮二號”進入太空。在鄧梓雅眼中,能堅持做公益并非易事,這份堅持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動力。于是,她延續了學長的做法:創業之余堅持開展公益墻繪,為學弟學妹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還定期邀請優秀畢業生回來分享經驗。此外,公益項目通常只收取成本費用,由成熟畫師帶領學生完成,形成了良性循環。
鄧梓雅認識到,目前的墻繪業務仍偏傳統。為此,她正推動團隊轉型升級。“我們最近在搭建AI輔助的設計工作流。”她一邊說,一邊展示團隊的最新探索成果。這位23歲的創業者始終對新技術保持敏銳的嗅覺與好奇。
與選擇就業的同學相比,鄧梓雅既享受著創業帶來的自由,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她坦言,創業初期連維持公司日常運營都很艱難,因此特別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支持:“從在校時的資源對接,到畢業后的工作室免租政策,學校給了我們太多幫助。”這些支持不僅大大減輕了她的創業壓力,也讓她得以堅持至今。
“朋友羨慕我現在的狀態,我有時也會羨慕他們的穩定。”但她始終覺得,趁年輕就該多嘗試。從校園墻繪到投身鄉村振興,鄧梓雅用畫筆描繪的不僅是斑斕圖案,更是用設計為鄉村賦能,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她正以色彩為墨、以創意為筆,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青春華章。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