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過對接滬粵鄂等地,促進電子信息產業鏈深度協同,推動企業創新資源向制造基地集聚,實現產業集群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16月18日,湖北省社科院專家與支點記者參觀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展廳。(支點記者陳勇攝)
登高遠眺,贛江之水浩浩湯湯,千年滕王閣的飛檐與紅谷灘區的玻璃幕墻在晨光中交相輝映。
這片曾以“物華天寶”著稱的紅土地,如今正以“電子璀璨”書寫著新時代的產業傳奇。
東望長三角的產業浪潮,南接粵港澳的創新脈動,北融長江經濟帶的浩蕩氣象,江西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在長江中游舞動出一條電子信息產業的光帶。
2024年,這條光帶綻放出1.16萬億元的耀眼光芒,不僅連續三年穩居“萬億俱樂部”,更以占全省規上工業總產值 20.9% 的比重、34.2% 的增長貢獻率,穩居全國第四,成為撐起江西工業脊梁的頂梁柱。
這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一曲“老區不老”的壯歌,在贛鄱大地的青山綠水間,奏響了中國制造向高端攀升的鏗鏘樂章。
江西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的密碼是什么?從革命老區到電子產業基地,江西做了什么?6月中旬,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支點雜志社聯合湖北省社科院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江西展開為期一周的調研。
龍頭牽引:電子信息產業三年翻番破萬億
6月18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南昌高新區的薄霧,支點記者走進兆馳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馳”)的大廳,迎面占據整面墻的LED大屏上,“光兆未來芯馳天下”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恰如其分地詮釋著這家企業的抱負。
這家由深圳市兆馳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00億元在南昌高新區設立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僅用5年就實現了LED芯片月產能70萬片(4寸片)、全球市場占有率前三的跨越式發展。其自主研發的MiniRGB顯示芯片技術,填補了江西省該領域的空白。
在兆馳無塵車間的玻璃幕墻外,記者自睹了一場靜默的“機械芭蕾”——16臺AGV物流機器人沿著地面若隱若現的激光導引線滑行,它們的行進軌跡在中央控制室的數字孿生系統中,化作一道道流動的藍色數據流。而在頭頂的懸臂軌道上,六軸機械手正以0.003毫米的定位精度抓取晶圓,這個精度相當于能在頭發絲上完成精準雕刻。
“3年前這個車間還需要幾百名工人三班倒,現在只需要十幾名工程師值守。”兆馳相關工作人員指著實時跳動的數據看板說。
在數萬平方米的智能化廠房里,兆馳打造了全球產量最大的單體外延芯片產線,實現從藍寶石平片到LED芯片的全工序自主制造。2022年新增的52腔MOCVD生產線投產后,月產能已突破百萬片,躍居全球第二,躋身世界級LED芯片企業。
牌物流結算中心等項目。其智能終端制造領域表現卓越,筆記本電腦ODM出貨量市場份額居全球前四、內地第一,成為目前唯一打破臺灣同行壟斷并形成年度千萬臺銷量規模的內資企業。
今年華勤技術獲全國首批國家卓越智能工廠榮譽,在第二制造中心的智能車間,支點記者見到了正在測試組裝手機的工程師團隊?!斑@款產品的組裝測試已超過萬次”,車間負責人展示著測試數據,“我們每項程序都要經過幾千上萬次嚴苛檢測。”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江西制造”向“江西智造”躍升的縮影。
目前該公司已為木林森、??低暤阮^部企業提供核心芯片,擁有兩個省級研發中心、近400項專利申請,參與制定兩項國際標準,并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等多項稱號。
同年,另一家落戶江西的龍頭企業南昌華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勤”)也在全球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
“江西智造”不只在南昌。
距離南昌390公里外的“稀土之都”贛州,正在以“創新 + 鏈式”模式打造電子信息產業新高地。
“2017年我們剛落戶時,這片廠房還是一片荒地。”華勤行政經理陳莉梅指著窗外的千畝產業園回憶。如今,這里已形成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鏈,3萬名產業工人中,近千名是來自本地高校的畢業生。
在贛州土生土長的企業中,作為較早從事銅箔生產的逸豪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逸豪”)無疑是顆閃耀的明星。
2017年,總部在上海的華勤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南昌華勤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又成立南昌勤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先后建立南昌研發中心、第一及第二制造中心、千億配套產業基地、干億品
2022年9月,逸豪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目前,逸豪以年產能10200噸電解銅箔躋身全國前十,并首創全自動金屬基板生產線。
“我們通過延伸布局,已構建起從銅箔、覆銅板到PCB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其新建的智能工廠將實現年產值14.5億元,產品重點服務5G、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币莺佬虏牧峡偨浝韯⒗谙蛑c記者介紹。
逸豪這一發展路徑不僅展現了江西制造的多元化布局,更彰顯了地方企業向高端智能制造轉型的堅定步伐。
暮色降臨,逸豪產業園依然燈火通明。物流中心內,滿載著銅箔的貨車正駛向全球各地。
正是得益于兆馳、華勤、逸豪等龍頭企業的強力牽引,江西電子信息產業一路高歌猛進,相繼涌現出11家百億級企業及2839家規上企業,產業規模從2019年突破4000億元,到2022年實現翻番,且連續三年站穩萬億臺階。
韌性密碼:從數字化改造到產業生態革命
在南昌高新區龍旗電子的智能車間里,每45秒就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完成組裝下線;在晶能光電的MicroLED無塵室內,1200PPI的超微顯示芯片正被封裝進發往全國各地的防靜電包裝;而在南昌大學的實驗室里,硅襯底LED發出的金黃光,其電光轉換效率已達國際最高水平一這些看似獨立的場景,共同勾勒出江西電子信息產業萬億版圖的生動剖面。
2024年,當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面臨周期性調整時,江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達1.16萬億元,同比增長 6.7% 。更值得關注的是,手機、計算機整機產量分別增長 26.9% 和 44.9% ,雙雙位居全國第四。從2019年突破4000億元,到2022年站上萬億臺階,這條陡峭的增長曲線背后,是江西對產業規律的深刻把握。
“只有把產業的‘護城河’挖深,才能抵御外部沖擊帶來的風浪考驗。\"江西省工信廳廳長應炯表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韌性是關鍵。
為增強產業韌性,江西打出組合拳:數字化改造讓1104家企業煥發新生,數干家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將研發周期縮短 30% ;“鏈主企業 + 配套基地”模式培育出11家百億級企業,華勤帶動形成的半小時供應圈,使庫存周轉天數比行業平均少數十天;全產業鏈集群培育出2839家規上企業,“鏈”上發力,構建起“芯光屏板鏈智網”的產業矩陣。
“我們能做到全球每四塊LED顯示屏就有一塊‘江西造’。”南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告訴支點記者。
為持續做優營商環境,南昌高新區政策力度也在不斷加碼。建立“政府 + 公司 + 專業機構”聯動招商機制,大力推動產業鏈招商、專業招商、科技招商。
再加上江西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區交匯處,既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之便,又兼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生態屏障。
在這片18.7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上,贛州“稀土王國”的鎢、稀土儲量全國領先,為半導體材料提供了關鍵原材料;鷹潭“世界銅都”年產銅材400多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40% ,構筑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更為關鍵的是,江西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智慧:在南昌高新區,贛江新區產業規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環保要求實現動態平衡;在吉安電子信息產業帶,山區縣利用低廉的工業用地和富余勞動力,成功承接沿海產業轉移。
“江西沒有簡單復制沿海模式,而是走出一條‘資源驅動 + 創新引領’的特色發展路徑?!焙笔∩缈圃褐胁堪l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穎指出。
突圍之路:合力破解661+1gt;233 的區域協同命題
盡管江西電子信息產業已躋身“萬億俱樂部”,但“缺鏈少魂”的困境依然存在。
南昌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江西電子產業仍存在產業鏈待完善、創新人才儲備不足、用電成本較高等問題。與此同時,土地與人力成本持續攀升,曾經承接產業轉移的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弭。
江西省工信廳綜合處調研員黃新偉表示,為補齊電子信息產業短板,該廳出臺對應新政,聚焦“補鏈強鏈、創新驅動、營商優化、人才引育”四大方向發力。
縱向深耕政策發力,橫向則可借區域聯動破局。
“江西和湖北的電子信息產業均已邁人萬億元規模,兩省聯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是合力共建‘中部地區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關鍵舉措?!焙笔∩缈圃洪L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湯鵬飛為鄂贛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江西與湖北同處長江中游,電子信息產業互補性強。湖北強于“光芯屏端網”基礎研發與裝備,江西則強于終端制造與LED、VR硬件。
兩省可著力構建“湖北裝備 + 江西制造”供應體系,推動湖北裝備企業在贛設立技術服務中心等舉措。兩地共建“飛地園區”與產業鏈聯盟,重點在南昌設立“鄂贛電子信息合作園”,吸引湖北光模塊、傳感器企業配套集聚,共同打造“京九電子信息產業走廊”。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栗向陽建議。
中部六省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經濟發展戰略制定和產業布局謀劃上的溝通協調較少,尚未形成發展合力。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電子信息產業近年來呈現差異化發展格局,在各自優勢領域形成了顯著競爭力。
“湖北省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制基地、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研制基地和國內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江西省的智能終端與LED產業全球領先;湖南電子信息產業主要集中在新型顯示、先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且先進計算與人工智能加速崛起。在此基礎上,三省可在差異化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協同合作,推動形成‘政策協同共商、產業協同共興、資源協同共享’的電子信息產業聯動發展新模式。”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麗媛建議。
這種合作不是簡單的產業配套,而是基于各自優勢的“長板共振”一湖北的“光”、湖南的“算力”與江西的“芯”,正在重構中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生態格局。
更深層次的協同體現在要素流動上?!拔覀儗W校目前與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合作‘周末老師’‘中部工程師共享計劃’,讓武漢、長沙的高校專家、研發人才以‘周末專家’身份參與江西項目,在江西等多個高校授課教學?!蹦喜髮W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羅海平說。
湖北省社科院中部發展研究所所長蘇娜表示,近年來區域產業協作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中部地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等途徑加快發展步伐。例如,江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在電子信息等領域深度合作,促進產業鏈協同,推動企業創新資源向制造基地集聚,實現產業集群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面向未來,江西能否將萬億體量轉化為創新質量,不僅取決于自身產業鏈的韌性建設,更在于能否與中部其他省份共同破解‘ *1+1gt;2 ,的區域協同命題。
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中部省份需要從“物理聚集”走向“化學融合”,共同重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