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1)班的任明軒在勞動實踐基地忙得不亦樂乎,2024年彼時的他還在離中心學校11千米的王村村完小上學,那時全校只有13個學生、5名老師,任明軒班上就兩個同學。
變化源自江西全域推進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改革工作。
江西多山區,許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口分散。2023年之前,江西省有教學點8157個,教學點數量位居全國第三。
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原來農村學校小而散,課程開不齊,學習氛圍不濃,師資浪費大,顯然不利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為此,江西從2023年開展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工作,抬高義務教育底部,打出了一套改革組合拳。
以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為突破口
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江西各地尊重群眾意愿,不設定撤并指標,不搞“一刀切”,宜撤則撤、宜并則并、宜留則留。截至目前,江西優化撤并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5943所,全省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優化整合 69.78% ,妥善安置學生49046名、教師14140名,同時保留必要的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2476所。
激活教育活力
武夷山鎮村小的變遷是江西不少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縮影。
2023年,江西在14個縣(區)試點推進100人以下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優化整合工作,當年試點縣(區)撤并教學點736個。同年,包括吉安市吉水縣和撫州市臨川區、東鄉區等非試點縣(區),主動作為,當年撤并教學點904個。
在豫章師范學院附屬安義板溪學校,萬詩雨同學剛下了音樂課就趕忙收拾起材料,趕到多媒體教室,下節課她將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制作手工模型。
為破解鄉村小規模學校“數量多、布點散、質量弱、效益低\"等發展困局,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工作應運而生。
她是學校近年來接收的7個教學點的83名學生之一。
“原來上課就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老師講,現在不僅能在不同的教室上各種課,還經常和老師互動,做一些游戲,上學變得有趣多了。\"對新學校的新生活,萬詩雨充滿期待。
“以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改革。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印發《江西省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工作方案》,實行‘一縣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檔’,各地配套制定 1+8? 工作方案,全方位補齊學位、餐位、床位、浴位和廁位等,改善辦學條件,建設一批溫馨、美麗的區域中心學校。\"省教育廳主要領導介紹,省領導深入一線,教育、財政、交通等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赴各地開展實地調研,廣泛征詢群眾意見建議。
“我校在2019年整體搬遷到新校址,由于配備了強師資,改善了硬件,前后有200多名村小的孩子涌入中心校就讀。”說這話的是校長付麗君。他介紹,2024年秋,中心學校下面只剩下鎮岑源村、王村村兩所在辦村小,加一起共22名學生、8名老師,成班率低,上課時一位老師守著班上一兩個學生是常態。
在深入分析、充分論證、入戶調查、開展社會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確定“試點先行,全域推進,重點優化30人以下小規模學校\"的工作思路。
“關鍵是要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學校和教體局領導及鄉黨委、政府多次上門做家長工作,家長普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覺得孩子要去更遠的地方上學會不方便,但當他們看到配備了有專職司機和安全員的校車和中心學校食宿行等方面的保障,也希望孩子能在更好的環境里接受教育。”付麗君補充說
而隨著學生一起交流到該校的數學老師胡微,起初卻有點不習慣。
“以前一個班只有五六個學生,現在班上有33個學生,害怕自己沒有好的方法讓這些孩子都聽懂,和我結對的師父教我課前可以多加一些導人,課程中多一些互動。\"胡微介紹,為了幫助原來教學點的老師提升教學水平,學校不僅組織教師參加業務培訓,同時,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
為使教師資源進一步均衡,江西將撤并校14140名教師合理調配,其中 66.74% 、17.33% ! 5.89% 、 3.47% 的教師分別調配至區域中心學校、縣城學校、初中學校和幼兒園,推動校際師資均衡配置。
同時,江西實施“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計劃”,每年約2000名專科學歷優秀鄉村教師提升至本科學歷;創新實施全省基礎教育師資碩士研究生培育計劃,首批1512名中小學骨干教師分別在6所高校進行培育;開展高校與縣域基礎教育協同提質行動,由12所師范類院校在23個縣(區)開展試點,探索構建“高教 + 基教”“大手牽小手\"的協同共建模式,幫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現如今全省構建749對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僅激活農村教師的成長內生動力,也不斷提升農村區域中心學校辦學質量。
農村孩子上下學也成了重點民生實事
早上7點剛過,家住萬載縣鵝峰鄉東溪村的謝婉怡、謝晟皓姐弟倆就背上書包,來到家門口的候車點與同學們會合。7點20分,“校園直通車”準時出現在東溪村村頭,將村里4個候車點的學生一一接上。
為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2023年秋季,鵝峰鄉撤并了轄區內的完全小學7所、教學點3個,全鄉小學和初中一年級學生集中到新建的鵝峰實驗學校就讀。
為破解學生“上學難”問題,鵝峰鄉黨委與萬載縣公交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為全鄉學生免費開通24條“校園直通車”專線,建設40個學生候車點,覆蓋行政村9個,惠及968名學生。
隨著江西全域推進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改革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校園直通車\"行駛在贛鄱大地。
“省教育廳會同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指導各地按照‘一縣一策,一鄉一案'原則,指導各地各校按照寄宿管理、乘坐公共交通、校車接送、自主管理四種模式分類解決學生上下學交通問題。因地制宜通過開通道路客運班線、城市公交延伸線等形式,逐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上學交通服務保障條件,對學生實行優惠乘車,有條件的地區也可實行免費乘車。\"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教育部門通過加強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統籌安排教職工、家委會成員、志愿者擔任“護學崗\"“跟車員\"護送。公安部門加強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開展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強化學校上下學等關鍵節點交通秩序疏導,確保學生乘車安全便捷。
202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還將“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上學交通服務保障水平”納入當年十件重點民生實事,并撥付6000萬元予以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