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本教研作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提升保教質量、推動園所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文通過分析部分園本教研在理念認知、組織形式、結果運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系統性優化策略,探索構建以問題為導向、以教師為主體、以實踐為依托的教研生態體系,最終實現教研成果向教育實踐的有效轉化。
一、園本教研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園本教研的概念、意義及價值的認知有偏差
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提到,要推動學前教育教研改革,堅持教研為幼兒園教育實踐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為教育管理決策服務。由此可見,園本教研是實現園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園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旨在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困惑,提升專業能力,促進幼兒發展。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園所教研記錄本中常出現大型活動策劃、人員分工、園務會議等記錄。這種教研內容行政化、事務化的現象,本質是教研定位模糊、認知偏差與制度缺位,反映出從管理者到教師對教研“為何研、研什么、怎樣研、達何目標”缺乏深度思考。
(二)教研流于形式,且評價機制重數量、輕質量
當前的園本教研活動,教研形式多由教研主任或保教主任確定主題并主持,通常舉辦讀書分享會、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組織教師培訓等活動。此類教研形式單方面傳輸“是什么”“為什么”,活動模式固化,研討深度不足,無法讓教師真正進發思維的火花。當前部分園所的園本教研工作呈現出顯著的“任務驅動”特征,其教研頻率與形式完全以落實上級部門要求為導向,形成“重數量達標、輕質量實效”的偏向,導致教研工作異化為程序性“打卡\"任務。
(三)教研主題脫離教學實踐,且目標太過寬泛
當前學前教育領域的教研主題設置存在明顯的供需錯位現象:教研方向多由教學管理層自上而下統一規劃,與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真實遇到的困惑和需求相脫節。此外,教研目標存在“大而空泛”的弊端。以“提升教師調整與優化區域材料的能力”為例,學前階段涵蓋3至6歲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班級又細分為數學、表演、益智等多個功能區域,各年齡段幼兒與區域材料特性差異顯著。而單次90分鐘的教研活動,若不聚焦特定年齡段與區域,教師難以對材料調整優化進行深度分析與反思,也無法形成有效解決方案。最終,教研活動往往停留在經驗分享層面,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背離教研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初衷。
(四)教研結果運用不充分,存在研歸研、做歸做的現象
當前學前教育領域,“研”“教”兩層皮問題突出。“研教分離”的困境在實踐中暴露無遺。例如,某幼兒園連續三次聚焦“紅色文化教育策略探究”開展教研,然而周計劃、教案設計與環境創設中卻毫無相關實踐痕跡;另一場關于晨間體能大循環器械擺放的專題教研,即便產出了科學優化圖示,園長在半日觀摩時仍發現該班級固守舊法,新方案被束之高閣。究其根源,一是一線教師深陷繁重教學任務,無暇將教研成果轉化為實踐;二是教學管理層缺乏教研成果追蹤機制,未能對落地情況進行有效督導。長此以往,教研淪為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難以發揮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
二、園本教研質量的提升策略
(一)基于教學實踐,結合師幼需求,確定教研主題
教研始終要為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管理決策服務。選擇合適的主題直接關乎教研成效,可以遵循“兩大路徑、五步走”的策略。第一條路徑,自下而上,遵循“發放問卷征集教師的問題 $$ 現場考察發現問題 $$ 邏輯推演整理歸納問題 $$ 共同體反思聚焦問題$$ 價值篩選排列問題\"的步驟。第二條路徑,自上而下,結合國家和園所發展需求而設計話題,遵循“組織者篩選重要問題 $$ 與園所情況相結合評估問題 $$ 找準切入點生成問題 $$ 小范圍溝通問題 $$ 組織適宜形式大范圍研討問題\"的步驟。基于這樣的價值判斷,從幼兒一日活動中的真問題著手,通過問卷調查、教師座談,結合教育教學計劃,確定學期教研計劃及教研主題,細化教研目標,通過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二)輪值教研主持,破解被動參與,卷入主動研究
幼兒園教研主持人多為教研主任、保教主任或年級組長,教研過程中,教師處于被動參與狀態,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為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有些幼兒園率先實施教研主持輪值制。每期教研由不同教師擔任主持,按班級順序循環承擔主題策劃、案例收集、流程設計等任務。輪值制通過責任共擔、經驗共享,將教研轉化為動態生成的教育現場,最大程度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三)豐富教研形式,借助信息技術,激活內生動力
在新時代、新技術背景下,新教師創造出了很多豐富有趣的教研形式,如辯論式教研、快閃會教研、圓桌會教研等。以教師真實困惑為支點,構建多元教研矩陣,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研討形式。同時,整個教研過程與形式也趨向游戲化,尤其是教研導入環節,通過開展各類游戲,激發教師的熱情,營造平等、愉快的教研氛圍。
(四)追蹤結果運用,完善評價機制,助推專業成長
教研要真正成為教師成長的腳手架,關鍵在于讓每次教研成果都具象化,看得見、用得上、走得遠。教學管理者在每學期初應建立教研成果跟蹤檔案,通過半日觀摩、教學檢查及教師反饋等方式,梳理分析教研結果運用情況。用幼兒活動片段、教師教學片段、游戲過程片段組成證據鏈,讓教師看見教研成果帶來的真實改變,讓教研從紙面報告真正長出血肉,最終在孩子的笑臉上看見教育的回響。
園本教研要始終充分結合幼兒園自身情況,結合教師實際教學經驗與專業水平,做到實事求是,聚焦真問題,進行真研究,形成真策略,促進教師真成長。 ▲ (作者單位:南昌市朝陽新城第二幼兒園 南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幼兒教師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實踐研究——基于轉化學習理論視角”(課題編號:22QN0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