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推進,許多教師已經解放思想,不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而是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尊重幼兒的需求,開展兒童本位的園本、班本課程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總結,自主更新知識與技能,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根據幼兒認知特點,開展親自然課程實踐
課程游戲化的核心思想是兒童本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發揮支持引導的作用。幼兒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挖掘園所的自然資源,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開展豐富的親自然課程活動,以提升幼兒技能,激發幼兒愛自然的情感。
借助種植活動,開展生命教育課程。種植活動給幼兒提供了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幼兒看著播種的種子從發芽到生長,再到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在實踐中體驗到勞動創造美,感受到收獲的快樂。然而,種植活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挫折。比如,播下的種子被小鳥吃了,該怎么辦?幼兒商量后,做出稻草人來嚇唬小鳥。再如,大風將麥苗吹倒了,一段時間后,幼兒發現麥苗并沒有死,而是頑強地彎曲著生長,一樣結出了累累果實,從而懂得了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結合園所地理資源,開展行走探索課程。行走課程是借助幼兒行走開展的一系列課程活動。教師可結合自然元素,衍生出更多的種微課程。比如,園內的石楠花開了,教師可提出引導性問題:“園內一共有多少棵石楠樹?開花的石楠樹有多少棵?位于園內哪些位置?沒有開花的有多少棵?分別在園內哪些位置?”有的幼兒畫出了從教室到石楠樹的距離,并用腳步丈量,加以記錄,形成第一手資料。有的幼兒畫出從大門到最美石楠樹的路線圖。還有的幼兒翻閱資料,找出石楠樹的有關資料,并主動將資料與同伴分享。幼兒知道了石楠樹渾身都是寶,只是開花時味道不好聞。行走課程不僅加深了幼兒對大自然的了解,還激發了幼兒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結合幼兒興趣,開展傳統文化課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根據幼兒的興趣,創設課程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借助戶外游戲,開展傳統文化課程。在開展戶外游戲時,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園內現有的戶外資源,讓幼兒充分與環境互動,鍛煉幼兒走、跑、跳、鉆、爬等能力,還要結合幼兒的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探索活動。比如,在戶外運動中,教師發現一些幼兒舉著廢舊紙盒,排成一排,舞著長龍奔跑,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基于兒童本位,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開展了“舞龍燈”活動。首先,組織幼兒觀看人們春節舞龍燈的熱鬧場景,并鼓勵幼兒搜集廢舊的牛奶盒、小棒等,提前準備好膠水、彩筆、彩紙等材料,讓幼兒與同伴一起制作龍燈。戶外游戲開始前,教師提供紙筆,讓幼兒討論龍燈有哪些玩法,然后將自己的想法畫出來,并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協商選出確實可行的方案。
除了舞龍燈,教師還可借助其他民俗活動,開展戶外游戲。這樣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幼兒在游戲中成長,還能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結合中國傳統節日,開展園本、班本課程。幼兒對傳統節日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同節日有哪些不同的風俗,幼兒還不能明確區分。為了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園本、班本課程,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
比如,端午節來臨之際,可開展端午節主題探索活動。首先,教師向幼兒提問:“端午節有什么習俗?”以此引導幼兒通過查閱資料或詢問家人,了解端午節要吃粽子,劃龍舟,帶香囊。教師還可將端午節主題課程融入幼兒日常區域游戲,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幼兒進行綜合教育,如在閱讀區投放繪本《端午節的故事》,幫助幼兒認識屈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在美工區投放布料、針線、香料等,鼓勵幼兒學習制作香囊,或挖掘家長資源,邀請會針線的家長來園,教幼兒制作香囊;在生活區投放做粽子所需要的材料,鼓勵幼兒親手制作粽子,以鍛煉幼兒的手指協調能力。在戶外游戲中,教師可鼓勵幼兒合作開展“劃龍舟”游戲,讓幼兒在競爭性的游戲中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從園所發展出發,開設特色課程
不同的幼兒園在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可結合園所實際,開設特色課程。
開展閱讀類課程。聽故事是幼兒喜歡的活動之一,故事中有生動的人物和精彩的情節,讓幼兒增長見識,提高認知。教師可開展閱讀類課程,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愛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出不同的課程要求。比如,小班幼兒還沒有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選擇形象可愛、情節有趣的閱讀材料,鼓勵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重點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中班幼兒已經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教師可鼓勵幼兒用講述、表演等方式演繹故事內容;大班幼兒語言能力發展較強,教師可鼓勵幼兒通過繪畫、手工、藝術表演、自制連環畫等方式,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并創造性地續編故事、創編故事等。同時,教師也要結合關鍵經驗,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對幼兒的行為作出恰當評價,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開展藝術創作類課程。幼兒園可結合當地民俗文化開展藝術創作課程,讓家鄉民俗在幼兒心中開花結果。比如,南通的印染、扎染、藍印花布遠近有名,可開展“藍印花布”課程探究,幫助幼兒了解藍印花布的創作歷史。在課程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創作藍印花布,或者用藍印花布制作圍巾、頭花等日常用品,在實踐中感受藍印花布的美,進而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又如,海安的絲綢扎染很有名,教師可開展印染扎染課程,讓幼兒在課程活動中感受印染扎染的獨特魅力。
開展游戲探究類課程。教師要尊重幼兒愛游戲的天性,開展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教師可根據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組織幼兒展開討論。另外,教師還可就混齡游戲中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課程探究,在園本課程探究中,推動課程游戲化的發展,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
基于兒童本位的園本課程創設研究,教師要結合園所實際,積極創設良好的課程環境,并從幼兒的發展需求出發,鼓勵幼兒積極與環境互動,做學習的主人。另外,教師還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將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愛家鄉等正能量內容融入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進而為未來的生活與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