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幼兒園在發展進程中遭遇諸多教研困境,如教研文化缺失、教師隊伍較為年輕缺乏經驗、資源整合能力弱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深入剖析新建幼兒園教研困境的現狀,從頂層設計、教師主體、資源整合、評價機制等維度探究園本教研的實踐路徑。
聚焦問題,構建頂層設計
建立分層教研制度。為了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園建立了分層教研制度,結合實際需求,構建了“基礎教研 + 特色教研”雙層架構,既確保保教常規落地,又聚焦特色課程發展。基礎層面向全體教師,將保教常規優化、幼兒一日生活管理、共性問題研討作為教研重點,實施周期為每周2次。特色層為特色課程教師小組,教研重點為特色課程開發、教學策略創新、課程資源整合,實施周期為每周1次。
制定教研目標與計劃,聚焦“真問題”。教研目標與計劃是教研工作的指南針。我園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制定了明確的教研目標與計劃。教研目標聚焦“真問題”,如一日生活常規的優化、新手教師帶班難點的解決、自主游戲開展的策略等。在解決一日生活常規優化問題時,我們組織教師深入觀察和研究,分析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里遇到的間題,如幼兒洗手時秩序混亂、午睡時入睡困難等。針對這些問題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如通過兒歌、游戲等方式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為幼兒營造安靜舒適的午睡環境等。
以教師為主體,加強教研參與
構建教研共同體,提高教師參與度。在探索過程中,園所逐步構建了教研共同體。圍繞幼兒教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跨班級的主題研討活動。骨干教師從不同角度分享觀點和經驗,在交流和碰撞中拓寬視野、激發創新思維。例如,在探討“如何在自主游戲中支持幼兒深度學習”這一主題時,教師分享在游戲材料投放、游戲規則制定、指導策略等方面的做法和體會,為新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
為進一步打破傳統教研模式中部分教師“被動參與”的局面,我們大膽革新,摒棄以往教研活動由園領導或骨干教師主持的慣例,推行教師輪流主持制度。這一變革為全體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廣闊平臺。每位教師在主持教研活動前,都需深入鉆研教研主題,廣泛收集前沿資料,精心設計研討流程。在主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討論方向,還要巧妙應對各種突發問題,這對教師的組織協調、溝通表達和臨場應變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驗與提升。許多教師在親身體驗主持工作后,專業素養逐漸提升,對教研工作的熱情也愈發高漲。
創新教研形式,提高教師積極性。教研活動在部分教師的固有認知里,往往與理論性強、氛圍沉悶畫等號,在這種嚴肅的環境中,新教師更容易本能地產生退縮心理。為打破這一困境,我們嘗試以真實情境再現等生動有趣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
以“師幼互動”主題教研活動為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案例。活動現場,教師們通過角色扮演,生動演繹如何傾聽并回應幼兒需求、解決幼兒沖突等實際場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大家紛紛打開話匣子,積極分享自己的見解與經驗,現場討論氣氛熱烈,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同時,我們還借鑒“世界咖啡館”研討模式,營造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教師們圍坐在一起,像在咖啡館中聊天一樣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教學困惑與心得。此外,“小紙條研討法”也為新教師提供了表達自我的安全通道。他們可以將想法寫在紙條上匿名傳遞,避免因當眾發言而產生心理壓力。通過豐富多彩的教研形式,新教師逐漸克服了內心的膽怯,積極投身教研活動,為園所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研深化。在數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領域的當下,新教師群體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用較為得心應手,為園所教研活動的創新開展提供了契機。我園敏銳捕捉這一時代特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借助信息化手段革新教研模式,為新教師搭建起更具活力與效率的教研平臺。
在傳統教研中,資源獲取往往存在局限性,教師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收集的資料也可能不夠全面、新穎。例如,在開展“幼兒游戲觀察與指導”專題教研時,教師平均需要3一5天時間整理國內外文獻,且獲取的案例多局限于文本描述。我園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其成為教研活動的得力助手。在研討過程中,根據教師們的討論方向,通過人工智能實時生成相關的拓展觀點、補充案例等,進一步促進新教師的思考。人工智能賦能下的教研模式打破了傳統教研中信息傳遞的時空限制,讓新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資料,深入思考與交流。
整合優質資源,為園所提供助力
利用協同辦園優勢,共享優質資源。我們充分利用協同辦園的優勢,與區域內其他園所共享優質資源。教師培訓資源共享是協同辦園的關鍵一環,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起更為廣闊、堅實的平臺。不同幼兒園摒棄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定期聯合組織各類培訓活動。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既有面對面的線下深度研討,也有便捷高效的線上實時交流。
完善機制體系,讓評價再上階梯
完善教師教研激勵機制。園所通過建立并完善教研制度和相關的管理體系,來維護園本教研共同體。從園長到基層教師,幼兒園形成自上而下的、適合本園發展的常規教研團體管理制度。同時,幼兒園建立了教研激勵機制,將教研貢獻納入績效考核,對積極承擔教研任務的教師進行物質獎勵與評優表彰,鼓勵教師承擔自己的責任,真正激發教師教研的內驅力。
通過這種資源共享機制,我們有效彌補了自身在資源方面的不足,快速補齊了短板。同時,在與協同園所的交流合作中,我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斷創新教育理念與方法。
引入專家指導,開展“問題導向”工作坊。園所積極與專家建立合作關系,引入專家指導園本教研工作,為幼兒園的教研工作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我園開展“問題導向”工作坊,圍繞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等,邀請專家與教師們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培訓開始前向教師征集困惑與問題,專家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詳細地解答與指導,形成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教師在工作坊中積極參與討論,與專家和同事進行深入交流,收獲頗豐。
構建多元化教研評價體系。除激勵機制外,園所還致力于構建多元化的教研評價體系。該體系打破傳統單一的評價模式,綜合考量教研過程與教研成果。在教研過程中,關注教師參與教研的態度、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方面表現;在教研成果評價方面,既重視論文發表、課題研究等顯性成果,也關注教學實踐改進、幼兒發展成效等隱性成果。通過建立全面、客觀、公正的多元化教研評價體系,園所能夠為教師提供精準的反饋與指導。教師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教研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明確努力方向,在教研道路上不斷成長與進步,推動園所教研工作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