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江蘇省南通市地方傳統印染技藝之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技藝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頭巾等生活用品。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藍印花布起源于我國秦漢時期,它又叫藥斑布和澆花布,是中國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工藝品。其中,南通民間藍印花布獨具特色,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
制作藍印花布是一項精細而煩瑣的工藝。先將花版鏤空后,刷上桐油加固,再把石灰拌上黃豆粉,加水調成糊狀,然后將防染漿料均勻地涂抹在花版上,一氣呵成地刮到精美圖案上去。晾干后,將其放入缸內染色,顏色先變成綠色,然后變回藍色。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藍印花布的染料用的是板藍的葉子,這種植物在染色的過程中會從綠色變成藍色。這大概就是書上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吧。最后,將藍印花布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晾干,再將布料上淺浮的灰漿去除,躲藏在灰槳下面的雪白紋樣就會如同雨后春筍般乍現
這一道道嚴謹細致的工序,賜予了藍印花布獨有的藝術品質和價值。
藍印花布的表面也會印上許多有著美好寓意的圖案,如在馬上畫個“福”字,寓意“馬上來福”;畫一個葫蘆就是“福祿”,寓意多子多福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鄉野間無人在意的土布,到炙手可熱的非遺文化,這自然離不開市場,離不開愛好者,更離不開工匠們的堅持和努力。
藍印花布,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中慢慢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指導老師 汪修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