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長期從事礦物加工工程與礦冶環境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不僅踏遍祖國山河,還基本走遍了與中國接壤的國家。
1996年6月27日,校園里,留校讀研的羅仙平剛拿到本科畢業證,當天便乘坐從贛州到德興銅礦的班車赴外地。原來教研室的一位老師在該礦有個工業試驗,剛本科畢業的羅仙平被這位老師相中,并邀請他參與其中。
原來只是在課堂上聽過的設備,真實地出現在眼前,還要實地去操作。經過兩天的培訓,第三天羅仙平便能上手。隨后的80多天,他投身于倒班之中,一有閑暇便四處巡轉,搜集整理資料,與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深入交流,細致分析每日生產數據。
他面向生產做科研,獨立主持各類科研項目10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與制訂國家標準1項,主持制訂地方標準3項;首創鉛鋅硫化礦高濃度浮選新工藝,成果花落8個省大型有色金屬礦山,短短3年創利46.16億元。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奇遇之旅,讓我體驗到科研帶來的無限樂趣。”時至今日,說起這段經歷羅仙平也難掩興奮的神情。
選礦廠的磨礦機高速運作,噪聲多達200分貝,8個小時輪班出來,滿世界都是“轟隆聲”,而羅仙平的關注點都在浮選泡沫的情況和相關數據及背后的規律上。
他曾臨危受命,幫助一家曾經戰功赫赫,彼時卻面臨生存困局的傳統資源型領軍企業實現轉型突破
那時德興銅礦有著國內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技術最好的礦山,是有色金屬工業企業的一面旗幟。
但更多時候他認為自己只是一位師者,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傳道授業解惑”。
“正是這段經歷培養了我的科研觀和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時刻帶著思考的眼光去分析、去整理。\"羅仙平介紹,這種為企業做技術研發的經歷,讓他明白對規律的把握是建立在實踐數據上的,也讓他明白在工科院校做科研,不僅要抓理論提升更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用,這樣科研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沒想到剛本科畢業就能到這樣的地方去做現場實驗研究,當天晚上10點左右到達銅礦后,羅仙平顧不上休息,夜里便來到車間,開展科研實踐。
把論文寫在礦山上
說起自己的科研故事,"羅仙平用\"奇遇\"來形容科研 啟蒙經歷。

199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羅仙平便開啟留校任教做科研的生涯,他的科研經費是從2002年起呈幾何數級增長的,而這一切源自1999年的偶然機會。
作為技術研發主力,羅仙平在實驗室得到解決該問題的新工藝后還不放心,還做了不下十次模擬現場的閉路實驗,重復驗證,找尋規律。在2000年,當人們都沉浸在千禧年的喜悅中,他和同事選擇駐扎在會理鋅礦選礦廠,最終,他們提出的按鉛鋅高效浮選方案脫穎而出,不僅解決了困擾會理鋅礦多年的技術難題,相關成果還沿用至今。而當初這個項目只有3萬元的科研經費。
當時四川金沙江旁的會理鋅礦因鉛鋅分離不徹底,鋅精礦的鋅含量低,礦山虧損嚴重,公司廣邀研究單位開展含銅鉛鋅礦的可選性研究,遠在贛南的也在其中。一般的合作單位就派一個人過去,簡單地做下實驗。
問起不辭辛苦做這些的原因,羅仙平只說:“在我們工科院校,要做一個全面的科技工作者,老師不能埋頭只寫理論文章,更要把論文寫在礦山上,通過理論跟實際相結合,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
“人家能邀我們來做這個事,就是肯定了我們的價值,每一個機會都要認真對待,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與服務對象共同成長,后面的路就越走越寬了。\"羅仙平說起個人的科研理念,讓他沒想到的是,直到現在會理鋅礦很多項目還是會找到他,此項目的成功也讓華東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礦-棲霞山鉛鋅礦慕名而來,團隊隨即打開了局面。
以“師者”的身份進礦山、做高管
2025年春夏之際,羅仙平到紫金礦業開展訪企拓崗活動。在和羅仙平交流后,負責接待的礦長一直覺得他的舉止神態特別像多年前遇到的一位老師,最終證實還真是故人。
“每次深入礦山,老師都不用去問具體的生產指標,看一下具體的操作和浮選泡沫的情況,大概就知道選礦的技術指標如何,這背后是長期深入一線的磨煉與積累。\"在學生郭蔚眼中,羅仙平就像一名礦山的“老中醫”。
原來,紫金礦業經常組織人員到培訓,這位礦長于2003年帶領2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赴南方冶金學院(現)參加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培訓,時任班主任的羅仙平除了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外,還直接把同學們帶進自己的課題組和實驗室,手把手教大家做科研項目。
被問起為何會接受這樣的人事安排,羅仙平只說:“就是想突破自我。之前一直在學校,若能到西部礦業集團闖出一片天地來,才能說明我是一個較為全面的人。”
而擺在他面前的任務和難題卻是如何幫助一家曾經戰功赫赫,如今卻面臨生存困局的傳統資源型領軍企業實現轉型突破。
“可以說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其中很多技術我們真是花錢都學不來的。羅老師沒有私心,他的態度贏得學員們的一致尊重。”時至今日,這位礦長還是尊稱羅仙平為\"羅老師”
無疑,這條路是艱辛的。
到礦山“開方”,給企業做培訓,羅仙平有很多來自礦山和企業的朋友。即便是短暫接觸過一兩次,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難也會想到撥通羅仙平的電話,羅仙平會在電話里幫對方分析原因,遇到棘手的問題還會專程到現場去看。
不少人即便只是聽了羅仙平一次講座,也會主動加他微信問問題,羅仙平對此總是來者不拒。
面向礦山、企業做科研,羅仙平還一度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的高管。
2015年,在業內被稱贊“南有紫金北有西礦\"的西部礦業集團,由于一系列原因導致連續5年虧損,正處于困難時期。與西部礦業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決定選派羅仙平任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當聽說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玉龍銅礦的選礦回收率只有 53% ,該礦山一天處理3萬噸礦石量,造成大量浪費,羅仙平第一時間就帶了幾個工程技術人員和考核績效的人員到現場做調試。
“只有真到企業才知道背后的壓力有多大,因為生產線沒法停。\"羅仙平一行從西寧坐飛機到玉樹,從玉樹坐一整天車直奔礦上。一般來說到西藏工作,落地要歇一天適應高原環境,而他們下車就立馬投入工作狀態,一條一條地分析原因,最終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找到問題所在。
前一個星期基本沒合眼,羅仙平和技術人員不顧高原反應,花了一個月時間將回收率提高到 83% 。
外人看來羅仙平大可不必這么拼命。
“來了就是解決問題的。”羅仙平干實事的風格讓他獲得了集團公司的認可。
平均每天接近16個小時的工作,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全在工作。同事們開玩笑說,羅仙平是個“被偶遇率\"極高的人。研究室、檢測中心、生產現場…似乎哪里都可以遇見這個忙成陀螺的人。
牽頭整合公司科技資源,引進戰略投資伙伴,構建具有西部礦業特色、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能力建設與資質建設;推進集團公司高層次創新人才儲備工作;對公司科技創新中做出突出貢獻者給予科技獎勵……
900人減至200人,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與企業經濟效益。
“做高管就不能只盯著技術創新,還有管理創新、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等。\"回顧在西部礦業的點點滴滴,羅仙平眼里閃著光。
通過科技創新體系的革新等一系列改革,西部礦業再次迎來了輝煌,就當人們以為羅仙平會留在企業做高管時,他卻選擇回到學校。
在西部礦業工作的5年,他組建了一支八九十人的技術團隊,其中三分之一成為省級人才。
“解決了問題,帶出了團隊,企業在不斷成長,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成長,這樣就夠了。\"羅仙平為此有種\"事了拂衣去\"的淡然。
是老師也是“團長”
羅仙平于2024年8月18日調任東華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在2024年8月17日,羅仙平還在擔任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礦加222班的班主任,利用暑假“三聯系\"班級探訪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開展暑期實踐活動等。
羅仙平自1999年7月碩士畢業留校便一直堅守在本科教學一線,除了在西部礦業的那五年,始終擔任班主任。
羅仙平有一個隨身攜帶的硬盤,里面除了各類科研項目,更多的是和每一屆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從名字、照片、電話、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到期末考試成績、三好學生名單、雜費減免情況、暑期實踐信息及考研率、就業率等,一一記錄在案。每一屆的班主任工作手冊更是字跡工整地記錄了日常班級工作情況。
大刀闊斧推動有色金屬礦山企業選礦生產管理與技術創新。引領集團各生產單位技術改造升級,實施“機械化換人、規模化與自動化減員\"策略,將錫鐵山員工從

2024年畢業后,在羅仙平的推薦下張永兵得到在宜春市政府和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工作的機會,去單位報到前恰逢妻子生孩子,羅仙平還擔心他那段時間會被金錢所累,主動提供物質上的幫助。
工作再忙碌,羅仙平還是愿意和學生和年輕人打交道,他認為人是最好的資源,年輕人身上更是充滿了無限可能。
羅仙平喜歡和學生打交道,更喜歡把學生帶進各大實驗室和項目中。
“老師的兒子從哈工大畢業后,本以為老師會幫忙聯系用人單位,老師卻鼓勵他自己去闖闖;但對于我們,不管是本科生還是博士生,若存在就業困難,老師都會主動幫忙推薦。\"張永兵眼中的羅仙平總有使不完的勁,不僅喜歡和學生打交道,還很愿意聽學生的想法,有時候一通電話就能察覺到學生的異樣,并“對癥下藥”。
直到如今,他依舊保持著提前一個小時到崗的習慣,利用這一個小時和學生發QQ、發微信布置當天的科研任務,晚上再晚也不忘對接具體的落實情況,忙完到家,多是快半夜了。
2024年,他把班上學生帶進自己負責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冶環境保護利用技術研究團隊\"實驗室,并幫學生聯系實習企業,企業提的唯一要求是學生到現場都要戴安全帽,羅仙平就自掏腰包給學生都買了安全帽。
碩博生都跟著羅仙平做科研,博士二年級在讀學生楊思琦眼中的羅仙平是“十項全能”的:他的畢業設計現在都被當作模板來學習,在實驗室給礦山手畫的圖紙也一直是備受學生青睞的學習資料。楊思琦認為,自己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只要進入到羅老師的團隊中鍛煉,都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羅老師很有人格魅力,人正派有公心,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自發地團結一批人,大家把他當作老師,也把他當作團隊的團長。他不僅給我們年輕人很多鍛煉機會,也賦予我們很多權利,讓我們能在關鍵領域大展拳腳。當然遇到困難時,他也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說這話的是來自宜春江理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的張永兵,同時也是2024年畢業的博士生。
“用完之后還到實驗室,以后的學生還能循環使用。”羅仙平認為要讓學生覺得有事可做,最好的辦法就是大一、大二就帶他們到實踐現場,激發他們內生的學習動力,這樣學生快畢業的時候對自己將從事的工作和將去的地方才能心中有數。
如今,那些曾受他指導的學生已經遍布國內外重點研究機構和企業,成為科研骨干和領軍人物,承擔著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企業技術創新的重任。 ?
當班主任,帶學生,組建了兩個大型研究團隊,現如今還當校長,羅仙平的生活更忙碌了,他戲稱自己“不敢停下來休息,基本上閉上眼三秒鐘就能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