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與武漢光谷的交匯處,鄂州這座曾經以“百湖之市”聞名的小城,正悄然上演一場關于高端制造的躍遷升級。
鄂州,西接武漢光谷科創大走廊,東連黃石制造產業帶,北依長江黃金水道,南靠花湖國際機場,\"水陸空鐵\"四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讓鄂州成為承接武漢產業外溢的第一站。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三國時期,孫權在此鑄劍冶鐵,成就了“吳都”的軍工傳奇;今日鄂州,正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續寫著新的傳奇。
2024年,鄂州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02.3億元,同比增長 8.89% 。2025年1-4月,全市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8家,實現工業產值66.91億元,同比增長 19.82% 。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長江航道上的集裝箱時,這座古城已經開始了它發力高端裝備制造的新一天。
制造心臟多項行業第一
高端裝備制造業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決定著整個產業鏈綜合競爭力,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心臟”,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依托鄂鋼的冶金產業基礎,鄂州培育了門類齊全的裝備制造體系,重型機械制造產業集群躋身省級重點。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域及政策優勢,吸引了一大批領軍企業人駐葛店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推動鄂州向高端制造邁進。
6月10日上午,支點記者來到鄂州葛店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一探“制造心臟”的究竟。
一束直徑僅0.1毫米的激光劃過50毫米厚的鋼板,應聲即斷,光滑如鏡。這一臺名為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的設備,正是中國高端裝備自主化的縮影。
“這是我們的明星產品。”華工法利萊切焊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法利萊”)副總經理劉程林指著一排排重達數十噸的巨型機器介紹。
華工法利萊是中國第一家、全球第二家以激光智能裝備為核心、全產業鏈布局的智能制造系統方案提供商。是目前國內激光領域成功將高科技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完成項目最多的企業,技術實力居行業最前沿。
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可以360度旋轉、連續切割,是世界激光業內最頂端的機床之一,榮獲國家級單項冠軍,實現鄂州市單項冠軍零的突破。
“這個產品早些年靠進口,目前我們已經實現百分百國產替代。”劉程林撫摸著機器上的國產標簽感嘆道。
如今,這家企業不僅實現核心技術 100% 國產化,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更是成為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核工業等領域的“標配”。目前在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韓國市場連續多年銷量第一,實現歐洲市場全覆蓋。僅今年1-5月三維五軸單線訂單額就已達3.3億元,同比增長 140% 。
華工法利萊車間內,激光閃爍,冷藍色的操作光幕下,組裝工人張建紅正專注地用精密儀器檢測切割后的毛刺。放眼望去,整個車間僅有不到20人,且每臺設備都只需一人照看。
數智化改造帶來效率革命與質量躍升,去年華工法利萊是行業第一個在上海展會推出了AI語音互動系統。在夜間生產,服務人員如果出現疑難雜癥,只需要呼喚機器人系統便可以解決 80% 的問題。
華工法利萊的技術革命不止于此。一臺輪胎模具在線激光清洗智能設備正在演示“魔法”一傳統需要4小時的化學清洗,被激光技術壓縮至20分鐘,“這項技術讓我們拿下不少輪胎巨頭的訂單。”劉程林透露。
距此3公里以外的逸飛激光廠房,另一場精密革命正在上演。
在逸飛激光的研究院工程驗證中心里,海外客戶正在做圓柱全極耳電池的工藝驗證。“我們的圓柱全極耳電池裝備是整個行業的第一。”逸飛激光副總經理米仁兵向支點記者介紹。“自逸飛激光工程技術研究院建成后,已有不少客戶來工程驗證中心做產品開發定型和
工藝驗證”。
逸飛激光主要從事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鋰電池電芯自動裝配線、模組/PACK自動裝配線等自動化產線以及各類精密激光加工智能化專機,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逸飛激光及子公司授權有效期內的知識產權項633項,其中發明專利103項、軟件著作權152項。米仁兵透露,2024年公司研發投人為9263.67萬元,占整體營業收人的比例為13.39% ,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正是這種對技術創新的持續加碼,讓逸飛激光始終保持著行業領先的迭代速度。
在葛店的產業版圖上,不僅有外來巨頭,更有土生土長的行業標桿。專注于液環真空泵壓縮機及工業真空系統集成技術研究30多年的同方泵業,是一步步在鄂州成長起來的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
由該公司中標制造的液環真空泵產品,是我國核電“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K項目)核反應堆常規島凝汽器液環真空泵機組。
“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同方泵業常務副總經理饒家平站在公司榮譽墻前對支點記者說道。
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卓越的管理團隊。饒家平不僅有正高級職稱,還多次受邀擔任鄂州市市長質量獎、湖北省長江質量獎等重要獎項的評審專家。而同方泵業董事長黃鋒則憑借在裝備制造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一崇高榮譽。
這些“單打冠軍”的背后,是葛店開發區精心培育的產業生態。數據顯示,該區已聚集158家裝備制造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裝備制造企業4家,形成了以華工法利萊、逸飛激光、科貝科技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另外,葛店還搶抓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機遇,重點發展智能裝備和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裝備、智能模具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領域,并初步形成了以利富高、欣洋光為代表的一批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
這種協同效應正在釋放規模紅利。2024年,葛店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131.6億元,稅收2.29億元,高端裝備制造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為 21.1% ,成為鄂州市唯一榮獲省級認定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小城的“大國”野心在都市圈尋找支點
汽車行駛在葛店經開區發展大道的路上,很難想象這里30年前還是一片農田。“那時候,這里除了稻子就是棉花。”葛店經開區黨工委辦公室副主任李妮望著窗外林立的廠房感嘆。
1990年,這里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國務院一紙批文將其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從農業鄉鎮到工業新城,葛店只用了二十幾年。
鄂州的聰明之處,在于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
作為湖北省首個通地鐵的地級市,鄂州近八成區域位于武漢外環線內,這種\"近水樓臺\"的地理優勢,讓鄂州在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中找到了獨特定位:“不做第二個光谷,要做光谷不可或缺的工業心臟。”鄂州市經信局產業科科長鈕靖的這句話,道出了這座城市的產業哲學。
2012年,葛店經開區創下了一個紀錄:100天完成規劃征拆,90天修通主干道,184天建成一號工區7幢廠房。這種速度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對產業趨勢的精準把握。
工業母機一這個被稱為“制造裝備的裝備”的領域,正是葛店布局的關鍵。經過多年發展與沉淀,湖北省工業母機發展規模位居全國第五,而葛店正是這條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
目前湖北已初步形成以武漢光谷為核心,鄂州葛店、黃石園區為兩翼的制造產業“黃金三角”。這三個城市通過打通“研發-制造一應用”的閉環,共同構筑了一條貫穿武漢-鄂州-黃石的干億級“制造走廊”,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葛店經開區經濟發展局數據顯示,僅葛店經開區內就集聚了華工激光、逸飛激光、萊爾特激光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了從激光器研發到智能裝備制造的完整生態,年產業規模突破75億元。
而隨著光谷科創大走廊東延,華科工研院、量子工研院等創新平臺相繼落地葛店。這些“最強大腦”的人駐,為產業升級注人新動能。
在15公里外的花湖機場,同樣呈現繁忙景象。這個亞洲第一的專業貨運樞紐,今年1-5月貨郵吞吐量已達52.9萬噸。“晚上起降的全貨機中,有不少運輸的就是各大制造裝備企業的精密儀器。”花湖機場物流相關負責人指著停機坪上的貨運飛機說。
雙港優勢正在形成強大磁吸效應。目前,鄂州正聯合東湖高新區共建工業母機產業園,打造全國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在武漢都市圈協同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千年古鎮葛店生機勃勃。
未來之戰:光榮與荊棘
發展迅猛,但挑戰依然存在。
在華工法利萊的車間,正在準備將一批定制化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發往比亞迪公司,而一墻之隔的不少中小配套企業卻面臨訂單萎縮。
單點突破未能轉化為集群優勢,“我們現在產業規模還是不算大,中小企業競爭力偏弱。”葛店經開區招商局局長劉春偉的擔憂道出鄂州裝備制造的深層矛盾。
盡管葛店擁有華工法利萊、逸飛激光等“單項冠軍”,但目前鄂州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還遠遠不及武漢東湖高新區。
鄂州目前已形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但各企業聯動較少,龍頭企業帶頭賦能的作用有限,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網絡尚未形成。
本地裝備制造企業大部分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目前仍靠簡單機械化工藝從事生產加工環節,偏向于一般基礎零部件制造,規模技術普遍偏低,難以實現與當地龍頭企業的有效匹配,導致產業集群化發展有限。
當合肥培育出蔚來、京東方等生態鏈“鏈主”,鄂州仍在為招一個整機廠苦苦努力。產業政策是繼續“撒胡椒面”還是聚焦“企業冠軍”?這無疑是一項決策考驗。
高端制造既要有壓不垮的硬度,也要有繡花般的細度。葛店某裝備制造相關企業負責人表示:“沒有龍頭企業的訂單哺育,我們買不起智能生產線。”
一套智能產線動輒干萬,中小企業平均回報周期需要數年。逸飛激光雖建成“黑燈工廠”,但多數企業仍停留在“機器換人”初級階段。這種生產差異,暴露出鄂州裝備制造業的轉型窘境。
再加上高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難引進、難留住現象突出。走訪中,當地多家裝備制造企業高管稱:“人才稀缺,碩博難招”。
高端裝備制造屬于新興產業,要通過研發、技改實現產品升級迭代,關鍵靠人才。由于葛店距離光谷較近,高端人才更愿意留在光谷。
數據顯示,光谷某同類企業研發人員平均年薪比鄂州高出 28% ,配套的子女教育、醫療資源差距更為明顯。地理臨近這把雙刃劍,在人才爭奪戰中正顯出其鋒利的一面。
在發展的征途中,榮耀的背后總是充滿荊棘。如何披荊斬棘?鄂州市多措并舉,構建了一套涵蓋“方向錨定-源頭活水-要素保障-生態培育”的全周期產業治理體系。
聚焦高端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等賽道打造專業園區,實質是構建產業發展的“物理載體”;創新“管委會 + 公司”市場化招商機制,意味著從行政主導轉向遵循產業規律的專業運作;“標準地”供應與產業基金組合拳,則直擊土地集約化與資本助力兩大痛點。
“武漢要做好引領力,鄂州要做好承接力。”光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榮凱一語道出兩地協同發展的核心,“鄂州的產業政策不能止步于招商引資,更需要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成長生態。”
當人才政策與城市配套協同發力,當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當適度引領與高效承接全面貫通,區域發展才能真正跳出“虹吸效應”的桎梏。
其本質是通過制度創新重塑生產關系,讓高端裝備制造這個典型的技術、資本、人才密集型產業,在鄂州找到適配的發展土壤。這種系統化布局,或許正是中小城市在都市圈競爭中實現差異化突圍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