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一27日,由中國畫報協會、中共建德市委宣傳部、建德市文聯主辦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影像創作暨全國畫報看建德創作實踐活動在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22家畫報及相關媒體齊聚三江交匯之地開展創作實踐,用鏡頭記錄建德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韻與發展之新,探索“兩山”轉化的建德路徑。本刊記者應邀參加活動并開展采訪活動。
建德市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新安江、蘭江和富春江流經全域。全市地域面積2321平方公里,下轄16個鄉鎮(街道)、258個村(社區),戶籍人口51萬,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里,三江口風光旖旎,“雙塔凌云”“二江成字”等嚴陵八景再現詩畫意境,烏龍山脈更添雄渾。
建德也是浙江文明之源。1974年,在李家鎮發現的“建德人”人牙化石,把浙江歷史推進到了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建德縣,取“建功立德”之意,開啟了1800年的置縣史、1300多年的州府史。唐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這里成為睦州州治,宋宣和三年(1121年)更名嚴州,成為錢塘江上游徽州和下游杭州之間唯一的一座州府。
古城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獨特的州府文化、詩路文化與商埠文明。杜牧、范仲淹、陸游等歷史名人均在此留下足跡,《嚴先生祠堂記》中“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傳誦千古。吳國大將孫韶因屢建功勛被封建德侯,歷朝名臣伍子胥、朱買臣、嚴子陵、劉長卿、杜牧、范仲淹、陸游等均曾在此為官或隱居;歷代文人墨客謝靈運、孟浩然、李白、朱熹、楊萬里、唐伯虎,以及建德籍名人李頻、章燮等都在此留下了歷史篇章和文化印記。
古城格局保存完整,現存遺跡印證千年風華。澄清門、福運門等城門古韻猶存,玉帶河串聯東西兩湖。古城因城墻雉堞呈半朵梅花形,與北京、南京皇城的梅花形城垛十分相似,故有“天下梅花兩朵半,北京一朵,南京一朵,獨有半朵在梅城”之美稱,所以又名“梅城”。梅城鎮通過美麗城鎮建設煥發新生,古城修復重現“青磚黛瓦馬頭墻”的明清街巷風貌,融合非遺展示、文化實踐與文旅業態,成為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的璀璨明珠。
三都鎮三都漁村是原“九姓漁民”棲居地。該村以明清時期陳、錢、林、袁、孫、葉、許、李、何等九姓漁民后裔聚居為特色,因世代生活在水上,衍生了獨特的禮儀民俗,比如“水上婚禮”,婚禮上新娘不坐花轎坐蓮盆。新娘要想到夫家船不能自己走,而要讓新娘家人拋過去,整個儀式自始至終都在船上進行,婚嫁銅鑼聲一直敲到天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都麻糍是當地文化名片,相傳源于西周,為紀念忠烈將士而創,現發展為鄉村旅游“明星產品”。2023年浙江農博會上日銷5000余個,入選“浙江省十大農家特色小吃”。漁村先后獲評杭州市“風情小鎮”、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全省首批3A級景區村落、杭州市文創小鎮培育單位等榮譽。
下涯鎮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東部,地處新安江中段,因清澈的新安江水在此拐成一個“之”字形,之江村的名字由此而來。由于江水常年保持在 17°C 左右,江面晨霧時起時落,籠罩著整個村莊,形成了白霧橫江、山水朦朧的獨特風景,構成了獨特的江灣濕地景觀和“山、水、田、村”交融的生態格局,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影像藝術空間作為之江村文化新地標,將傳統攝影藝術與當代文旅深度融合,規劃有古董相機陳列區、歷史影像展廊、攝影文創市集及漢服體驗館,聯合文化特派員,聯動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等資源,定期舉辦攝影培訓、作品展覽及專業賽事,打造“人人能參與、處處可創作”的影像藝術生態。
山風農場是之江村戶外休閑打卡地。項目通過“銷售 + 分成”模式整合村民農產品,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農場每月策劃不同主題的戶外音樂活動,已成為杭州西部最具活力的微度假目的地。
胥嶺村是一處江南古村落,得名于春秋時期伍子胥在此療傷獲天書的傳說。村內保留子胥橋、胥樂洞等歷史遺跡,千年古官道“胥嶺古道”貫通村落,既是古代衢州通南京的要道,也是現代徒步愛好者的熱門路線。作為“華東十大油菜花觀賞地”之一,海拔400多米的梯田每年三月呈現金色花海,與白墻黛瓦的民居構成絕美畫卷。
剪紙作為當地重要非遺項目,以剪刀、刻刀在紅紙、宣紙上創作花卉、人物等圖案,集民俗實用性、藝術觀賞性于一體。目前,該村正在推動傳統剪紙現代化轉型,開發立體剪紙、數字藝術等創新形態,構建三段式課程體系并研發配套教材,并通過“一帶一路”等平臺開展國際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楊村橋鎮長寧村在生產生活中傳承“互助”做法,積極探索村莊發展路徑,以互助模式探索打造共同富裕最基層單元,打造“互助長寧”品牌,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文化。
《江清月近人》大型沉浸式山水實景演出,由中國山水實景演出創始團隊一一山水盛典傾力打造。作品以唐代詩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為精神內核,通過“江、清、月、近、人”五大主題篇章,以環島行進式觀演模式,在首個霧中島劇場呈現跨越十萬年的建德人文史詩。演出依托新安江獨特的 17°C 清涼水霧,首創全國霧中觀演場景。觀眾循著五個演區的時空軌跡,見證“建德人”逐鹿于清江花海的原始印記,感受東漢嚴子陵獨釣四季的隱逸風骨,漫游李白、孟浩然起舞邀月的唐詩之路,聆聽陳友諒壯志難酬的悲愴長嘯,最后沉浸于九姓漁民催人淚下的凄美愛情。
從戰略規劃到文化賦能,從產業創新到全民參與,建德的探索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