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建筑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獨特文化基因。古建筑既體現“天人合一”哲學,又通過磚木雕刻和空間布局傳承地域文化。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建筑面臨雙重危機:鋼筋混凝土建筑破壞村落肌理,自然侵蝕與保護缺失加速建筑衰敗。桂北興安縣古建筑群作為典型范例,其馬頭墻形制與嶺南防潮智慧的結合,以及宗祠戲臺等公共建筑,展現了百越文化與中原文明的交融軌跡。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平衡歷史遺產保護與當代發展需求成為關鍵命題。本文擬通過實證研究,系統解析興安縣古建筑存續困境,探索文化傳承與當代發展協同的創新路徑。
一、興安縣古建筑的歷史文化
(一)興安縣古建筑簡介
興安縣地處桂林東北部,縣域面積2348平方公里,作為秦代靈渠水陸樞紐的重要節點,其山水交融的地理格局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傳統建筑文化。當地古建筑有機融合中原營造法式、徽派建筑技藝與嶺南地域特色,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的桂北建筑范式,承載著漢文化與壯瑤少數民族文化的雙重基因。現存古建筑主要呈現四大類型特征:傳統民居以北街里建筑群、秦家大院為代表,軍事防御體系以秦城遺址、古嚴關為典型,水利交通設施以靈渠古壩為核心,工業遺產則以核地質大隊舊址為特色。這些建筑普遍采用青磚黛瓦、翹角飛檐的構造形制,多依山就勢、臨水而筑,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營建理念。
(二)古建筑的基本狀況
興安縣古建筑群主要由宗祠、廟宇、宅第、橋梁四類構成,現存建筑以明清遺構為主體。其營造體系以木構架承重、磚石圍護為特征,細部工藝精湛,集中展現了桂北地域建筑藝術成就。本次調研重點考察了五處代表性遺產:第一,靈渠水街,作為秦漢水利工程的活態遺存,其空間格局形成于運河開鑿過程。沿岸民居群融合江南合院式建筑與干欄式吊腳樓構造技法,形成獨特景觀。現存木雕門窗、檐下彩繪具有文化交融痕跡。第二,北街里,這條街完整保留了明清商貿建筑肌理,沿街建筑多為前店后宅格局。某宅院遺存珍貴,木雕照壁構圖清晰,為研究桂北世俗藝術提供了實物標本。第三,崔家鄉陶家大屋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清,主體建筑保留明清木構特征,其中一處古宅磚石上刻寫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足以證明其淵源。而近代增建的陶家大屋融合中西裝飾,體現嶺南建筑演變。建筑裝飾運用“福壽雙全”等吉祥圖案及灰塑壁畫,融合倫理教化與民俗文化,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第四,秦家大院,其營造智慧體現在聚落形態、技術體系、生態適應三個維度。依山就勢的建筑群通過拓撲結構實現宗族聚居,構成完整的防災系統,周邊山體格局與銀杏林共同構建微氣候調節系統。第五,古嚴關,作為嶺南重要軍事遺存,學界對其建造年代存在不同觀點。其關隘選址于獅子山與鳳凰山間埡口,墻體建造外砌方塊大青石,內填沙土,現存城墻殘高4一7米。關樓遺址石刻與碑文共同構成研究南嶺走廊軍事史的一手史料。
二、興安縣古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自然破壞
興安縣古建筑群以磚木結構為主體,在大自然中面臨暴曬、雨水、強風等侵蝕,出現材料老化問題:一是木材長期暴露于濕熱環境中,紫外線輻射導致表層漆膜剝落、木纖維碳化褪色,同時潮濕氣候為蛀木昆蟲(如白蟻)及木腐菌提供滋生條件,加速承重結構的力學性能衰退。磚砌體則因光敏氧化反應,表面黏土礦物分解形成粉化層,在溫差應力作用下產生鱗片狀剝落現象,最終風化為碎屑流失。二是南方強降雨通過磚縫滲入地基,引發黏性土地基的濕陷性變形,從而導致建筑木構架變形和坍塌。
(二)人為破壞
歷史上的人為創傷給興安縣的古建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興安縣是中原通往嶺南的兵家必爭之地,在1944年的桂林保衛戰中,日本攻陷桂林,許多古建筑在戰火中化為廢墟。其中,嚴古關作為咽喉要地,多次遭受炮轟,其上方原本的辦事處房屋如今已損毀,僅存殘垣斷壁。這些歷史的傷痕,提醒著我們古建筑保護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同樣,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對于現代居住環境的追求,使得古宅遭受人為拆建或翻建的風險日益增加。例如在崔家鄉陶家大屋古建筑群,這種現象尤為顯著。陶家大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翻修時,出現了現代鐵藝窗戶,這種新舊元素的沖突,不僅破壞了古建筑的原有風貌,而且削弱了其歷史價值。在大門和兩側墻上留下的紅色標語,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斑駁,紅色字體和青磚灰瓦格格不入,使古建筑失去了原始的樸素、典雅的韻味。
(三)資金與技術投入的結構性失衡
興安縣古建筑保護面臨資源分配失衡與覆蓋不足的雙重挑戰。縣域內呈現顯著保護落差:縣城核心區秦城遺址及靈渠水街依托充足資金完成修繕并轉型為文旅地標,而偏遠地區自治區級文保單位秦家大院則因區位劣勢陷入系統性保護困境。調研顯示,該古建存在墻體剝蝕、石質構件風化等結構性損傷,“青龍”“白虎”石雕氧化損毀嚴重,基礎維護長期缺位。其問題根源在于財政投人難以覆蓋分散的古建筑群,資金渠道過度依賴政府且缺乏市場化運作機制,社會資本因補償政策乏力而參與低迷。這種單一供給模式不僅加劇財政壓力,更導致鄉鎮古建筑面臨文化斷層危機,亟須構建多方協同保護體系以遏制地域建筑文化遺產的加速消亡。
(四)現代科技專業人才匱乏
當前縣域古建筑修復工作面臨突出的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斷層。現有施工隊伍以當地工匠為主體,主要沿用補漆、裂縫修復、磚石更換等傳統修繕技藝,雖能完成對建筑外部的簡單修復,但受限于肉眼觀測和經驗判斷,難以精準識別建筑內部的結構性損傷,如木構架腐朽、墻體空鼓等潛在隱患。二是數字化技術應用人才缺失。掌握三維激光掃描、建筑信息模型(BIM)及虛擬修復等現代技術的專業人才缺乏,導致修復過程中無法建立完整的建筑三維數據庫,難以通過應力分析、材料仿真等技術手段進行科學評估。這種技術斷層致使修復方案缺乏系統性和預見性,既影響古建筑原真性的保護,又可能遺留安全隱患,最終導致“保護性破壞”現象的發生。
三、興安縣古建筑保護與發展策略
(一)保護與發展的動態協同機制函待深化
當前可從三個層面構建協同機制:其一,建立“雙軌制”管理架構,由地方有關部門牽頭組建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統籌住建、文旅、農業等多部門職能,制定《古建筑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規劃》,設立古建筑修繕專項基金與數字化保護數據庫,同步實施“一建筑一檔案”精細化管理。其二,創新保護性開發路徑,通過引入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導則,將古宅改造為非遺博物館,使宗祠建筑轉型為鄉村文化禮堂,同步配套紡織、陶藝手工藝體驗工坊等文旅業態,實現建筑保護與文化消費的良性循環。其三,構建多方利益協調機制,建立由居民代表、文保專家、運營企業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運用參與式規劃方法平衡保護紅線與開發訴求,避免出現“保護性空置”與“過度商業化”并存的局面。
(二)構建“診斷—修復一監測”全周期科技保護體系
首先,建立建筑本體數字化診斷系統,采用三維激光掃描與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生成毫米級精度點云模型,結合紅外熱成像檢測木構架含水率分布,運用微鉆阻力儀進行木材力學性能無損檢測,通過BIM模型開展結構應力仿真分析,實現從宏觀形變到微觀腐朽的多維度損傷評估;其次,研發本土化修復材料,在傳統材料基礎上,采用真空加壓浸漬技術增強木材防腐性能,運用納米級石灰基砂漿修復磚石構件,開發基于糯米灰漿成分的改性黏結劑,確保修復材料在耐久性與歷史風貌真實性間的平衡;最后,搭建智能化監測平臺,部署分布式光纖傳感網絡實時監測建筑形變,安裝溫濕度聯動控制系統預防糟朽,運用AI視頻分析系統實現游客流量預警與異常行為識別,構建覆蓋物理環境、結構安全、人為影響的三維防護網絡。
(三)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生態體系
面對興安縣古建筑保護現狀,亟須破解人才結構性短缺困境,應實施以下四維聯動策略:其一,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引才機制,聯合高校設立專家工作站,制定“緊缺人才目錄”,實施精準招聘,為能精確掌握BIM建模、材料狀態分析等技能的跨學科人才提供安家補貼與項目啟動金;其二,構建“雙軌制”人才培養體系,在職業院校開設古建筑數字測繪與修復工藝課程,采用“傳統匠人 .+ 文保專家”雙導師制,同步開發AR輔助教學系統,構建包含200種榫卯結構、50類傳統彩繪工藝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其三,創新“分級認證”用人機制,建立古建筑修復師職業資格認證體系,設置材料檢測員、數字建模師等新興崗位,為掌握無人機巡檢、智能監測系統運維等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開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其四,針對人才斷層問題,實施“種子計劃”,遴選青年骨干赴意大利文化遺產修復中心研修結構性加固技術,組織匠師參與故宮養心殿彩畫修復等國家級項目。
(四)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古建筑保護和發展
針對古建筑保護中的社區參與短板以及群眾參與意識淡薄的問題,建議實施以下三種策略。首先,擁有文化價值頗高的古建筑的村鎮,由當地政府和村委會帶頭鼓舞居民參與古建筑保護工程,并成立古建筑保護合作社,同時建立“居民 + 非遺傳承人 + 青年創客”復合型自治組織,在以上兩個組織的管理下,一起制定“古建筑認養保護制度”。合作社負責出方案,復合型自治組織進行實施監工以及建筑構件的認養,如雕花窗、柱礎石等,實行“一人一認領”的建筑構件認養機制,讓全民積極參與古建筑保護。其次,啟動文化記憶再生產工程,邀請居民口述當地古建筑的歷史,組織祖孫三代共繪建筑記憶地圖,創設節氣體驗工坊,如春分榫卯學堂、夏至瓦作體驗、秋分彩繪研習、冬至圍爐煮茶故事會等,并以此發展文旅產業,提高當地村民就業率,讓村民認識到對于古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可以提高個人收入,從而讓他們主動加入對古建筑的保護和發展。最后,有關部門與群眾一同,自上而下地進行數字化傳播,打造“三微一端”傳播體系,包括微信公眾號開展保護知識科普,抖音號發布營造技藝短視頻,快手號進行非遺直播,同時開發互動式H5《古建診療室》,用戶可上傳建筑病害照片獲取修復建議,以此來加強內外人員對興安縣古建筑的重視。
(五)古建筑文化與非遺文化一同發展戰略
根據調查,興安縣不僅擁有古建筑文化,還擁有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因此可以利用古建筑文化與其他非遺文化一同發展本地區經濟。
一是構建“一核雙鏈”文化生產系統。以古建筑群為核心載體,打造“建筑本體展示 + 活態文化體驗”復合體系。左鏈非遺活動:設置瑤醫藥體驗、油茶制作工坊、賀郎歌展演三大場景,形成“上午觀建筑一下午習技藝一晚上賞民俗”時間動態線。右鏈文創開發:聯袂藝術院校和藝術機構推出瑤繡數字藏品、3D微縮建筑模型和“古法米花糖”盲盒三大產品,構建文化消費轉化通道。二是建立“雙循環”產業生態。對內構建文化基因庫,采用空間轉錄組技術記錄古村落文化要素,建立包含建筑紋樣、民樂曲譜、傳統食譜的數字化資源庫,開發AR導覽系統實現文化要素可視化呈現;對外搭建產業協作網,與程陽八寨等成熟景區組建“桂北文化走廊”聯盟,聯合設計“建筑技藝研學一民俗深度體驗一生態農業觀光”跨區主題線路,實現游客資源共享與文化品牌共建。
四、結語
本報告主要研究廣西興安縣古建筑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并提出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構建古建筑保護和發展相互平衡體系,構建科技保護古建筑體系,構建人才生態體系,構建人人參與保護古建筑機制,構建以古建筑為中心帶動周圍非遺產業多元化發展路線。同時,筆者希望當地在通過文化旅游激發經濟潛能時,盡可能最低程度干預建筑的原始樣貌,以友好的模式維系人與自然的平衡。唯有堅持保護性發展的長遠視野,方能讓傳統建筑在現代化進程中持續煥發生命力,實現文化賡續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參考文獻:
[1]吳海星.魅力名鎮興安[M].南寧:接力出版社,2009.
[2]朱四暢.廣西古建筑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建議[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增刊1):156-159.
[3]楊新.數字技術在歷史建筑保護與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房地產,2021(21):74-79.
[4]唐娟.廣西興安華江瑤鄉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2.
作者簡介:
蒙秋秋,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漓江畫派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