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項目“新時代河南省地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研究”(2025JYQS1425)研究成果。
鄭州商城遺址規模龐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地處鄭州市中心,是鄭州開發與發展規劃的重點。經過多年建設,鄭州商城遺址上修建了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等,并通過老城改造,打造了煥然一新的面貌,具體表現為生活空間更明快舒適、街區更秩序井然等。然而,問題和不足仍然存在。對此,本文以鄭州商城遺址為例研究城市街區創新性轉化策略,旨在為商城遺址向好發展提供參考。
一、城市街區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城市功能載體
城市街區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城市運行的多種功能。在城市街區中,道路網絡、建筑群落等分布與組合,共同形成集居住、商業、教育、醫療于一體的功能區。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可享受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同時大部分街區承載混合功能,如居住與商業空間疊加等,可形成有限空間內的“生活一工作”閉環,使街區更為熱鬧和具有活力。上海田子坊便是典型例子,這里的居住空間與藝術工作室、創意商鋪等有機融合,形成“樓上居住、樓下經營”模式,營造出濃厚生活氣息。從社會維度分析,城市街區可發揮維系人際關系的作用,如街區中的社區服務中心、街角公園、小型商業體等均能成為居民匯聚和交流的重要場所,在潛移默化中拉近居民距離,助力提升社會信任度,為公共事務“合力”負責奠定堅實基礎。城市街區中的居民互動并非約定俗成,而是在無數隨機中逐步形成的強大互動機制,可為城市優化、社會治理提供良好土壤。當前很多城市街區在空間設計上更注重開放性,如設置共享庭院、修建步行街道等,旨在進一步增強居民歸屬感,并通過拉近居民距離,為形成穩定社區認同提供支撐[。此外,城市街區改造更為靈活和易操作,可助力城市功能漸近式優化。當某個街區改造后獲得理想效果,便能成為榜樣和標準,引領其他街區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改造。
(二)文化傳承錨點
擁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具有更強發展動力,而鑄就文化底蘊離不開文化傳承。城市街區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存儲器”,其內部的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公共藝術等是文化元素的載體,雖“無聲無言”,卻能將城市文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傳統街區在此方面更具價值,其空間格局不是今朝形成,而是在歷史歲月長河中逐步塑造。深入剖析和解讀其演進歷程,可了解特定時期的社會組織特點、文化觀念等,如軸線對稱布局蘊藏著禮制思想、曲折巷道范式透射自然生長痕跡等。這些內容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可成為感受與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據。除物質形態文化外,非物質文化也能在城市街區中生存和延續,并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中,比如蘇州平江歷史街區保留了“水陸并行、河街相鄰”格局,沿河分布的評彈書院、蘇繡工作室與老宅民居相映成趣。一些手工作坊、市集、茶館等不只是貿易場所,還是民間文化呈現和傳播的媒介,如進人手工作坊可觀摩傳統的民間手藝,在市集中則可接觸傳統美食、傳統表演等。生活于此處的居民,并不會視非遺文化為“奇珍異寶”,而是以平常心態去觀摩、學習和消費,在無形中搭建起文化傳承網絡,彰顯生命力,有力支持文化基因代際傳遞。在現代化猛烈沖擊下,城市街區作為文化傳承錨點,可通過保留本土文化符號成為“文化地標”,為歷史記憶存續和文化自信夯實做出貢獻。
(三)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城市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實際實施中,既要關注宏觀設計與規劃,又要從微觀層面貫徹落實。城市街區作為城市的微觀載體,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著手點。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在城市街區穩健發展基礎上。首先是環境維度,城市街區空間形態越合理,越能輸出良好生態效能,如緊湊型布局可減少土地資源浪費、立體綠化系統可調節微氣候等。當城市的每個街區均能從綠色環保入手推進規劃和發展時,整個城市也將凸顯綠色,帶給城市居民更好的生活環境2。比如廣州永慶坊街區微改造后,在街巷嵌入口袋公園、雨水花園和慢行步道,改善了老城區通風采光條件,又以騎樓連廊串聯起粵劇藝術博物館與社區活動中心,讓居民在綠色空間中實現文化消費與生態生活的雙重體驗。其次是社會維度,城市街區重視貫徹落實包容性設計,以促進社會公平。例如,充分配置適老化設施、無障礙通道、普惠性公共服務后,不同群體能從街區中享受到平等服務。社會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底蘊,而社會和諧為城市順暢、高效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能有效增強凝聚力,持續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
二、鄭州商城遺址發展現狀
(一)保護與發展矛盾
鄭州商城遺址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經不斷建設后,具備了現代城市功能。城市街區作為城市發展重要著手點,如何協同保護歷史底蘊和推進現代化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城市化進程可為人們帶來更舒適、更便捷的生活條件,但商城遺址作為文物保護重要場所,會因嚴格的文物保護政策限制土地開發強度,造成遺址內建設活動受限,難以實現現代化城市功能,擴大地區發展差距。然而,如果過度推進城市化進程,如加快建設交通、居住、商業等基礎設施,則會與遺址保護所需的緩沖空間形成沖突,對文化遺址造成威脅3。鄭州不斷思考應對這一矛盾的策略,包括修建考古遺址公園,旨在為人們提供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為文化傳承和傳播做出貢獻。但在實際情況中,遺址展示與城市生活的融合仍會因保護與發展矛盾變得復雜,如鄭州商城遺址公園雖設有文化展示區,但受機制限制,難以讓人們順暢觀摩和欣賞,導致人流量受限、街區活力不足。
(二)街區功能有待完善
城市街區功能層次會對城市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功能越完善,越具有吸引力。在鄭州商城遺址街區中,功能配置存在不完善現象,如從空間利用層面分析,遺址核心區功能配置聚焦于文化展示、教育等層面,而居住、商業、休閑等生活服務功能較為薄弱,難以滿足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相關需求。部分街區基于文旅融合理念打造消費業態,雖能提供基本服務,但缺乏與當地居民的深度關聯,使得相關服務設置沒有“根”,難有保障質量。這是一種典型的產業發展與居民日常生活割裂的表現,會抑制街區功能,導致其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三)文化表達方式老舊
在鄭州商城遺址街區中,文化展示與呈現是彰顯本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街區發揮文化傳承作用的重要舉措。隨著時代發展,文化展示與呈現方式也要與時俱進。然而,在鄭州商城遺址街區中,靜態展陳方式仍是文化表達主要方式,未能應用現代技術開發新表達方式,使得受眾審美需求得不到滿足。例如,有些展區采用復原模型或圖文展板方式呈現和傳達相關信息,導致人們只能靜態閱讀,不僅費時費力,還可能因缺乏相關知識難以有效理解,削弱了對早商文明的系統感知。此外,這種表達方式局限于單向輸出,難以吸引熱衷互動的年輕群體的關注。
三、鄭州商城遺址創新性發展策略
(一)構建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協同體系
面對保護與發展矛盾,構建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協同體系至關重要。鄭州商城遺址可在該體系指導下創新性建設城市街區。在構建時,首先要遵循科學分級原則,避免“一刀切”,如針對遺址核心區、緩沖區、周邊環境等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其中,核心區要以保護為主,確保遺址原真性不被破壞;緩沖區要以保護和發展動態平衡為指導,可適度引入文化展示,帶給城市街區文化氣息,同時該區域的城市化建設力度也可適度加大,確保居民享受現代城市生活;周邊環境則要以發展為主,精準把控建設力度,與緩沖區城市化水平保持基本一致,避免緩沖區居民向周邊遷移。其次要注重功能轉換與價值延伸良好銜接。例如,可創新性利用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的文化遺址,在不破壞前提下實現功能轉換,將其改造為文化教育空間,通過主題展覽、考古模擬體驗等方式讓公眾近距離感知文化遺產內涵。最后要構建多方協同管理機制4。該機制要發揮整合作用,指導文物保護部門、學術機構、社會力量等研究保護與開發協同之策,為城市街區具體建設提供方案,既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遺產價值的消解,又要利用科技助力活化傳承,使遺址在當今時代繼續煥發生命力。
(二)文旅融合驅動街區功能升級
鄭州商城遺址擁有豐富的文化寶藏,可通過文旅融合將其轉化為能創造更大經濟與文化價值的載體,而在文旅產業引領下,城市街區可獲得更大動力推進功能升級。增強服務性和凸顯特色是重要方向。在服務性方面,一方面,鄭州商城遺址街區建設應圍繞“衣食住行”設計規劃,確保游客高質量享受到相關服務;另一方面,應從精神服務入手,通過打造文化創意市集、布置非遺工作坊等讓游客體驗文化消費,潛移默化中獲得精神層面熏陶[5]。在特色打造方面,應挖掘文化遺址獨特性,開發特色主題游線,如將城墻遺跡、祭祀遺址、手工作坊等節點串聯起來,讓游客體驗重回商朝街頭,同時推動特色主題游線與各類服務銜接,使游客在現實和想象交織中獲得更深體驗。
(三)科技賦能文化遺產沉浸式表達
文化遺產是靜態的,直接欣賞往往難以覺察其不同凡響之處。因此,鄭州商城遺址街區建設中,要積極轉變文化遺產表達方式,引入數字化技術打造創新表達路徑。例如:改變將文化遺產暴露于室外空間的做法,選擇使用3D掃描、數字建模等技術構建虛擬替代品,在展示時允許游客近距離觀摩,使其更精準地識得文化遺產形態特點,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規避外界損壞;也可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還原商城鼎盛時期建筑布局與社會場景,讓游客“身臨其境”地去體驗,獲得更深刻的感受。此外,全息投影、沉浸式劇場等手段也應得到運用,將商代祭祀、青銅鑄造等歷史片段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視聽敘事。例如,考古公園能借助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線上虛擬遺址公園,讓人們線上更自由、更隨性地到訪每一處,提升參觀效率和效果,同時也能為商城文化遺產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提供支撐。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賦能主要是“謀形式”,為文化內涵深刻表達提供途徑,不能陷人“炫技”誤區,否則會沖擊文化內涵,出現舍本逐末現象。
(四)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推進社會共建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鄭州商城遺址街區創新發展與建設需要得到社會力量的深度支持,以獲得更大助力。首先,要建立社區共建機制,鼓勵周邊居民參與街區建設。其可成為豐富和提升街區功能的力量,使外來游客享受到高質量服務;也能成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通過自覺監督和指導,避免外來游客損壞文化遺產。此外,周邊居民參與共建還可助力商城遺址街區更好發展;反之,街區的騰飛也能回饋周邊居民,使其獲得更多收入,提升生活質量。為保障社區共建機制有效實行,還要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保障周邊居民真正從中獲益,切實形成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體系。其次,可搭建公眾參與平臺。鄭州商城遺址街區創新性建設需要“群智群力”,避免走狹隘創新之路。搭建公共參與平臺,旨在讓更多人為街區創新性建設提出建議和意見,如設立文化志愿者體系,吸納專業學者、高校師生、文化愛好者等開展文化研究、教育推廣研究等,為街區創新建設提供參考。最后,要給予周邊居民適度的自主權,允許其在尊重歷史風貌前提下適度改造生活街區,如社區居民可自發改造閑置空間,植人文化書吧、社區博物館等公共設施,以此增強周邊居民的歸屬感,并為街區創新建設融入更多亮色。
四、結語
城市街區更新發展是城市升級的重要環節。以可持續、融合、創新、多元發展等為更新路徑,推動城市提檔升級,喚醒街區新的活力、生命力。鄭州商城遺址作為文化古跡,在城市街區規劃中要實現創新與保護并舉,才能打造一座人文氣息濃厚且美麗宜居的現代化商都。因此,研究創新性發展策略時,必須以可持續良性發展為指導、融合創新為內核、多元互動共生為動力,以點成線、以線成面、面與面偕行,打造和諧共存共生共榮、良性發展的格局,為鄭州商城遺址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提供強有力的多元支撐。
參考文獻:
[1]丁樂然.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利用路徑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6),10-14 :
[2]徐奕然.城市街區演進歷程與街區更新發展趨勢[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 2024(1):55-57 :
[3]唐樂,陳雯.基于街區演替對出行擁堵影響的城市更新啟示:以江蘇淮安為例[J].城市規劃,2024(1):55-64.
[4]弓鈺薇.“遺址保護與城市生活”協調共生視角下的鄭州商城遺址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3.
[5]曾芮.空間生產視角下合肥市特色街區更新機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23.
作者簡介:
盧琦,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