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低,海拔193米左右。從初步調查勘探的情況來看,該遺址南部與北部均為斷崖,東部與南寨村連為一體,現存總面積達24萬多平方米。南寨遺址位于二里頭遺址西南,相距約29公里,是伊洛河流域伊河中游的一處以二里頭文化內涵為主的重要遺址。
南寨遺址主要包含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幾個時期,其中龍山文化至二里頭文化時期為遺址的主體內涵。
2020年7月20日,河南省文物局批復同意(原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上報的關于《伊川縣南寨遺址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計劃》的立項報告。經過精心準備,收集相關資料后,于2020年10月,組織工作隊伍后從單位出發,沿王城大道一路向南,抵達。南寨村位于彭婆鎮西北約0.5公里處,到達遺址附近,映入考古隊員眼簾的是一圈鐵路防護網,仔細查看衛星地圖后,我們沿著鐵路旁的小道向北穿過村莊后到達調查勘探目的地一一南寨遺址。
一、既往考古工作概況
195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伊河流域的古文化進行調查時發現該遺址,遺址內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等多個時期的文化層。
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對遺址進行鉆探和調查。1991年和199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伊川縣文化館為配合焦枝鐵路復線工程的基本建設,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灰坑140座、墓葬24座、房基7座等遺跡,且每個探方內都有二里頭文化層。出土了一批二里頭文化時期典型的鼎、豆、盂、、綠松石、骨圈等,為研究該區域的二里頭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一《伊川考古報告》。
二、調查與勘探過程
南寨遺址處在黃河支流伊河東岸的三級臺地上,周邊有伊河支流曲河環繞。遺址既靠近水源,便于取水,又居高臨下,防澇防洪,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非常適合人類聚集棲息生活。首先我們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對附近村民進行訪談,有幸通過村民找到參與1991年發掘的工人,在年近90歲老人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年布設探方發掘的區域。肉眼可見,經過發掘回填后,大面積灰土暴露在地面,腦子里已經浮現出前輩在這兒工作時豐富的遺跡畫面。這可能就是和村民所說的這塊區域土地肥沃、收成好吻合了。
我們對遺址周邊踏查面積約3平方公里。每天出去調查的時候,猶如開盲盒一般,都能在地表上撿到不同的陶片及石器等。據村民講述,大部分陶片、石頭都被村民給放到地頭,因為耕地、種地容易把機器損壞,這反而對我們采集地表遺物提供了便利。晚上我們把白天撿到的陶片、石器的紋飾、陶質、顏色做好分類登記人庫,等到采集的遺物達到一定數量后,進行拍照存檔。踏查調查結束后,我們通過對遺址進行無人機航拍,獲得了遺址的全景高清照片,通過航拍照片及實地走訪考察得知,南寨遺址處于四周低中間高的臺地上,平面呈近方形,東北高西南低,遺址地表以耕地為主,焦枝鐵路貫穿遺址東部,東南部、中部、南側及西側被南寨村包圍和占壓。遺址中部有一個養殖場。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80米,海拔約193米,總平面達24萬多平方米。
根據航拍及調查結果,我們制訂了勘探計劃,選擇在遺址西南部定勘探基點,所謂的基點通常指的是基準點或起始點,它是用于確定測量設備位置的一個參考點,便于測量使用。對遺址分布區進行全區域布勘探單元,每個勘探單元規格為100米 ×100 米。根據現狀及以往的調查發掘可知,遺址的中心位于遺址中北部。此次我們按照4米 ×4 米梅花孔布孔普探,自的是全面系統了解各個區域地層的分布狀況及重要的遺跡現象。共布設標準探孔9000余個,分布于整個文物勘探區域,平均普探深度約1.8米。在遺址北部重要區域及其他發現重要遺跡的區域進行了重點卡探,重點卡探按照1米 ×1 米梅花孔進行勘探。重點卡探面積約5萬平方米。
三、主要收獲
遺址西北側斷崖發現一條壕溝,我們在普探時發現該壕溝呈南北向分布,向南延伸至遺址南部與東西向壕溝相連。經過勘探,在遺址北部發現有灰坑、墓葬,遺址的中部發現有大面積灰土區域及灰坑,遺址中部另有壕溝一條,西南部發現灰坑、大面積燒土區等,中東部被民房占壓嚴重,情況尚不清楚。
通過遺址的勘探和斷面判斷,該遺址西側內有南北向壕溝(編號G1),連接北部,壕溝底部南高北低。在遺址南部靠近邊緣處向東折拐延伸至民房。我們對遺址西北側斷崖進行了簡單的清理,獲得了壕溝上部的剖面狀況,斷崖上可見處顯示G1開口于 ② 層下,溝內分為三層,剖面呈漏斗狀,溝壁有較明顯人工修筑痕跡,西部溝壁被灰坑H33打破,東部被宋代墓葬打破。G1的發現將整個南寨遺址西部圍合成一個封閉的區域。我們推測G1為當時聚落為了防洪、用水及抵御外敵入侵防御等專門建設的,在當時沒有先進的設備、合適的工具的前提下,能建造如此規模的工程,可見部落人口之繁盛。
另外在遺址中部勘探發現另一條壕溝(編號G2)。平面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側與G1交匯,根據勘探情況初步推測G2為自然壕溝,當時聚落利用自然溝與人工開鑿的壕溝形成閉合,布局結構清晰,G2的作用可能與聚落內用水、防洪等有關。
四、總體認識
南寨遺址地表遺物豐富,采集有陶片、石器等。陶片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主,少量夾砂黑陶。紋飾有籃紋、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可辨器型有深腹罐、圓腹罐、平底盆、鼎、高領罐等。在遺址西南部僅發現零碎的不成器型的素面紅陶片。根據采集到的遺物,結合洛陽地區出土遺物及早年發掘結果可知,遺址存續主要時代為龍山至二里頭文化時期。
距離南寨遺址東北約29公里的二里頭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夏代最為重要的都城遺址,其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陶器等。二里頭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特征提供了實物證據。南寨遺址雖然規模沒有二里頭遺址規模天,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內涵,為理解二里頭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南寨遺址作為二里頭遺址西南部的一處同時期的聚落遺存,其形成和發展與二里頭遺址有著重要的關聯,深受二里頭文化的影響。因南寨遺址距王都屬性的二里頭遺址較近,結合遺址以往發掘發現二里頭時期的灰坑、房基、墓葬等遺跡,及本次調查勘探發現的壕溝,聚落形態較完整,故南寨遺址是二里頭時期伊河流域一處重要的次一級中心聚落遺址。
南寨遺址出土了豐富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遺物,為研究二里頭遺址同時期周邊聚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也反映出二里頭文化影響范圍之廣、意義之重大。
綜上所述,南寨遺址對二里頭遺址的重要性體現在其在文化、經濟、社會結構和技術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南寨遺址的深入考古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二里頭文化的認識,也為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未來,隨著遺址考古工作的進一步細致深入,我們深信南寨遺址的研究有望進一步揭示二里頭文化乃至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的更多秘密。圖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