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8月1日起,《山西省支持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開始實施,山西省將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和系統化的政策安排,加快建設富有山西特色的標志性專題博物館,支持太原等地打造“博物館之城”。
《措施》將支持考古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省級重點工程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1000萬元,用于考古發掘后續保護項目。加快萬里茶道、關圣史跡等申遺步伐,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3000萬元,用于遺產地文物保護利用、研究闡釋等項目。支持陶寺、晉陽古城、蒲津渡與蒲州故城等重要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加快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2000萬元,用于古遺跡現場保護與修復、數字化保護、考古裝備購置等。
《措施》支持創建一流考古學科和機構。支持山西大學、山西考古研究院建設一流學科和重點考古機構。高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的每年給予補助2000萬元。獲批教育部科技創新平臺的一次性給予補助300萬元,獲批其他國家部委科技創新平臺的一次性給予補助100萬元。新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的給予一次性補助200萬元。創建重點考古機構的最高給予一次性設施設備購置項目補助2000萬元。大力支持國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晉南中心,晉北、晉中、晉東南、晉南考古基地和侯馬、曲沃等重點地區考古標本庫房,建成后最高給予一次性設施設備購置項目補助2000萬元。
《措施》提出實施博物館紀念館培育計劃。加快建設古建筑、黃河、長城、壁畫、戲曲、西陰等富有山西特色的標志性專題博物館,支持太原、大同、晉中、臨汾、晉城打造“博物館之城”,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卓越博物館的單位分別最高給予一次性文物保護項目補助1000萬元、500萬元。新評定為一、二、三級的博物館,分別最高給予一次性展陳提升項目補助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
《措施》持續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每年統籌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國保、省保資金用于低級別文物保護。根據《山西省低級別文物保護規劃(2025—2035年)》,明確市、縣年度工作任務,督促市、縣落實本級文物保護投入責任,統籌上級和本級財政預算、政府一般債券、社會捐贈等資金,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到2035年全省低級別文物實現應修盡修,保護狀況全面改善。完成年度任務的市,根據其項目儲備情況最高給予一次性項目補助1000萬元。
《措施》提出將持續深化省校合作,通過“人到山西好風光”“實習山西”“研學山西”等平臺吸引文博專業人才來晉工作,對留(來)晉博士畢業生每人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10萬元、科研補助5萬元。支持文物保護和考古事業單位按照國家及我省公開招聘政策規定和程序要求,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對國家一、二類職業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8萬元、3萬元。對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