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醫療的賽道上,有一位女性科研者,以數年如一日的堅持,把一行行代碼轉化為守護光明的方案,把冰冷的算法變成醫生診室里的第二雙眼。她就是屈值,北京光華眼科醫院智能醫療研發負責人,也是近年來中國眼科智能化轉型背后的關鍵推手。
“我始終相信,一項技術如果無法真正解決醫生的難題、無法被患者接受,那它就還不算成功。”屈值說。正是出于對“可用性”的執念,屈值并不滿足于單純的軟件模型開發,而是堅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建模與真實臨床流程深度融合,打造能走進醫生視線、嵌入診療邏輯的智能系統。
她先后主導開發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眼科軟件,包括兒童眼科發育監測與診斷評估系統、基于人工智能的眼科疾病風險預測與治療軟件、智能眼科手術方案智能規劃支持系統、智能眼科遠程會診治療決策協同平臺等,這些系統被廣泛部署于全國多家三甲醫院與區域眼科中心。
其中,基于生活方式大數據研發的眼病預測干預系統更是打破了傳統篩查依賴單一生物參數的局限,將睡眠、光照、用眼習慣等生活行為指標納入風險建模,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與老年慢性眼病早篩中表現出極高的敏感性與預測價值。
相比眾多工程背景出身的科研人員,屈值的特別之處在于她“懂醫生也懂數據”,能在算法精度和臨床實用性之間找到平衡。她強調,智能化軟件不是展示炫技,而是要“悄無聲息地替醫生分擔”。
例如,她參與研發并指導實施的眼科手術方案智能規劃系統,已在多個眼科中心用于復雜術前方案生成與風險模擬。醫生可在十分鐘內完成原本需數十分鐘完成的個性化手術規劃,有效提升了排班效率與患者安全系數。
此外,遠程協同平臺的部署更讓一些邊遠地區的基層醫院可以第一時間對接優質資源,將一線臨床與三甲專家之間的信息壁壘逐步打通。
過去兩年,隨著多項技術產品在全國范圍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屈值也逐漸從幕后走到行業聚光燈下。她連續榮獲“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品牌建設杰出人物”“行業影響力人物”等多個全國性重量級獎項,被媒體廣泛報道,并作為代表人物出席品牌經濟峰會、科技創新論壇等重要會議。
但她本人卻看得很淡:“獲獎只是階段性結果,更大的意義在于,這些成果在越來越多醫院被認可、使用、改進,并真正改善了醫生的效率與患者的體驗。”
在與屈值接觸的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聽她提到“生態”這個詞。她說,一個人的技術再先進,如果脫離臨床、產業、政策與教育體系的聯動,終究難以產生真正意義的“改變”。為此,她主動推動與多家醫療器械企業、高校科研團隊、地方衛生系統開展合作,搭建共研共建平臺,持續完善智能眼科的產業鏈條。
屈值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張兒童視力篩查活動的照片。“其實每次看到這些孩子,我都提醒自己,我們做的每一行代碼,最終都是為了讓他們少近視一點、少一次復診、晚一點手術。”這句話雖樸素,卻擲地有聲。
今天,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和資源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而像屈值這樣腳踏實地、埋頭研發卻又始終面向臨床需求的創新者,無疑正是這個時代醫療科技躍升的關鍵驅動力。
她不張揚、不浮夸,卻以成果說話;她不追求虛名,卻在一次次項目落地中讓“智能眼科”四個字真正寫入現實。正如她所言:“科技的終點不在屏幕里,而在看得見的光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