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5)04—0146—07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工業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演進。七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不斷探新路、育先機、開新局,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對標新時代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自標要求,結合兵團工業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和職責使命,科學合理地選擇兵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對忠實履行新時代兵團職責使命、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兵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工業經濟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新興產業為動力、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表現為“五穩三顯”,即工業規模總量穩步擴大、園區經濟穩步增長、數字轉型穩步推進、產業后勁穩步增強、企業質量穩步提升、新興產業顯著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綠色發展顯著升級。
(一)工業規模總量穩步擴大
工業經濟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工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299.9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千億元,擁有32個工業大類、105個工業中類、187個工業小類,150多種重點工業產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對工業經濟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持續增強,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 6.7% ,比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2.1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 10.6% ,股份制企業增長 13.4% ,私營企業增長 13.5% 。化工、原煤、電力、建材等行業生產能力快速擴張,原鋁、平板玻璃、光伏和風力發電等產品從無到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提升。2023年兵團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 28.9%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1.6%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 12.6% 。[1]
(二)工業園區經濟穩步增長
近年來,兵團積極破除開發區體制機制障礙,明確“一整頓、兩到位、三自主\"改革路徑,基本完善了管理機構配置和管理職能,逐步形成了紡織、農副食品加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多個重要產業集聚區。目前,兵團共有各類開發區22個,其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2個,兵團級工業園區16個。其中,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和千億級園區為自標,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和農業資源轉化,2024年在全國229家國家級經開區中綜合發展水平排名全國第59位,連續三年排名西部第九、全疆第一。截至2024年底,石河子經開區共有注冊企業4000多家,培育“四上”企業220余家、上市公司6家,中國能源500強企業2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4家,科技型骨干企業數量達到118家,兵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9家,兵團創新型中小企業39家。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在2021年底正式掛牌兵團阿拉爾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已建設成為棉紗、粘膠、化纖三大基礎性紗線最齊備的園區之一,產業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
(三)工業數字轉型穩步推進
兵團以數字化轉型為引領促進工業企業形態和企業組織方式創新變革,持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強頂層設計,印發實施了《兵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加快推進“智改數轉網聯\"進程。截至2024年底,兵團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 54% ,基本達到全國中游水平;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為 52.6% ,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7個百分點。工業數字轉型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場景應用更加廣泛。截至2024年底,累計建成5G基站7800余座,實施5G應用項目70個,師部、團部及兵團轄區人口集中連片區域和重點區域重點場所實現5G信號全覆蓋。新疆天業匯合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煤基新材料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項目,在同行業及相關領域具有較高的復制推廣價值,為兵團工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發揮了強有力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標志著兵團相關企業已達到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水平。兵團石油有限公司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聚焦管理手段、效能、過程和方式的“四個轉變”,優化業務流程,再造業務場景,逐步建設完善了業務信息平臺、財務共享平臺和支撐系統等,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率先在國內同行業中實現了加油站“一鍵交接班”“一鍵盤點\"\"一鍵收油”。六師五家渠市天山煤電智慧礦山項目、八師石河子市天業集團智慧園區項目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項目的實施和多種場景應用開發,有力推動了兵團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四)工業產業后勁穩步增強
兵團積極克服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和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在逆境中保持了穩步發展的態勢,投資規模穩步擴大,投資結構得到優化,有力推動了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投資增速總體呈上升趨勢,2023年工業投資增長 11.3% 遠高于全國工業投資的平均增速 6.5% 。新開工項目成為拉動兵團工業投資增長的主力軍,2023年新建投產8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8個百分點,貢獻率達 56% 。2024年1一10月,兵團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5% ,高于全國11.2個百分點,增速連續6個月保持在 20% 以上。2024年,兵團引進制造業項目1381個、形成實物量657.4億元,高精特新類項目96個、形成實物量81.4億元。兵團一批重大工業投資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五)工業企業質量穩步提升
兵團已具有門類較為齊全、特色領域優勢明顯的工業產業基礎,工業企業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呈現出規模、效益雙增的良好發展態勢。兵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12年的456家增加到2023年的1250余家,增長了1.75倍。2023年1至11月,兵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達245.06億元,涉及的32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大類中,23個行業實現盈利、盈利面達 71.9% 。兵團工業企業實力不斷攀升,六師鋁業有限公司上榜“2024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上市公司是兵團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和領跑者。截至2023年底,兵團共有上市公司14家。天業股份、青松建化、天潤乳業、天康生物、伊力特、大全能源等上市公司都是兵團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通過“鏈主\"企業和骨干企業的培育和發揮作用,有效提升了兵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天業\"聚氯乙烯樹脂和農用地膜、“青松\"水泥、“伊力”白酒、“天潤”“新農”“花園\"乳制品、“神內\"果蔬汁、“天康”飼料等知名品牌暢銷國內外,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六)工業新興產業顯著提升
兵團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重點推動發展了新材料、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及節能環保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2023年,兵團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1%.25% ,取得長足進步;已批在建新能源項目總規模突破2000萬千瓦,是過去10年建成規模總和的3.2倍;新增新能源裝機390.8萬千瓦,將兵團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比提高至 40% 。2024年前11個月,兵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 36.5%,17.3%,33.7% ,實現高速增長。兵團高新技術企業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電子新材料和光伏材料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2024年烏昌石光伏集群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由江浩電容自主研發的兵團首批鋁電解焊片電容器成功下線,大全新能源研發的新產品“N型單晶用料(多晶硅)\"通過兵團新產品鑒定,填補了疆內的生產空白。
(七)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兵團堅持實施科教興兵團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重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促進科技創新與工業發展深度融合,工業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著眼于產業發展布局和科技創新需求,采取了“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在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實施了“十大科技創新工程”,著力突破了一批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加快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打造產業鏈創新平臺,由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創建了9家兵團工業產業創新研究院。截至2024年底,兵團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兵團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4家,兵團創新型企業230家。
(八)工業綠色發展顯著升級
兵團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先行,積極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實施傳統制造業清潔化改造、工業能效提升等行動,工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兵團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推進工業企業實現原料無害化、能源低碳化、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管理精細化、廢物資源化,逐步構建起以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為主體的綠色制造體系,從能源利用綠色化、資源利用綠色化等多方面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目前,兵團有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43家,2024年綠色工廠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2.5% ,占比在全國居于前列。2024年,評選出首批兵團層面的綠色工廠21家、綠色工業園區1家、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兵團企業淘汰落后設備419臺,共有66家兵團企業獲得綠色貸款76.69億元。[5]
二、兵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工業投資增速放緩和資源環境約束逐步收緊,兵團工業經濟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五個仍需”,即產業布局結構仍需優化、產業發展質效仍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仍需加強、人才引培力度仍需加大、綠色低碳轉型仍需加速。
(一)工業產業布局結構仍需優化
兵團工業產業布局雷同,特色產業不突出。兵團與自治區工業產業布局雷同,各師市間的工業產業布局也比較相似,均偏向中低端制造業,與形成特色產業明顯、主導產業突出的工業發展格局目標還存在差距。通過分析兵團和自治區“十四五\"規劃的工業布局可知,在傳統產業領域均涉及或提出發展化工、紡織、有色、鋼鐵、建材等產業,傳統產業布局重疊率達到 80% 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均涉及或提出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4個產業,產業布局重疊率也達到 80% 以上。兵地間的產業布局重疊率過高,會使區域間產業發展的同質化現象更加突出,從而引起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不利于區域間的協同互補發展。此外,兵團不同區域間的產業分工格局尚不合理,重復建設問題比較突出,導致各師市之間、園區之間缺少分工、銜接和合作,工業結構較雷同。
(二)工業產業發展質效仍需提升
一是工業“鏈主\"企業和骨干企業帶動能力不足。與發達省份相比,兵團工業企業中“鏈主\"企業和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大企業數量偏少,企業產值規模總體較小,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不足,“隱形冠軍”“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數量較少;民營工業企業規模小,發展質效偏低,尚未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發展格局。二是工業企業經營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工業企業經營資金不足,周轉困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長期償債能力較差,增加了經營風險,制約了企業擴大經營再生產和應對市場變化能力。部分工業企業存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不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不夠規范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兵團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質效。
(三)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仍需加強
一是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2023年,兵團科技計劃優先立項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實施科技攻關項目84項,占比達 67.2% ;但兵團財政科技支出占兵團財政支出比重與國家標準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 5% 相比,差距仍較大。二是科技創新平臺發展不足。科技創新的平臺和載體數量較少,且綜合實力較弱。2021年末,兵團共有師市以上部門所屬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6個,而同期自治區擁有縣以上部門所屬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06個,差距明顯。三是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工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還有待完善,整體的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很多企業沒有或缺少自主核心技術的支撐,不具備技術、質量和品牌的競爭優勢,對市場的控制力有限。同時,企業自主創新的外在壓力、內在動力不強,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加之一些企業經營者經營行為短期化,導致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四)工業人才引培力度仍需加大
一是工業人才引進培育不足,流失嚴重。與國內發達省區相比,兵團高校、科研院校較少,科研水平相對較低,培養高科技人才的能力存在差距。高校學科建設領域還存在門類不全、學科不強、布局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工業研發創新人才的培育。受兵團財力物力的限制,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吸引力不足,兵團各類高層次人才出現“東流\"“南飛”,引進先進省區人才難度加大。二是工業經濟發展缺乏專業實用人才。工業發展不僅缺乏引領技術進步的創新人才、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也缺乏推動產業變革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工業企業中復合型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熟悉市場經濟的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五)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仍需加速
一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壓力較大。長期以來,兵團形成了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一些主要行業的工藝技術和生產裝備仍然較落后,仍未擺脫資源驅動粗放式的升級模式,產業結構層次有待優化,產業升級速度有待提高。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下,綠色低碳工業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兵團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壓力倍增。同時,兵團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工業綠色改造服務能力尚不能完全滿足工業綠色發展轉型的需要。二是污染減排治理仍需加大力度。近年來,兵團工業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總量日益擴大,污染減排治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兵團按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除了廢水排放量略有減少外,廢氣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均在不斷增長,且超過一半都來源于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三是綠色低碳技術發展不足。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被廣泛認為是降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的關鍵途徑。工業綠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應用總體上較為薄弱,在節能、減排、智能等方面與先進地區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工業清潔改造生產與循環利用有待進一步深入推進。
三、新時代兵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以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主動融入新疆“十大產業集群\"建設,聚焦兵團七大主導產業和21條重點產業鏈,加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兵團特色產業體系。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所在和兵團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路徑。圍繞兵團特色和比較優勢,進一步化解落后產能,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方向,增強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對于兵團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食品制造和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化工等傳統產業,進一步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對龍頭企業引進關鍵配套技術、工藝、裝備和產品等給予支持。農副產品加工產業要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最大程度地增加產品附加值;紡織服裝產業要補齊織布、混紡、印染等產業鏈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集群發展;化工產業要堅持高端化、精細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實施“突破工程\"和“短板工程”,重點突破現代化工產業鏈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
2.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緊緊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智能制造等帶來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契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圍繞國家鼓勵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兵團的發展與應用。對于新能源產業,要主動融入新疆能源基地布局,擴大光伏、風電、生物質發電等裝機規模,積極建設儲能等調節電源,構建智能電網,積極擴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帶動新能源相關產業發展;對于新材料產業,要加強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壯大提升硅基、鋁基、碳基等精深加工,推進產業鏈積極向下游拓展;對于先進裝備制造業,要以農業機械、紡織機械等為重點,加快形成具有兵團特色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體系;對于生物產業,要聚焦生物醫藥、生物提純和現代中藥等重點方向,提升生物產業發展水平。
(二)以科技協同創新轉換工業發展新動能
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涉及一系列綜合指標,表面上看是產品質量、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品牌建設和環保要求等,其深層是實現效率和動力轉換,這就需要通過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提升效率,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動力轉換。兵團采用跨區域、跨行業、跨組織的科技協同創新發展路徑,關鍵是形成以高校、企業、科研院校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和創新平臺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科技創新聯盟,產生“ 1+1+1gt;3′ 的疊加效應。
1.加快發展兵團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一是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模式,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創新主體以資源共享、優勢集成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前提,在師市、中介組織及金融機構等相關利益主體的引導和支持下,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與創新要素,協同進行生產營銷、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等活動。二是政府主導的協同創新平臺模式,這種產學研結合型平臺一般可采取以師市為主導,以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等為主體,兵團企業參與的模式運行。三是產業集群協同創新聯盟模式,龍頭企業在發展產業集群的過程中形成產業聯盟,通過產業之間的協作降低企業科技研發成本與風險,共同開拓市場,實現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資源配置。
2.推進兵團工業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建立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配置資源優先向企業傾斜,鼓勵以企業為主導的委托研發、組建聯合實驗室、技術轉讓、技術人股等多種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發揮作用。做強一批兵團“科改示范企業”,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鼓勵核心優勢企業向科技創新前端跨越,向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拓展。二是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化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一批國家和兵團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等,重點打造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創新平臺。三是加速突破一批行業關鍵技術。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遴選核心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集中力量攻關,加快研究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知名品牌、較高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工業新產品,推動兵團工業重點行業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四是構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加快發展兵團技術交易市場,建立完善科研成果與兵團企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定期編制發布兵團工業企業技術需求目錄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轉化的科技成果目錄,打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三)以開發區為載體推動工業合作與開放
進一步完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善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深化工業發展國內國際產業合作,擴大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推進兵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1.全面提升兵團工業開放合作水平。一是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和“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參與國際、國內產業鏈分工,加大開放合作力度。進一步發揮新疆自貿試驗區兵團片區作用,深化兵團工業國際國內產能合作,開展商務貿易、產能轉移、能源資源開發、技術合作和服務輸出,引導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抱團\"走出去”;高水平“引進來”,完善兵團投資產業指導自錄,引導投資投向先進制造業。二是積極利用對外開放平臺,提升兵團工業互聯互通水平。緊抓中國一亞歐博覽會、新疆亞歐國際節能環保博覽會、新疆農業機械博覽會等平臺加快建設的機遇,強化產業精準對接,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重點抓好央企入兵團、外企入兵團、民企入兵團,努力引進一批國內一流、行業頂尖的龍頭企業、補鏈企業,建設面向中亞、西亞乃至東歐市場的區域性總部和研發中心、后臺運營中心。
2.發揮好開發區促進工業開放合作重要載體作用。一是推動政策效應加快釋放,深人貫徹落實《兵團開發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把開發區打造成兵團招商引資的主力軍、工業發展的主引擎和開放合作的新高地。二是加快開發區創新升級步伐。促進符合條件的兵團開發區向提高集聚集約水平、以打造產業鏈為目標的第三代開發區轉型升級。三是加快構建開發區開放合作新載體。積極探索發展兵團境外經貿合作區,扶持有實力的工業企業以商業運作為基礎,“走出去\"到境外建立多種形式、互利合作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構建和豐富工業對外開放合作新載體
(四)以實用人才加強高質量發展智力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大提高了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使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力資本則成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進一步分類別、分領域精準吸引和集聚工業高質量發展人才隊伍,加快形成兵團工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1.分類加強工業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分類建設原則重點抓好工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類別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分類培養行動計劃,著力打造階梯式人才隊伍。
表1分類加強兵團工業人才隊伍建設主要舉措

2.精準培養工業重點領域人才。一是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緊缺的人才類型,建設工業重點領域緊缺人才示范性培養培訓基地,重點培養具有創新開拓能力、熟悉專業市場的企業家隊伍,擅長技術攻關、掌握核心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二是引進培育工業高端領軍人才,靈活創新高端人才的聘用形式,適度放寬固有的約束條件,讓高端人才在兵團充分施展才能。三是鼓勵和支持設立不同層次、形式多樣的人才開發資金渠道,對有突出貢獻的工業領軍人才進行表彰獎勵。
3.加快推動產業和教育培訓深度融合。一是推動龍頭企業與應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共建共管二級學院(系),鼓勵相關行業組織、具備條件的重點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組建一批特色鮮明、深度融合、效益顯著的職業教育集團,促進產業鏈、崗位鏈和教學鏈深度融合。二是加快產學研用聯盟建設,發揮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作用,打造一批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職工培訓中心,支持企業建設實習實訓基地。三是支持工業企業與專業培訓機構、重點院校合作,開展職業技能綜合培訓,打造高素質的兵團工業人才隊伍。
(五)以綠色低碳轉型保障工業可持續發展
以因地制宜、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提升綜合效益為原則,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必然要求,深入貫徹\"兩山\"理念,加速構建兵團綠色工業體系,以綠色低碳技術突破和循環經濟發展持續推進兵團工業綠色轉型。
1.加速傳統工業綠色轉型。鼓勵工業企業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對標國內同業標桿,應用節能與清潔生產技術,實施能效提升、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率先在第八師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六師五家渠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第一師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推進園區綠色轉型。實施兵團工業企業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開展高耗能設備系統節能改造。
2.加快構建綠色工業體系。全面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工業體系,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發展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創新綠色工廠、綠色園區,開發綠色產品,壯大綠色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依托新能源材料生產優勢,培育和引進新能源專用設備制造企業,提升兵團企業發展光伏、風電相關新技術、新工藝和高效率的零部件及成套部件能力。加快新能源發電并網進度,培育引進一批新能源產業回收利用企業。發揮天業集團、合盛硅業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優勢和帶動作用,以“鏈主”企業吸引、培育、集聚一批配套產業鏈中小企業,優化新材料產業鏈。重點培育引進一批節能環保企業,在金屬、水泥、紡織印染等工業集中的地區周邊,建立工業廢舊產品及排放物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形成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3.數字降碳助力綠色發展。大力發揮數字化在節能降碳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數字孿生、工業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深化數字技術在兵團工業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及回收等環節的深度融合,提高綠色制造的數字化應用,推動工業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實時采集工業運行數據,實現精準預測需求、設備遠程監測、能耗管理、預測性維護、設備運行優化,進而降低兵團工業生產能耗和碳排放。[8]
4.加大綠色金融創新。探索開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交易試點,創新能效貸款、排污權、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等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建立支持工業綠色發展信貸機制,建立企業綠色發展水平與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聯動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鼓勵金融機構為工業企業綠色轉型和低碳改造提供適用的金融信貸產品。
參考文獻:
[1]祥藝,劉婷婷.在乘風破浪中行穩致遠[N].兵團日報,2024-02-22(004).
[2]張美玲.兵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入“快車道\"[N].兵團日報,2024-12-25(001).
[3]蘭玲玲,張雪凝.兵團招商引資提質增效[N].兵團日報,2025-02-16(004)
[4]鄭婭莉.穩中求進,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N].兵團日報,2023-03-06(006).
[5]陳瓊.兵團工業發展“綠”意盎然[N].兵團日報,2025-02-14(002).
[6]張建濤,隋鑫.環境規制、技術創新與工業高質量發展——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1).
[7]孫衛青.高質量推進新疆自貿試驗區建設[J]兵團黨校學報,2024(6).
[8]吳三忙,李佳蔓,雷涯鄰.新型工業化背景下中國重點區域綠色工業發展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5(1).
責任編輯:彭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