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新課程標準提倡小學語文教學應指導學生文從字順地表述感想和體驗,并將寫作能力視為情感溝通的重要素養。如何更好地利用課內外資源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對小學生而言,繪本是一種圖案精美、故事生動,富有生活氣息與童話色彩的材料。巧用繪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閱讀與表達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靈活利用繪本開展寫作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匯、展開想象,并通過仿寫、續寫等方式提升寫作能力。
一、以繪本為基礎,夯實學生寫作能力根基
(一)選擇合適繪本,滿足學生寫作能力發展需求
根據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運用繪本提升寫作能力的首要原則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即圖文生動、情節精彩、語言簡短且富有哲理的作品。不同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發展需求存在差異。教師應當順應學生發展規律,選擇符合各個年級段學生認知水平、語言基礎和學習能力的繪本。例如,針對1一2年級學生,需選擇富含童趣的繪本,激發其看圖寫話興趣。針對3—4年級學生,可選擇文字內容適當增加的繪本,滿足其思考與習作表達需求。針對5一6年級學生,可選擇文化主題、生活主題、規則主題類等富有內涵的繪本,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聯想和感悟,為后續寫作活動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習作:寫日記”為例,本節課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日記的正確認知,掌握其基本結構與規格范式,并通過日記描述重要的事情與心情,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選擇繪本《蚯蚓的日記》作為教學素材。該書以小蚯蚓為主人公,描繪了其學習寫日記的過程。將這本繪本推送給學生,不僅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能讓他們結合“小蚯蚓遇到重要事情時會寫日記”的行為,萌生寫日記的意愿。選擇合適的繪本能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產生寫作興趣,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
(二)傳授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經驗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運用繪本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本質上是幫助其積累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方法,并獲得更多寫作實踐的機會。教師應向學生傳授科學的繪本閱讀方法,引導其主動認真閱讀,學習更多表達情形、交流信息的方式,積累閱讀與寫作經驗。
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為例,本節課要求學生學會描寫人的特征,能夠清晰具體地描寫一個人并塑造出其整體形象。教師應根據寫作要求,選擇繪本《我的爸爸叫焦尼》。在課堂上,教師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寫作,而是組織學生參與“繪本讀與寫”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為其講授閱讀方法。首先,組織學生“聽一聽”,在組內互相聆聽彼此對爸爸“焦尼”的印象。其次,要求學生“說一說”,結合繪本內的特定圖案、語言,講述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再次,引導學生“想一想”,提問:“從頭到尾看書,先觀看主要角色的數量級關系,再觀看圖畫的色彩與形態,發現了什么?”最后,要求學生“寫一寫”,表述內心對這本書最感動的點。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繪本的主題、顏色、圖形和故事內容,感受狄姆對爸爸的特點的描述,還能使其積累相關詞匯、語句與表達經驗,促進寫作能力的發展。
(三)解讀圖文素材,激發學生寫作靈感和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之所以選擇繪本作為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輔助工具,是因為繪本內包含豐富的圖文材料。精美的插圖與精簡的文字構成了完整的故事,為學生發揮想象力提供了無限空間。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解讀圖文素材,引導其從細節入手,對繪本內的某個圖案、某段文字展開想象,并以口述或文字的方式表達感想。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完善繪本故事,還能使其初步感受寫作的妙處,點燃寫作熱情,激發寫作靈感。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為例,本節課教師將寫作任務與繪本《風到哪里去了》相結合,帶領學生解讀圖文素材,讓其根據解讀結果構思作文。教師提問:“繪本中哪個圖案是‘風’呢?除了畫面中的圖案,你們還能不能想到畫面以外的內容呢?風可能去了哪里呢?”一名學生回答:“卷起的落葉可能是風走過的表現,風可能去了樹林的深處。”另一名學生回答:“除了畫面中的內容,我還可以聯想到生活中風吹過,事物就會隨風擺動的想象。”鼓勵學生表述聯想到的內容,并借助思考創編新故事:“借用繪本中風吹過的地方這個素材,你認為風這一想象中有什么樣的道理呢?請嘗試以風及其周圍的元素為角色創造童話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認真解析圖案,從細枝末節處尋找“風”的身影。這樣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想象中獲得靈感,在表達中初步構建故事,提升寫作能力。
二、以繪本為載體,依托閱讀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一)閱讀繪本仿寫文章,學習表達方法
寫作的過程就是將腦海中的語文知識轉化為具體文字的過程。為了提升寫作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轉化為具體連貫的文字。仿寫,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掌握表達方法的活動。教師可將繪本閱讀與仿寫練習相結合,讓學生先閱讀繪本,再根據繪本圖案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模仿表達。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其寫作水平。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遷移練習”環節為例,學生已經學習了四篇童話故事,掌握了童話故事的基本范式與主題思想表達方法。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引入繪本《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該繪本講述了“熱心的巨人用自己買的衣服幫助他人”的故事,其主題與本單元所學課文高度相似,都通過充滿童趣的語言傳遞美好品質。基于此,教師可組織開展仿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結合本單元學習童話故事的經驗,想一想繪本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呢?作者是如何描繪巨人的行為、塑造巨人的角色形象的呢?請大家選擇最喜歡的一組圖片與語言,大膽想象并模仿語句完成仿寫”。一名學生選擇了繪本第一頁的圖案和語句“喬治是個巨人,城里最普通的巨人。他總是穿著同一雙棕黃色的舊涼鞋,同一件打著補丁的舊袍子。然而,喬治卻有一頂美麗的金冠”。教師引導學生解讀:“這句話最終表達意思是什么呢?”學生說:“為了表達喬治雖然形象遏,但是內心真誠美好。”教師說:“這句話給你的感受如何?它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學生說:“讀這句話的第一感受,就是感到喬治的美好品質,這是由于這句話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段,加強了后半句話的意思。”這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結合繪本圖案仿寫:“喬治是這個城里最強壯、最高大的存在,他的鞋子像船那樣大。但是,喬治卻有一顆最柔軟的心。”通過引導學生品讀繪本中的畫面與文字,分析其表達方式并進行模仿,能夠幫助學生在仿寫過程中整合零散的語言知識,有效提升寫作能力。
(二)閱讀繪本續寫結尾,磨煉寫作技巧
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基礎。為了運用繪本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間,支持學生主動創造與創新,并將想法落實到文字層面。生動有趣的畫面背景、人物形象、卡通圖案等繪本元素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發展過程,還能為其提供自主發揮的空間,借助理解和想象,為故事創造新的結尾。因此,教師可以將繪本閱讀與結尾續寫練習相結合,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表達欲、寫作欲與分享欲,讓其在續寫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產生更多寫作意愿。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習作:續寫故事”為例,通過之前的閱讀課學習,學生已參與了仿寫、擴寫、改寫與續寫等活動,具有一定續寫經驗,了解續寫的注意事項。為了幫助學生寫出更優質的故事,教師可選用繪本《愛心樹》開展教學,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寫作要求,續寫故事結尾。該作品主要講述了小男孩不斷向蘋果樹提出要求,蘋果樹每次都會答應并完成要求的故事。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故事結尾續寫。一組學生提出續寫思路:“我們認為可以改變故事最后的結局走向,將‘這棵大樹始終懷揣一顆愛心,為小男孩奉獻了自己能給的一切’結尾進行升華,續寫小男孩的愿望被不斷滿足、成長為一名厲害的人,之后反饋大樹珍貴情誼的故事。這樣既升華了主題,也寫出了事情的后續發展,同時加入了小男孩對大樹的付出。”另一組學生表示:“我們認為可以加入反轉,有一次大樹不愿意再滿足小男孩,此時男孩的表現值得人深思。這也是個開放性的結尾,也符合這個故事的主題思想。”各組學生紛紛按照想法續寫出了多篇動人心弦、結局各異的故事。依托繪本開展續寫練習,既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深化對故事走向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在續寫的過程中展開想象,自由發揮創意,提升創新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繪本材料是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的基礎,選擇合適的繪本至關重要。今后,在開展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與寫作主題相關的繪本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圖文的過程中形成理解、產生觀點和輸出欲望,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多角度磨煉其寫作技能,持續提升其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