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1.學習必須與實干相結合。
——泰戈爾
2.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愛因斯坦
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導
(一)認真審題,研究材料
審清題目是寫作的第一步,也是決定寫作成敗的關鍵。這是一篇多則材料作文,需要理解和思考的內容比較多,同學們要深入思考材料中“學習”“實干”“思考”這三個詞之間的內在聯系,再結合材料全面、準確地分析,這也是審題的一大難點。一般來說,多則材料作文在審題時要采取這幾步:
首先,通讀材料,逐一分析,精準把握材料內涵,從中提煉出主要觀點。比如上述材料1講的是學習的具體途徑,強調學習需要跟實踐結合起來,邊學邊干;材料2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強調學習與思考的緊密聯系,《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了學與思之間是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不可偏頗。
其次,通過關鍵詞、共同話題或者共同原因找出材料之間的關聯點。上述材料中,材料1強調的是學習與實踐的關系,關鍵詞是“學習\"和“實踐”;材料2強調的是“學習”與“思考”的關系,關鍵詞是“學習”和“思考”,兩則材料中都有“學習”一詞,這就是關聯點,“學習”分別跟“實踐”和“思考”產生了聯系,所以兩則材料的共同話題就是談跟學習有關的內容,弄清這一點就能確定文章的立意。如果所寫文章跟學習沒有關系,就是審題不清,不符合寫作要求。接下來要分析材料之間是同向關系、互補關系還是對立關系。對照材料1和材料2的內容,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互補關系,只有將兩則材料高度融合才會獲得最好的效果,
最后,綜合分析,確定主旨。綜合分析時也要看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是同向關系或互補關系就合二為一,是對立關系就取其一。材料1和材料2之間是互補關系,因為學習不是個體行為,需要跟實踐和思考緊密配合,否則就變成了死讀書,由此可以這樣確定文章的立意:(1)學習必須跟實干相結合;(2)只有將實干和思考充分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學習。
同學們在完成材料作文尤其是材料多的作文時,一定要整體把握,不能將材料割裂開來理解,否則就會解讀錯誤,不符合命題要求,文章寫得再好都是離題、偏題。例如: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2.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對此你有何看法?請結合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則材料作文中有好幾個要素,主要是圍繞“皮匠”和“和尚”展開的,所以在解讀時要全面思考,不能斷章取義。材料1說的是三個臭皮匠只要齊心協力,就會比諸葛亮還有智謀,總能做出好的鞋樣。可如果不全面分析,只抓其中的某句話,寫出的作文很可能出現偏差,看材料2也是如此。實際上這兩則材料說的是一個道理:只要齊心協力,做事就能成功。
(二)解讀材料,正確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關鍵。“意”是文章的靈魂,一篇文章只有立意正確鮮明,才能讓人看到實質,否則就是一副空架子。多則材料作文在立意時一般應遵循這幾個原則:
1.全面的觀點
多材料作文中的要素很多,需要全面把握各則材料的核心要素,不能拘泥于某個句子或者幾個詞語,否則很容易偏題。比如前文提供的兩則材料中有一句“思考,思考,再思考”,如果不把它放在整個句子中理解,那它就只強調思考的重要性,而原材料強調的是學習與思考的緊密聯系。
2.聯系的觀點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不是隨便給定的,而是命題者精心準備的,所以無論材料有多少,它們之間一定是緊密相關的。比如前文所舉皮匠、和尚的那兩則材料,第一則材料要表達的是齊心協力做事的重要性,第二則材料列舉了三種不同分工,并出現三種不同結果,兩則材料的內容大同小異,是同向的關系,根據同向關系取其一的審題原則,得出只要齊心協力,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立意。
3.發展的觀點
有時材料作文的立意不止一種,那就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多維度去解讀。原材料的立意就可以概括為:(1)學習必須跟實干結合起來;(2)學習跟思考相結合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三)依托材料,巧妙構思
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是對高中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論述的過程中,要精心組織語言邏輯,確保論證的嚴密性和思辨性,盡量少用思維單一的句子。通常議論文是“三段論”結構,即“提出問題一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按照這個結構模式,文章應該這么寫: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一一學習與思考是最佳的學習組合。然后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1)學思結合是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2)學思結合是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3)青年學生要積極踐行學思結合的學習方式。最后總結全文,發出號召。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脈絡清晰,便于讀者理解。當然文章也沒有完全固定的結構模式,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緊扣材料,辯證說理
同學們在分析材料、論述問題時要全面,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辯證說理才會更嚴密,絕不能籠統地用“對”和“錯”來簡單評判,否則很容易影響論述的客觀性。比如原材料中三個關鍵詞“學習”“實干”“思考”,大家在論證過程中就要看到這三者之間的聯系:學習是實踐的前提,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就不會有后面的實踐和思考,所以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要利用一切資源學習。在看到學習重要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實干和思考的促進作用,像“勞動出真知”“學而不思則罔”都充分說明了實踐和思考的推動作用。
沒有實踐來檢驗或者沒有思考來回顧,也會讓人迷茫。同學們在論證時要用邏輯思維和發展的眼光去闡述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能讓論述更加嚴密。
佳作展示
學思結合是學習的最佳組合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學習不注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而不去學習就會讓人精神受到損傷,這充分表明了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學思結合是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方法,而學思結合就是最好的方法。古今中外那些成功的范例無不證明了學思結合的優勢。德國數學家高斯從小就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上小學時,班上有些淘氣的孩子讓老師很頭疼,老師就想了個辦法,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數學題,讓學生從 1+2+3… 一直加到100。老師覺得這道題能讓學生算半天,可沒一會兒小高斯舉起了手,告訴老師他算好了,老師感到很驚奇,就走過去看小高斯的計算結果,5050,完全正確。老師驚詫不已,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算出了結果而且完全正確,就問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高斯說,他并沒有按順序從頭加到尾,而是先把1跟100相加,得到101,再把2跟99相加,也是101,按照這樣的規律,最后把50和51相加,還是101,整個式子一共有50個101,結果就是5050。看著聰明的小高斯,老師表揚了他。學思結合的例子在我國的名人大家中也是舉不勝舉。我國速算專家史豐收的速算速度賽過計算機。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就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人們讀、看、寫都是從左到右,從高位開始,而運算則是反向的。這個發現激發起他濃厚的興趣,從此,他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和演練,終于探究出了快速計算法。這些成功范例告訴人們,學思結合是有效學習的重要保證,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學思結合是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的。人們接受知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由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在這個過程中,學是基礎,思是補充,學與思緊密結合,相互支撐,互為補充。學習跟人體的消化過程一樣,只學不思就像囪回吞棗,老師教得再認真、講解得再詳細,學生還是不能將老師教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只有將學與思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吸收所學知識,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作為青年學生的我們,面對知識的激增,時代的快速發展,更應該積極踐行學思結合的學習方式。我們都知道在知識的海洋中,光靠死記硬背是很難有所突破的,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學思結合,在思考中提出自己的新見識,讓學思結合引領自己不斷前進。
在學中思,在思中學,這是一些名人大家成功的秘訣,我們更應該學習這一寶貴的經驗,爭取在學習中有新的突破。
點評
文章由孔子的名言入題,指出“學習”和“思考”兩者之間的緊密關系,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然后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證,有理有據,論證嚴密。文章整體審題清楚,立意鮮明,結構完整,論證方法多樣,說理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