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美妝大片從鼻煙壺的美學視角切人,以發型和妝面重塑夢幻空靈的煙霞幻境。當我們越發深入探索鼻煙壺的藝術特質和表達方式,越能發現其工藝背后故事的源遠流長——鼻煙壺,不僅承載著宮延傳統匠心妙藝,也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與傳承。



在《紅樓夢》中,有一段關于鼻煙的生動描寫:寶玉命麝月取些鼻煙來幫晴雯“通竅”,但晴雯只顧著看鼻煙盒上的西洋琺瑯女子畫,全然出了神,在寶玉催促之下,才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這段描寫從側面證實了一段歷史演變,鼻煙雖是舶來品,但對于鼻煙壺的工藝創作和發展,確實要歸功于明清宮廷藝術追求和中國民間手工藝人們的代代相傳、落地生根。
據傳,明清時期一兩名貴的鼻煙,要價可達數十兩白銀。根據國內的氣候特征和日常使用習慣,鼻煙壺的小巧窄口造型,顯然比口的金屬盒型容器更為實用,可以更好地保存價格不菲的鼻煙。而明清上流社會制作和使用鼻煙的風尚,也進一步催生了人們對鼻煙壺審美意趣的追求。在清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制作達到鼎盛,宮廷貴族不惜以昂貴材料制作壺身,雕鏤紋飾,繪制圖案典故。久而久之,鼻煙壺本身作為藝術品的價值也凸顯出來,即便是在鼻煙退出主流生活方式后,圍繞鼻煙壺的創作也依舊在持續著,并且穩定地發展出諸多流派,傳承至今,其中京派的內畫鼻煙壺,是我們如今能夠看到的、最常見的一種鼻煙壺工藝品創作形式。
作為北京內畫鼻煙壺代表性傳承人,藝術大師劉守本曾在生前這樣介紹內畫鼻煙壺產生的來龍去脈:在中國式鼻煙壺誕生100多年以后的順治年間,負責為宮廷制作鼻煙壺的造辦廠開始出現內畫鼻煙壺,即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內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技術上,簡單來說不過是用一根前端帶鉤纏狼毫的長筆,蘸上墨或顏料伸到口徑如豆粒大小的鼻煙壺內壁作畫。
話雖如此,但只有實際上手操作過,才能理解這門工藝的難點。用師從劉守本大師的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工藝美術專業老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葉丹丹的話說,畫內畫鼻煙壺讓她“換了一種觀察方式,也換了一種思維方式”。十年前,葉丹丹因為現在的教師工作而結識并拜師劉守本。起初,擁有美術功底的她并沒有料想到內畫鼻煙壺是一門如此精深和嚴苛的工藝,“與任何一種繪畫形式不同的是,內畫鼻煙壺基本上沒法起稿,也幾乎不能修改,每次的創作都需要一氣呵成,而且創作的感覺也與外畫大相徑庭,要在壺內反向作畫?!?/p>
實際上,內畫鼻煙壺絕不僅僅是“畫”和“壺”的簡單組合,材質和工藝中交織著相輔相成、彼此成就的學問。京派鼻煙壺對壺身材質非常有講究,為了實現內畫圖案的清晰和通透,高品質的水晶壺是第一選擇,而除了水晶材質,市場上最常見的還有玻璃,更貴重一點的還有半透明的瑪瑙材質。一方面,壺身內部極為有限的空間提升了內畫的難度,另一方面,京派內畫鼻煙壺的創作主題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基本上都需要圍繞傳統題材展開,比如成語古詩、歷史典故、民俗文化。葉丹丹告訴我們,像是《百子圖》《踏雪尋梅》《赤壁夜游》等,都是劉守本大師生前鐘愛的創作題材。而時至今日,這種京派內畫鼻煙壺的繪制傳統依然在延續著。
換句話說,內畫鼻煙壺比的不僅是手藝,還有文化內涵。“我一開始接手內畫班工作的時候,劉守本大師就一直強調我要多準備詩詞歌賦給學生看,這些素材必須要有畫面感,去引導學生感受歷史典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夠更好地創作?!睆哪撤N程度上來說,延續京派內畫鼻煙壺的傳統,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和發揚?!白鳛楸容^小眾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京派的內畫鼻煙壺,從材質到主題的講究,本質上就決定它會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最主要的任務肯定是守住這份老手藝,繼續在學校里通過教學傳承下去?!?/p>
但從現實層面而言,要想為精致的內畫鼻煙壺工藝找到穩定的傳承路徑并不容易。采訪中,葉丹丹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內畫技術的高難度,想要穩定持續地輸出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手前我是很自信的,但內畫鼻煙壺真的非常難出成果?!彼€記得自己人生中完成的第一只內畫鼻煙壺。當時為了鼓勵她的創作熱情,師傅并沒有限制她的創作主題,但葉丹丹說,這件作品帶給自己的挫敗遠大于成就感,直到兩三個月后,她才又鼓起勇氣,重新拿起畫筆創作。即便是有良好繪畫基礎的學生,其訓練和出作品的時間也都是需要按年記的。
現在,在葉丹丹工作的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內畫鼻煙壺已經成為工藝美術專業中的一個專門方向。她坦言,在這里擔任教師并親身學藝的近十年來,她看到這門傳統手工藝被年輕人發現和愛上的可能性,“很明顯的感受是,近幾年會有學生在校內參觀后,直接來咨詢我們關于學習內畫鼻煙壺專業的事宜。”而專業內的教學設計,也開始借鑒其他美術學科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們從最基礎的點線面開始培養造型能力,形成空間感,再開始花卉、動物、山石等意象的內畫嘗試。在師徒學藝的傳統模式之外,拓展了內畫鼻煙壺的新傳授形式。
不過她也坦言,內畫鼻煙壺依舊是小眾的藝術。每屆學生都不超過十人,就業的方向也較為固定,但并不意味著內畫鼻煙壺是一成不變的。當代內畫有很多創新嘗試,比如把內畫置于玻璃球、花瓶和更多器皿的裝飾上,讓內畫藝術更加親民。但她也強調,站在“學院派傳承的立場,從授課和學藝的角度來看,一切的基礎都要從最規范的形式學起。
而隨著傳統文化和國風美學重新受到年輕一代的關注,似乎也為內畫鼻煙壺,乃至鼻煙壺工藝重新回到舞臺中央創造了可能,葉丹丹也保持著樂觀的期待。她說,雖然鼻煙壺是在中國成就的一門藝術,但其實在海外,它的受歡迎程度比我們想象中要高很多。不僅有早在1968年就于美國紐約成立的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在歐洲各大拍賣行、藝術展中,鼻煙壺的身影也屢見不鮮。說到這里,葉丹丹也為我們糾正了一個大眾對于鼻煙壺的誤解:不是年代越久越值錢?!俺苏嬲甏凭玫睦蠅刂?,因為現代繪畫工具和材質的進步,很多在新時代創作鼻煙壺,在工藝的精細程度、用色上都能做得更好?!闭\然,鼻煙壺應該是一門流動而永生的藝術。
提到這里,我們也和葉老師一同暢想了一下關于鼻煙壺跨界合作的可能,她毫不遲疑地告訴我們,珠寶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內畫鼻煙壺的體積感和精細程度,其實和珠寶結合是比較理想的。”當然,我們也期待著鼻煙壺藝術能夠煥發新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