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上,一陣陣悠揚的歌聲隨著輕風飄來,仔細一聽,原來是著名的《酒歌》:“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個夠。”這首歌的歌詞不僅彰顯了內蒙古的酒文化,還展現了草原飲食文化中的三大要素一炒米、奶茶、手抓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其中的炒米。
炒米,蒙古語稱“蒙古勒巴達”,意為“蒙古飯”,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時期。游牧民族在漫長的遷徙中發現,糜子炒制后更易于保存,所以就將這種制作方法流傳了下來。對此,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有明確記載:“胡人以糜為飯,炒而食之。”

那么,炒米具體是怎么制作的呢?首先,將糜子淘洗干凈,倒入鍋中后加適量清水,用旺火煮至米粒膨脹,之后盛出來晾涼備用。接著,取干凈細沙置于鍋內翻炒,待沙子炒紅后放入晾涼的糜子,來回翻炒至糜子中的水分漸干,盛出后倒入鐵篩子中使米沙分離。最后,將篩出的糜子放在石碾上脫皮,除去麩糠、篩掉碎米后即可。此時的炒米金黃透亮,看似堅硬,入口卻酥脆、香甜,散發著清新的米香。
制作炒米的過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自始至終把握好火候,這樣才能讓米粒看起來美觀、吃起來爽口,并最大程度地保留營養成分,因此,老人們總是反復強調:“炒米要用心,火候要準,翻動要勤。”
蒙古族有句俗語:“暖穿皮子,飽吃糜子”。在一個又一個風雪交加的寒冬,蒙古族人就是靠著皮祅和炒米,度過了艱苦的歲月,炒米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靠得住的干糧。
為了避免吃法單一,內蒙古人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創造出很多種炒米的吃法:干嚼炒米是零嘴,泡入奶茶中是主食,拌入甜奶嚼口便成了甜點,與肉末一同熬制則是香濃可口的開胃肉粥…
如今,炒米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食品范疇,成為內蒙古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千百年來,它見證了無數“春風走馬青草地,落日臂鷹秋草原”的時光,不斷傳承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游牧民族精神。因其原料生長在廣闊的天地間,吸收了陽光、雨露和土壤中的養分,當你輕輕咀嚼炒米時,會發現每一粒都蘊含著純粹、質樸的自然清香。這一口炒米,是草原的饋贈,更是游子心中對草原永恒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