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近日,校外少先隊一港南中隊的隊員們在輔導員的帶領下來到,開展了“港南尋味,糖藝傳承”家鄉非遺研學活動。皮蟲糖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黨總支副書記、學校少先隊負責人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課堂探“蜜”,尋瀕糖藝文化
皮蟲糖是在麥芽糖的基礎上輔以芝麻入餡、拉形而制成的一種傳統糖果類食品,因形如“皮蟲”而得名。皮蟲糖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了對這項非遺技藝有更多了解,隊員們提前搜集了資料,并在隊會上進行介紹和交流。從皮蟲糖的起源,到復雜精細的制作工序,再到蘊含的文化意義與現實價值,隊員們對皮蟲糖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即將深入了解的糖藝文化充滿了期待。
影中窺藝,口述歲月傳承
活動當天,隊員們來到黨群服務中心,近距離觀看、體驗皮蟲糖制作工藝。在這里,他們見到了皮蟲糖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張文波。隊員們了解到,張伯伯于


2005年開始從事皮蟲糖制作,他和父親改進了皮蟲糖生產技術,完善了配套設施,讓“老零食”煥發“新味道”
隊員們認真觀看了關于皮蟲糖、麥芽糖制作的紀錄片,黨總支副書記、校外輔導員張玲琳耐心地向隊員們講解制作工藝。觀影結束后,隊員們積極與張伯伯、張阿姨進行互動,分享自己的觀影心得,提出了有關皮蟲糖、麥芽糖制作的諸多問題,現場氣氛熱烈。
妙“炒”生花,親歷糖藝絕技
在與張伯伯、張阿姨互動后,隊員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現場觀看麥芽糖的制作過程。
張伯伯耐心地為隊員們介紹了麥芽糖制作所需的原料、工具,并且展示了如何制作麥芽糖。張伯伯手法熟練、技藝精湛,隊員們看得目不轉睛,紛紛拍攝記錄留作紀念。從熬糖到攪拌,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傳統技藝的精髓,隊員們對麥芽糖的制作有了直觀的認識。
躬行踐履,傳承指尖技藝
麥芽糖塊在鍋里逐漸融化,糖、油混合,再倒入芝麻翻炒,均勻攪拌后,香氣慢慢散發開來。隊員們不禁感嘆:“好香??!”“我都餓了!”
張伯伯被隊員們的話逗樂了:“別急,晾涼了才能吃。接下來,我們要制作炒米團,你們想不想動手試一試?”
“當然想!”隊員們已經迫不及待了。做好準備工作后,隊員們跟著張伯伯動手捏制炒米團。雖然大家捏出的米團大小不一,但每個人都很歡樂。
隊員們趁熱品嘗起親手制作的皮蟲糖和炒米團,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紛紛向張伯伯表達感謝。隊員陳渝文問道:“這么好吃的皮蟲糖和炒米團,在哪里能買到呢?”
張伯伯哈哈一笑,語氣中滿是驕傲:“以前采用非遺技藝生產的皮蟲糖,東港只有在我們家才能吃到!如今,我們的產品已經遠銷世界各地,甚至遠在美國的人都能吃到啦!”皮蟲糖這份承載著百年飲食文化記憶的非遺瑰寶,在歲月長河中不斷傳承、蓬勃發展,也向世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
AI賦能,見證文化自信
尋訪結束后,隊員們將拍攝的照片以及尋訪心得,利用人工智能編排成電子小報,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家鄉特有的非遺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在尋訪活動中,隊員們深入探尋皮蟲糖非遺制作技藝,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皮蟲糖從村民自享到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與時俱進,為非遺傳承筑牢根基。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如皮蟲糖制作這樣的非遺技藝重新煥發光彩,成為鄉村發展的有力引擎,帶動經濟發展,也讓文化薪火代代相傳。隊員們在活動中深刻領悟到傳承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相信他們會成為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小小先鋒”,讓傳統之花在新時代綻放得更加絢爛!

尋訪心語
參加完活動后,我對這些非遺傳承人充滿敬意。皮蟲糖的甜蜜味道是古代優秀傳統技藝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成果。我要更加珍視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力量,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隊員 劉昕嫣
從張伯伯那里我知道了,雖然機器可以規?;a出大量食品,但手工制作的皮蟲糖卻有著機器無法復制的溫暖與情懷。長大以后,我也要為家鄉的非遺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隊員周馨妤
非遺不僅是一種文化記憶,更是先輩的智慧結晶,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根脈。作為少先隊員,我們有責任保護、傳承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隊員管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