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磨引疑問
隊員文杰在鄰居陳爺爺家發現了一盤老石磨
陳爺爺注意到文杰好奇的眼神,便笑著說道:“這石磨在以前可是家中的寶貝,哪戶人家都離不了它。現在雖然不太用這石磨了,但在咱,逢年過節,大家依然會泡黃豆、推石磨、磨豆漿、做豆腐。”
文杰對這石磨印象深刻,他迫不及待地將陳爺爺的話說給其他隊員聽。大家的好奇心被勾起:“為什么還有人家保留著石磨呢?”“為什么逢年過節咱們家家戶戶都要吃豆腐呢?”
隊員們通過查閱縣志發現:1941年9月,抗日戰爭進入異常艱難的戰略相持階段,建陽縣委縣政府臨時駐扎在,軍民感情深
厚。為了感謝當地老百姓的支持,新四軍還籌備了豆腐宴。為了深入了解石磨和豆腐宴背后的故事,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隊員們向的王書記尋求幫助,希望能找出答案。
豆腐宴深探究
當王書記聽到隊員們心中的疑惑時,他并沒有急著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向隊員們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
當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新四軍戰士住在百姓家里,沒有床鋪,都是將稻草鋪在
地上睡覺。白天戰士們外出工作,百姓就把稻草、被子全部拿到屋外陽光下曬一曬、晾一晾,天黑前再給戰士們鋪好。戰士們的被子很薄,晚上,鄉親們便早早準備好了熱水給他們燙腳…部隊在這里駐扎了四年,開拔時都舍不得走。
駐扎在的第一年除夕,新四軍想要辦幾桌年夜飯,感謝群眾
的深情厚誼。可是當時敵人對我方根據地實施了全面封鎖,物資極度匱乏,拿什么來宴請鄉親們呢?正在為難之時,糧食科長虞廷松出了個好主意:“庫房里只剩40斤黃豆,一直沒敢動,可以用黃豆做成豆腐來招待鄉親們。”拿定主意后,戰士們一邊泡豆子、磨豆漿、做豆腐,一邊寫春聯、剪彩旗,精心準備豆腐宴。
王書記還告訴隊員們:“當時我爺爺也受邀參加了豆腐宴,有紅燒豆腐、豆腐羹、青菜蘿卜豆腐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能吃上這么一口豆腐,那是相當了不得的。我爺爺和鄉親們吃著吃著眼淚就流下來了,都說:共產黨哪怕只剩一口吃的,也把咱老百姓放在心上啊!”
就在軍民品嘗豆腐宴的席間,傳來一個好消息:當天下午,新四軍抓獲了30名土匪,又為鄉親們鏟除了地方一害。鄉親們聽說后拍手叫好,連連稱贊:“新四軍心系咱老百姓,咱們要擁護新四軍,這才叫軍民一家親啊!
百年傳承,初心不改。行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王書記動情地說:“我的爺爺是1991年去世的,生前時常跟我們說起豆腐宴的故事。臨去世時,他還跟家里人說:一定要跟著共產黨走,因為共產黨是只有40斤黃豆,也會全部拿出來給老百姓的呀!”
王書記叮囑隊員們:“孩子們,我們逢年過節吃豆腐,就是為了要記住豆腐宴的故事,記住那份情誼。我們那個時候日子過得很艱苦,你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建設祖國。國家強大了,大家的日子才會更美好!”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祅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是抗戰時期在鹽阜大地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簡簡單單、樸樸素素,黨的軍隊走到哪里,老百姓的支持就到哪里。
“魚水情”永流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先輩的影響下,王書記毅然帶領群眾投身鄉村建設。滿是皺紋的臉龐、粗糙的雙手,正是他為民奉獻的見證。而的村民也大力支持鄉村振興工作,這份親民、愛民的魚水情一直在這里延續。
隊員們被濃濃的軍民“魚水情”深深打動了。回到學校,隊員們舉辦了“紅領巾心向黨”主題中隊會。講解員陳昱翰走進各中隊,宣講紅色故事。隊員孫元希將豆腐宴的故事精心寫成詩歌,詩句中飽含對軍民深情的敬仰:豆腐宴里故事長,軍民深情永流芳。黨和國家請放心,民族復興吾輩強。
在學校的實踐課上,隊員們還以豆腐為食材制作菜肴,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以前在餐桌上看到豆腐,只覺得是一道極其普通的菜。聽了豆腐宴的故事后,我每次看到豆腐,就會想起軍民同心的無窮力量。”
“抗戰時期條件很艱苦,而先輩們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今后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也要學習他們的精神,想辦法戰勝困難。”
“作為少先隊員,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發揚和傳承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研學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鹽城考察時指出,“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一宴豆腐,一場行走的大思政課。豆腐宴的故事是家鄉的紅色資源,是我們開展紅色教育的生動教材。我們通過紅領巾尋訪、校外研學等方式開展了一場行走的大思政課。
一宴豆腐,一段濃濃的魚水深情。我們通過尋訪陳爺爺、王書記,聆聽了豆腐宴的故事,探尋一段濃濃的魚水深情。
一宴豆腐,一脈相傳的紅色基因。我們還通過講故事、寫詩歌、做豆腐等實踐活動,銘記歷史、感悟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