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射陽縣政協退休干部彭辰陽,始終記得2013年夏天,父親臨終時緊握他手的那一刻一父親那枯瘦的指節間,是一張泛黃的入黨志愿書?!耙欢ㄒ獛汀帕沂俊业嚼喜筷牎备赣H的囑托,像一串跳動的火苗,點燃了彭辰陽這個新四軍老戰士后代心中不滅的火焰。
從未謀面的烈士,成為生命中重要的親人
黃海之濱,射陽縣海河革命烈士陵園里高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總能看見一位老者的身影。
彭辰陽,這位自稱“紅色拾荒者”的古稀老人,用十年光陰,櫛風沐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去追尋那些湮沒在歷史里的忠魂。
時光回溯到1972年的清明節。祭掃“十八烈士墓”歸來的高二學生彭辰陽,擦著毛筆的手在作文本上顫抖。他寫下了父親講述過的“塌港伏擊戰”故事一那是在少年心底扎下深根的紅色種子。一篇《在烈士墓前》的作文,彭辰陽收藏至今。雖然文字里添加了少年的自由想象,但“先烈的熱血流在海河里”的悲壯,是真切可感的。
那是一段悲壯的歷史:1944年6月30日,射陽縣海河鎮的海河上,三只載滿日偽軍的敵船,向北岸邊的塌港莊(今烈士村)耀武揚威地沖來。奉命掩護大部隊轉移的新四軍某排30多名戰士,面對兵力數倍于己的敵人,奮勇迎戰,鮮血染紅了海河水…戰后,鄉親們一起掩埋了18位烈士的遺體。幾天后有人又發現一具戰士遺體,便將其葬于“十八烈士墓”。2006年,當地政府將烈士墓擴建為海河革命烈士陵園,墓地聳立起高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
彭辰陽老家離塌港只有2公里。彭辰陽的父親彭立富,當年與另2位民兵一起掩埋了烈士們。3人毅然一起參加新四軍。彭立富后來在淮海戰役中火線入黨。他的入黨志愿書,是童年彭辰陽最初的紅色啟蒙。斑駁的紙頁上,入黨介紹人寫下的“戰斗勇敢”四個字重若千鈞。
在烈士墓前,每年清明,都會有少先隊員和共青團員舉行宣誓儀式。彭辰陽在這里親歷入隊、入團,后來還為新隊員、團員戴上紅領巾和團徽。遺憾的是,十九位烈士,他們叫什么名字,來自何方,屬于哪個部隊,對這些,人們一無所知。
那些從未謀面的無名烈士,卻早已成為彭辰陽生命中重要的親人。
為了父親的囑托用腳步丈量紅色版圖
2013年的一個冬夜,萬籟俱寂,已從喪父的悲痛中走出來的彭辰陽在書房呆坐到天明。他的心內,突然被某種使命感填滿一一他決定,遵照父親生前的囑托,為“十九烈士”尋找所屬部隊和親屬。
沒有經費支持,他就騎著破舊的自行車穿梭于城鄉的大街小巷;不會操作電腦,便用鋼筆逐字抄錄黨史軍史資料。三輛在騎行中摔壞的電瓶車、自行車,兩大累泛黃的文獻,記錄著老人的執著。
尋訪軌跡勾勒出令人感嘆的路線圖:從蘇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到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從橘子洲頭到革命搖籃井岡山…這位執著的老人用腳步丈量新中國的紅色版圖,足跡遍布20多個省、市、自治區,行程兩萬多公里。夜晚,在疲憊中,他仍不忘回憶、整理當天的見聞,讓紅色記憶在筆下延續。
十余年耳濡目染下,彭辰陽的兒孫輩,由最初的對紅色歷史懵懂無知、漠不關心,到慢慢理解老人一紅色血脈已深植老人的骨髓,澎湃著他的心靈,驅動著他的雙腿。屢次勸阻無效后,他們選擇支持,為他購置了打印機等設備,并花了2000多元,從網上以高價購得新中國建立前的《鹽城縣志》,供他查閱。
命運似乎總喜歡為這位老人設置障礙。他多次冠心病、眩暈癥發作,住院治療后再出發,可是仍然沒有找到“十九烈士”來歷的一絲信息。
在原某大軍區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他,由于原大軍區撤并,檔案暫不對外開放,彭辰陽眼眸中的光亮驟然黯淡。
2023年初,彭辰陽尋思,“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重建軍部紀念館”也建在鹽城,鹽城應有新四軍歷史的豐富資料。他于是把尋根重點放在鹽城范圍,可惜仍一無所獲。
軍路街頭,看著廣告燈箱上醒目的“鹽阜大眾報”字樣,心中一動—1943年4月25日,中共鹽阜區委員會創辦了《鹽阜大眾報》,報紙當年對新四軍部隊情況應有記載,重要的報道或許還沉睡在某個角落,等待人去打開。
集聚眾心合力, “十九英烈”終于“歸隊”
幫助烈士找到親人,告慰烈士英靈,也是射陽縣社會上眾多人的心愿。2023年3月,縣人武部、縣委宣傳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融媒體中心等單位組成了為“十九烈士”尋親的小組??h人武部政委嚴乾龍帶領小組成員赴海河花園頭黨支部、烈士村等地尋訪,查找烈士們的相關線索。長年專注尋訪紅色歷史的彭辰陽,被嚴乾龍邀請加入尋親小組。
在鹽城,彭辰陽找到海河老鄉—80多歲的路吉成老人,終于有了峰回路轉的驚喜。
路吉成的父親,當年的民兵黨員路曰恒,也曾參與掩埋烈士遺體,還在海河里摸起一支日軍的步槍。路吉成清楚地記得,塌港伏擊戰撤退下來的兩名新四軍傷兵,就在她家養傷歸隊。聽說要幫“十九烈士\"尋根,路吉成也很熱情。在家中搜索無果后,她想起,弟弟拿走的父親珍藏多年的一本史料里面,似乎有烈士的記載。
尋親小組匆匆趕到路吉成弟弟家。一本1985年編輯的《射陽革命斗爭史料》打開,里面摘登的一篇文章,正是《鹽阜大眾報》1944年7月9日發表的戰地報道《塌港伏擊戰》。文中記載的“史方壯”“孫龍祥”“徐盤友”三位烈士的名字像三顆星辰照亮黑夜。彭辰陽激動不已,這正是自己這十年苦苦追尋的突破性信息。
79年前慘烈的塌港伏擊戰,在文字里重現
…另一名機槍手孫龍祥,負了重傷,在臨死前,對排長說:“排長!我犧牲了,槍要帶回去!”…
七旬老人看得熱淚盈眶。
3月14日,在彭辰陽家里,尋親小組將這份新找到的資料與《射陽縣志》、射陽縣委黨史辦資料綜合比對,證實資料真實。通過多種渠道,尋親小組終于聯系到了“十九烈士\"生前所在部隊。部隊又派人來彭家和射陽縣黨史辦比對核實才正式確認。
“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團三營十連”,這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番號,正在華北某訓練基地回蕩,而“七旅”的前身是某“紅軍旅”。
跨越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追尋,終于在2023年清明節前迎來神圣的時刻。中部戰區某“紅軍旅”官兵代表和當地百姓肅穆地列隊海河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靜靜地鋪滿人們敬獻的白菊花?!笆帕沂俊痹诓筷牎坝⑿蹧_殺連”第36任政治指導員張斌朗聲致辭:“各位先烈,我們來看你們了!我們連隊多年來秉持“英勇沖殺,決戰決勝’的連魂,獲得‘英雄沖殺連稱號,你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將世代傳承!\"
79年,抗戰英雄終于“歸隊”。彭辰陽的眼角閃爍著淚光一那是穿越時空的對話,是生者與逝者的靈魂共鳴。
續紅色記憶,需一代又一代人接力
如今的海河革命烈士陵園內,經常能看見彭辰陽。他在石凳上翻閱著射陽縣人武部編著的《射陽紅一魚水情故事集》,布滿皺紋的手指撫過書頁,仿佛在觸摸那些未曾謀面的親人。
當彭辰陽終于能為“史方壯”們找到歸宿時,新的征程又在腳下延伸。彭辰陽家中的書房里有一本尚未完成的《心中那抹紅》手稿。夜深人靜時,彭辰陽在整理尋訪見聞。

他常想,十年來吃了好多苦,但比起革命先烈仍是微不足道。他仍在整理那些散落的紅色記憶,包括父親珍藏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勛章背后的故事…尋訪途中收集的幾十位先烈的事跡,眾多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正在他的筆端化作滾燙的文字,等待著與更多心靈相遇。
他知道,有些尋找永遠在路上—那些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星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去守護。銘記紅色歷史并讓英烈精神永續,是一種恒久的使命,這份重任不僅在一代人身上。
今年清明節,彭辰陽特意在烈士陵園旁的公墓里,為父母、自己和兄弟購買了墓地。他說,彭家幾代人都對新四軍有感情,“十九烈士”,他生前身后都要守護,腳下這片紅色熱土,子孫后代都要守護?。}圖:彭辰陽為孩子們講述塌港伏擊戰的故事。駱飛/攝)編輯/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