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是近年經濟領域的熱門詞匯之一,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已成為市場經濟的新藍海。預計到2035年,中國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 10% 。隨著人口進一步老齡化,銀發群體正從市場經濟的邊緣走向舞臺中央,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為一個涉及多元業態、橫跨多種產業的新興經濟形態,銀發經濟已經覆蓋銀發人群的基本生活、康養、醫療、文娛、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漸趨成熟,但在新時期也面臨發展和轉型的挑戰。銀發經濟應關注哪些重點,解決老年人的哪些急難愁盼呢?
“生活微痛點”渴望“500米生活圈便利”
住在益陽市一個老舊小區的呂先生,經常獨自去菜市場買菜。他年已七旬,兒子在外地工作,他每天為自己一個人的吃飯問題糾結。附近的幾家餐館,菜品油膩重辣,不適合老年人的口味與健康需求。
“我們想要的服務,進社區、進小區、上門,基本上沒有。”衡陽市80歲高齡的李先生向記者表示,與普通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餐飲、醫療等便民服務,在當地仍沒有普及。近些年推廣的社區老年食堂,也只開在少數地方,他家附近并沒有這種便利的食堂。益陽的徐女士則擔心自己的老母親,碰上刮風下雨或落雪結冰的天氣,去食堂不太安全。
另一方面,不少社區食堂經營者表示,食堂無法盈利,難以為繼。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何盼,曾在調研中發現,有的食堂因出現福利性大于保障性、保障性也未能得到保障的“福利-保障”錯位,反而使真正需要助餐服務的老人沒有享受到相關福利政策的支持。
可見,居家小事,也可能是銀發族急難愁盼的大事。年輕人能輕松完成的事情,如買餐、洗浴、打掃、取快遞等,對許多老年人來說,卻可能做起來阻力重重,甚至有安全隱患。
居家助老服務涵蓋家政、助浴、助醫、助行等多個方面,本應是老年人生活的得力助手,然而現實卻不盡如人意。有些地方曾有“智慧助浴快車”開進社區,讓許多老人在小小助浴車里一站式完成洗頭、洗澡、洗腳、修甲、理發、修面身體洗浴干凈清爽,同時和工作人員聊著天,老人們的心情也愉悅起來。但這類服務并不多見,只是偶爾有單位做公益活動時出現,銀發市場上仍缺少類似的靈活服務,在供應上尚有大缺口。同時,因城市專業助浴機構較少,單次上門助浴服務價格較高,有的200~300 元,許多老人因價格望而卻步。因此助浴等便民服務,還要努力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設法降低成本,以拓展市場,惠及老年群體。
從采訪中記者看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更關注“生活半徑500米內的便利性”,而非大型養老社區的建設。“一碗湯的距離”,是眾多老年人渴望的溫度。
康養醫療和安全護理亟待 “分鐘級響應”
“看病難為首位,買菜做飯難為第二,其他方面的‘急’‘難’,可能不如以上兩點。”
湖南師范大學龔教授說,他退休后接觸的老年人,大多兒女不在身邊,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弱病殘者,在看病一事上特別犯愁。長沙的謝女士,已有一位視力和聽力都有障礙的母親,最近父親患慢阻肺住院,她不得不請假,忙里忙外。她想請居家護工,卻發現很難尋求到合適的專業人員,并且在開支上也感覺吃力。
記者采訪時,老年人提及最多的便是“看病難”,針對半失能、失能老人的醫護資源尤其奇缺。一些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在這上面的需求尤其明顯;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醫保覆蓋面不足的農村地區,老年人感受最深。
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約 75% 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約43% 有多病共存。養老生活中,醫護是重要的一環。一方面,病人就醫流程繁瑣、出行不便、缺乏專業護理、經濟負擔持續加重;另一方面,醫療組織隨訪難、院內管理和居家管理脫節、醫護人員培養落后,這都是慢病管理面臨的痛點。老齡化催生出的旺盛慢病治療和護理需求,是現有醫療衛生體系難以滿足的。《第一財經》雜志官方網站認為,亟待將院外治療和康復管理作為臨床治療必要的延續和補充。在長沙經營醫療器械的黃先生表示,希望與社區醫院合作,嘗試建立小區健康便利店,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慢病檢測和咨詢服務”。
同時,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意外跌倒是65歲以上老年人“頭號殺手”,其中居家環境因素占比達 85% 。湖南省近年將適老化改造列為民生重點,如長沙市各區(縣市)對困難家庭入戶改造,重點升級防滑地磚、無障礙通道及智能監護系統。有些老人家中安裝了煙霧報警器、一鍵呼叫按鈕和可折疊護欄,從“防跌倒”到“智能守護”,讓其家人在外也能放心。但整體上改造緩慢,智能程度不高。還有許多老舊小區升級改造跟不上,老年人忍受著沒有電梯和無障礙設施的各種不便。
及時的“分鐘級響應”是老年人的生命“保護傘”,這“最后一公里”的健康安全,也是銀發經濟的“必答題”之一。
心靈的 “空白時光” 尚待填補
岳陽的湯先生一打開電視機,老伴就總聽到他的抱怨:“又是這種小年輕談愛,看半天整不明白在干啥古裝劇動不動就是你給我下毒,我扇你一巴掌”湯先生的女兒認為,目前在影視領域,青春偶像劇、奇幻冒險劇等占據主流,聚焦老年人生活、情感與價值觀的文娛作品屈指可數。地方上,有的老齡服務部門對99云電視等適老項目的普及也不夠重視。
縱觀文化市場,針對老年人群的文娛產業仍處于邊緣位置,文娛市場主流的服務對象還是中青年、少年兒童。而實際上,擁有更多休閑時光的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很大,出現心靈上的“空白時光”。因此,銀發市場的供應還遠沒有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慈說:“老年人在退休后特別容易孤獨,強烈地渴望歸屬感,人際社交、社會參與對維持心理健康非常有益。\"這正是老年大學火爆的重要原因。很多老年人報名上老年大學,不僅是培養愛好,更多的是喜歡同伴們在一起的歡樂氛圍。湘潭的李阿姨向記者嘆氣:“還是一‘座’難求咧,上不了!”近年,湖南100多所“愛晚”老年學校提質改造,突破“養老 Σ=Σ 被動照護”的舊框架,各地老干部(老年)大學也都在努力擴展資源,但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許多老年人失望而歸。
衡陽李先生則表示,社區范圍內缺少老年人的活動場所。還有老同志向記者反映,社區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往往局限于簡單的文藝演出、講座等,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文娛、旅游等領域的服務型企業應考慮如何打破年齡界限,以多種方式介入,來滿足老年群體精神需求的提升。
“適”老,還要“護”老
銀發經濟的撬動點,是“適老”。銀發市場,一定要從銀發群體的特點出發。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在數字產品、互聯網應用等領域,適老化改造取得一定進展,上千家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和App走進老年人家庭,但優質的數字內容依然匱乏。適老化改造多停留在界面優化,如字體變大、圖標簡化等,內容生產環節的適老化程度不足。
新化的陳奶奶在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網上認證時,屢遭失敗,很有挫折感:“這種喊智能的東西,太考驗我們老人的智商了!在智能手機面前,我成了大傻瓜。”益陽呂先生說起有線電視時連連搖頭:“看電視越來越麻煩,有時經常不知道怎樣退出來,只好關機重開。上次一不小心訂了一個節目,女婿幫我退訂了,但1個月的費用退不掉了。”
因此,智能用品的發展,不能反而讓老年群體感覺更為繁瑣,增添焦慮。企業在產品設計時一定要處處考慮不讓老年人操作上有門檻,應增強便捷性,讓他們獲得友好體驗。
“適”老的同時更要“護”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特別強調:“加強技術監測和監督檢查,做好安全防護和風險控制。”“打擊涉老詐騙行為。\"
市場擴大起來,也給了一些盯上退休人員荷包的不良商家可乘之機。長沙高齡老人楊先生和幾個朋友長年在一家保健品店消費,楊先生的兒媳對此說:“商家不停地兜售各種產品,有的老人并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頭腦不太‘明白’,有的聽不見,但商家從來不考慮那些老人的監護人有知情權。\"
在銀發市場中最常見的欺詐行為有:養生產品的功效夸大和虛假宣傳、價格虛高,金融房產領域的“以房養老”“代辦養老保險”和投資理財騙局,旅游團的“低價”“免費”陷阱等。隨著智能技術發展,還出現了偽造視頻冒用身份等新型欺詐手段。這些都迫切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強化監管、加強反詐教育和做好技術防護,以政策和法律護航,為老年人增加一道權益保護網。
編輯/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