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開放大道和世紀大道,是鹽城市區的兩條主干道。世紀大道,建成于20世紀走向21世紀的那個時點,東西橫穿城南新區。開放大道,南北縱貫新老城區,雖然名字比較時新,卻是一條非常古老的路,它的前身是著名的范公堤,距今大約1000年。
兩條大道交會處的西南側矗立著一座鹽晶狀的建筑物——中國海鹽博物館。博物館建于2008年,以海鹽為主題,講述著這座城市與海鹽的千年故事。記不清多少次,我走進這座海鹽博物館,穿越千年時光隧道,在海鹽的世界里徜徉。
海鹽,是從大海里煮出來的白色晶體。“煮海為鹽”始于宿沙氏,在陶罐內煮沸海水,水蒸而鹽析。
春秋戰國時,吳、越、楚國的海鹽生產已初具規模。西漢時,“東海之瀕也,廣瀉者延袤數百里皆厥鹵也”,海濱之民“以漁鹽為業,略不耕種,擅利巨?!?。以揚州為統治中心,轄區東至大海的吳王劉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籍富國強兵而對抗漢室。
漢武帝時,“籠天下鹽鐵”,在各地置鹽鐵官署,實行鹽鐵官營。鹽城一帶“煮海利興,穿渠通運”,既是海濱的漁業集散地,又是淮東的鹽產、鹽政中心,農商業也有較好發展。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轄,并征收鹽稅,在此設置了鹽鐵官署,并于元狩四年(前119年)設置了鹽瀆縣。鹽瀆就是鹽河之意。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鹽瀆縣鹽業繁盛,“環城皆鹽場”,更名為鹽城。
因鹽而興,因鹽而城,鹽城的故事就這樣在海鹽業的日益壯大中拉開了帷幕。中國海鹽博物館的聚光燈下,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圖片,靜靜地告訴我們鹽城與海鹽的血脈淵源。
二
以世紀大道相隔,與中國海鹽博物館相望,在范公堤和串場河之間有一片仿古建筑群——鹽城海鹽文化景區。
景區里有一座鹽宗祠。鹽宗祠主殿里供奉著三尊鹽神,產鹽之宗夙沙氏、經鹽之宗膠鬲、管鹽之宗管仲。東側殿供奉鹽盤大圣,西側殿供奉鹽婆娘娘。一座鹽宗祠,同拜五位鹽神,全國唯一,世所罕見,可見鹽城人對海鹽先祖的至上尊崇。
海水為原料,柴草為燃料,并人工燒煮,“煮海為鹽”缺一不可。此三者,鹽城為豐。鹽城沿海有取之不竭的海水,有大片大片生長茅草蘆葦的灘涂地,也有歷史上五次大規模人口遷入。于是,這片土地便有了海鹽的生產發展,便有了鹽業的興旺發達,便有了一直走在全國海鹽產區前列的輝煌歷史。
隋及唐前期,鹽政事務多由地方管理。自榷鹽法實行后,鹽稅作為專賣收入而獨立,唐后期由度支、鹽鐵二使管理全國鹽務,并在地方設置場、監、院等分支機構。鹽城境內設有海陵、鹽城二監。時“鹽城有鹽亭百二十三所”,年產鹽達105萬石(時1石120斤)。朝廷在全國所收鹽稅“歲得錢百余萬,以當百余州之賦”。淮南鹽稅約占全國鹽稅一半,而鹽城鹽稅又約占其半,可見鹽城海鹽業的發達和重要,故在地方志中有“劇邑”“上縣”之稱。
南宋時期,范仲淹修筑范公堤,“有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之功用”,鹽城鹽業生產穩步發展。真宗時(998—1025年),境內二監年產達107萬石以上,仍為淮南產鹽之冠。
明初“洪武趕散”,朱元璋數次強遷蘇州、松江等地人口到蘇北沿海地區。移民中相當一人被充實到鹽業生產第一線。加之鹽法改革,兩淮鹽產量繼續增長。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境內八鹽場的鹽產量占淮南十鹽場總產量的90%以上。
從荒無人煙的鹽堿海灘,到全國重要的海鹽產地和稅收保障之地,既可歸功于天賦自然資源,更少不了一代代鹽城鹽民的艱辛付出。幾經戰亂和災害,海鹽發展也幾次跌入低谷,但從歷史的長鏡頭看,鹽城地區海鹽產業始終保持穩定發展和增長的態勢。
三
歷史的發展有時會被一次意外事件改變方向。欣欣向榮的海鹽產業,在1182年這個歷史節點上,命運發生巨大轉折。這一年,黃河奪淮河水道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再次北歸流入渤海。
一年一年,黃河水帶來了巨量泥沙,進入黃海,沉積在沿岸。海岸線不斷東移,海岸最遠處,離宋時范公堤100多公里。海勢東遷,部分鹽民被迫跟著海岸線東移,重新壘灶筑墩,繼續煎鹽。舊有煎鹽亭場,離海漸遠,土地逐漸淡化,鹽業衰微,部分鹽民將荒地開墾為耕地。乾隆、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朝廷將新淤成的草蕩派給鹽商投資開發,刺激資本投入,使鹽產量一度上升較快。嘉慶六年(1801年),境內產鹽23.8萬噸,占兩淮鹽產總量之59.4%。清道光六年(1826年),本地鹽產量開始下降。至清末,境內11座鹽場年產僅10.8萬噸。
曬鹽技術的發展也加快了煮鹽的衰弱進程。清末民初,淮北的曬鹽技術相比淮南的煎鹽,成本節省10倍之多,所需土地大幅減少。光緒二十七年(1901),狀元張謇棄官還鄉,創辦開發公司,引淡去鹽,種植棉花,為民族棉紡業開拓原料基地。從此,鹽城濱海地區進入了“廢灶興墾”的歷史新階段。時至今日,鹽城境內的鹽場基本告別海鹽生產,只有新灘鹽場保留少量鹽田,作為鹽業遺存,供人們參觀、紀念。
滄海桑田,時勢變遷。海岸東進,鹽味日淡,終究讓海鹽生產從大自然走進了博物館。一粒粒潔白的海鹽就像一顆顆流星,閃亮地劃過鹽城的天空。興與衰,成與敗,幸與不幸,人與自然的故事,總會讓后來人心潮激蕩澎湃。
四
海鹽生產已淡出了鹽城人們的視野和生活,但2100年的建縣史、1600年的建城史,貫穿其中的鹽業的發生、發展、衰退,在時間的褶皺里給這座城市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鹽城是全國唯一以“鹽”命名的城市。漫步鹽城鄉村,許多地名、村名與千年海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蘊藏著滄桑齁咸的故事。
“場”是歷代中央政府所設立的鹽政基層組織。有了“環城皆鹽場”,才有了鹽城。鼎盛時期鹽城建有13個大型鹽場,這些鹽場所在地后來都發展成小城鎮。串場河就是將這些主要鹽場串連起來的一條河,極大地方便了海鹽的運輸,促進了鹽業的發展。清雍正九年(1731)設置阜寧縣,廟灣場成為阜寧縣治所在地。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置東臺縣,東臺場成為東臺縣治所在地。新興、伍佑、劉莊、白駒、草堰、何垛、梁垛、安豐、富安等,都已將“場”字去掉,成為鄉鎮名和城鎮地名。
“團”為鹽灶集中之地,是鹽區生產組織。明朝中葉以前實行團煎制度,即采取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方式。每個鹽場分為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各場灶戶領受盤鐵,規定時間在官員監督下團煎煮鹽,故而得名為“團”?,F在鹽城境內有戚家團、正團、新團、新北團、中心團等村鎮,皆以團命名。
“灶”是灶戶煎鹽的主要設施,也是灶戶煎鹽灶屋所在地。以灶命名的地名大體有三種情況:以灶戶的姓氏而名,如沈灶、張灶、李灶等;以立灶的時間先后而名,如頭灶、三灶、四灶、六灶等;按灶所列序次或所處的不同方位而名,如南沈灶、北沈灶、東灶、西灶等。
“鍋”和“?”是灶戶的煎鹽器具。團煎制度廢除后,改為散煮,不再使用笨重的盤鐵,鍋和?成為煎鹽的主要工具。鍋底深而重,?底平而輕。東臺的曹?、華?,大豐的潘?,都是使用?煎鹽的灶戶集中地;東臺、大豐的葉家鍋、解家鍋,建湖的陳家鍋、王家鍋等地名,也都是使用鍋煎鹽的灶戶集中地。
“煮海為鹽”已然成為歷史,場團灶倉業已消失不見,鍋?器具也已成為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但無論如何,它們總會以某種方式將某些東西嵌入城市的基因,化作城市的底色。就像這些與鹽有關的地名,鮮明的特色,鮮活的文化,已化為一種記憶、一種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載體。
五
兩千多年來,在鹽城這片地咸水咸的熱土上,不僅涌現出許多名聞遐邇的本地籍歷史人物,還吸引了無數來自四面八方的政治家、文學家及社會名流。他們的人生與這片土地、與海鹽發展結下不解之緣,海鹽文化又因他們而意蘊豐厚。
宋開寶七年(974年),朝廷在東臺西溪設立鹽倉監,呂夷簡、晏殊、范仲淹相繼到西溪任職鹽官,后來三人都成為北宋名相。天禧五年(1021年),33歲的范仲淹調任西溪鹽倉監,有人勸他不要來此任職,說西溪是個小地方,地理偏僻又沒有前途,他不為所動,認為職無大小,能為民盡憂、為國盡力就行,并寫了一首詩《至西溪感賦》:“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果然,在鹽城,范仲淹干出了銘記歷史的偉大功績,力主修筑100多公里長的捍海大堤,外拒海潮,內防洪水,促進了鹽城地區鹽業發展,保障了人民生活安全。這條大堤就是永遠被記憶、常常被提起的范公堤。
元正至十三年(1353年),鹽民張士誠帶領18位兄弟,在草堰場北極殿,歃血盟誓,起兵反元。他的祖輩以燒鹽為生,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迫于生計,他從事販鹽走私。因為打死緝私鹽的官員,與其被官府捉拿處死,不如聚眾造反。一年后,以高郵為根據地建“大周”。后因戰事受挫,接受元王招安。再后,又與元決裂,自稱吳王。最后,被朱元璋擊敗。張士誠是泰州白駒場人(今大豐區西團鎮),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鹽民起義領袖。
鹽民詩人吳嘉紀生于1618年,是泰州安豐場(今東臺市安豐鎮)人。20歲時,他參加府試,為第一名秀才,時逢李自成北進,清軍南師,明王朝風雨飄搖,于是頓消求仕之念。隱居安豐,專攻詩作。他的詩作存世1400多首,大多是反映鹽民的悲慘生活,抒發對勞苦百姓的深切同情?!都妍}絕句》寫道:“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睂Ⅺ}民的苦難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鹽城的歷史天空中,范仲淹、吳嘉紀、張士誠等,他們雖然也只像流星一樣劃過,但卻在鹽民子孫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成為城市發展年輪上耀眼的標識。
六
走進新時代,鹽城弘揚“四色文化”,海鹽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鞍咨幕敝负{}文化,“紅色文化”指新四軍文化,“綠色文化”指灘涂濕地文化,“藍色文化”指海洋文化。海鹽文化是鹽城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鹽田、工具、碼頭、器具,這些海鹽生產的物質遺存,不僅記錄了海鹽生產的實際過程,也反映了當時的生產方式和技術水平。生產方式的變革、運銷形式的發展、管理政策的變化,以及思想觀念、文藝作品和民俗風情等,逼真地反映了鹽業社會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在長期海鹽生產中,鹽民們形成平等包容、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成為鹽城海鹽文化的精髓內核。曬灰、挑灰、淋鹵等勞動強度很大,特別是“聚團共煎”制度下,所有人共同勞作、相互配合,形成海鹽文化中的吃苦、團結、協作的特質。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入,大部分移民來自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吳越及中原地區,他們集中到此,取長補短、相處融洽,鹽城用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文化包容外來移民,讓他們有安穩的生活環境,體現了鹽文化中的平等、包容的特質。從煮海為鹽,到曬海產鹽,再到工廠化制鹽,海鹽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也體現了鹽民們不斷創新的精神特質。
七
從最南端的東臺弶港,到最北端的響水陳家港,鹽城海岸綿長582公里。由鹽而城,因鹽而興。灶火滿天星的煮鹽場景早已遠去,機器轟鳴的工廠化制鹽車間也已走進了歷史,但海鹽生產積淀下來的海鹽精神、海鹽文化一直都在,并將成為鹽城人奮力進取的源源動力。
告別了海鹽時代,鹽城人在這片熱土上開辟了綠色生態發展的新賽道。條子泥、黃海森林、麋鹿保護區、丹頂鶴保護區、日月島生態公園、月亮灣、網紅海灘,就是從鹽灘上長出來的一顆顆璀璨的生態明珠。黃海一號旅游公路像一條美麗的綠色綢絲帶,將它們聯結成生態百里走廊。原始的黃海濕地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親近大海、親近自然的首選之地。
走出中國海鹽博物館,結束了又一次海鹽時光穿越之旅。我更加篤定,海鹽就是我們鹽民子孫的圖騰,理當永遠祭拜。不被忘記,方可永生。
作者簡介:
陳衛中,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在《大地文學》《連云港文學》《金山》《揚子晚報》《齊魯晚報》《中國自然資源報》等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