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和載體,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甲骨文作為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商朝歷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立足甲骨文字形、字義的演變,運用語文學科的說文解字法展開針對高一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探索。
由于江蘇中考歷史學科采取開卷考查的形式,所以絕大多數高一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重視存在明顯不足,而高一歷史教學最先涉及的《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四個單元都是關于中國古代史的內容,大量文言文材料的出現給學生的日常學習帶來較大的困擾。為了讓學生更近距離地感受史學在文化傳承中的魅力,激發其主動探究的學習興趣,在高一的新授課教學里,筆者嘗試依托“說文解字法”構型表意的思維,以中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一一甲骨文的字形、字義的源流演化為切入口,探“字”證史。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里,筆者選取了“石”“國”“協”這三個字的甲骨文形變,為學生串聯起了人類從石器時代到早期國家形成、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樣貌。
教學設計: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師:“人與動物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什么呢?”
生:“使用工具!”
師:“僅僅是使用嗎?科學家發現,聰明的猩猩不經過專門的訓練在一定的環境中也會使用工具。”
生:“制造并使用工具!”
師:“很好,人類最先制造并使用的是何種材質的工具呢?我們又是如何對所使用的工具進行改良的呢?這種改良的背后又說明了什么?下面讓我們先來觀察一個圖形符號,說說這個圖形像什么?”(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現象的好奇心)

生:三角架、旗幟、一種不知名的工具…
師:這個圖形與人類最先制造并使用的工具有關,有同學想到了嗎?
生:不會是石頭吧?
師:對,這就是“石”字在甲骨文中最初的呈現形式。以后“石”字的字形流變又呈現出下面的形式:

《說文·石部》:“石,山石也。在廠之下,口象形。”本意為構成地殼的堅硬礦物質,即巖石。臺灣甲骨文學者許進雄老師認為甲骨文的“石”字就是:“銳利邊緣的巖石的一角。人們后來進步到用石器挖掘坑洞、陷阱,建筑房子和捕捉野獸,于是就加了一個坑陷的形狀,表達石器用于挖掘的新用途。”結合圖形符號、《說文》的解釋及學者解讀,我們可以推知,我們現在的“石”字,上面的一橫一撇,就是《說文》中所說的“廠”,即許進雄說的銳利邊緣的巖石的一角。而下面的“口”則代表用石頭挖出的坑。
生:…(各種驚訝的反應)
師:大家想一下,人們利用石塊可以制造哪些器具呢?
生:石刀、石斧、石錘、石砧…
師:這些器具的出現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生:增強狩獵時的殺傷力,增加捕獲物的數量。

師:對比這三個不同的“石”字字形,顯然,前兩個表示的是石塊,最后一個表示的是石器。當石塊制作成石器變成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工具時,人類的生產能力會由此提升。隨著收獲物的增加,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人類的生活方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生:早期遷徙的生活會逐漸變為定居生活。

師:具有相同血緣關系的人聚集居住在一起又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生:部落、村落的出現。
師:紅山文化中祭壇與大型積石冢的出現說明氏族部落中公共權力的出現,隨著私有財產的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也逐漸向早期國家的形式演進。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展示相應的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在推測的基礎上更好地驗證自己的假說,建立史料實證的意識。)
師:石器在使用過程中,制作的工藝也日趨精良,人們對石器的制作由打制到磨制,大家能夠說說與“打”和“磨”這兩個動作相關的成語嗎?
生:穩扎穩打、趁熱打鐵、鐵杵磨針、磨刀擦槍、 好事多磨、磨刀不誤砍柴工…
師:成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記錄了歷史事件和人物,還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在語言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遠古人類以“打”和“磨”的方式開啟了人類文明的進化之路,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打”和“磨”的制作方式又以生產以外的形式一一語言的形式,影響并塑造著華夏文明的精神內涵。
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踐環節中,筆者對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這一子目的講解,立足于學生初中歷史學習的知識積累,結合學者解讀及相關漢字字典中的對“石”字的釋義,以“石”字字形流變的解讀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建立對相關歷史現象的假說,并通過推理和史料證據來驗證由“石塊”到“石器”所帶來的社會功能,最終理解“石器”在人類演進和社會變化中的歷史意義。“石\"字甲骨文字形、字義的不斷豐富和完善,體現了社會存在在人類社會意識發展中的印記。
二、從部落到國家
師:由氏族、部落到早期的國家,我們如何理解早期國家的概念呢?下面我們從“國”字的構造上來找找答案。
“國”字從構造上來說是個會意字,所謂“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于六書中的一種。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所以從構字來看,早期國家最先表現出來的特點是?

生:從左邊的圖形上看,左半邊的城墻構造 體現了政治性,右半邊的戈體現了軍事性。
師:解讀、推理很有道理。“國”與“或”兩個字同源,甲骨文的造字從口(城),從戈,表示以戈守衛城池。金文大體相同,只是多了兩條標志范圍的界限,表意更加明確。“因為古代的邦國指的就是一座城池及周圍的地域。為了與‘或'相區別,篆文在其外又加了一個口以突出范圍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國,如今簡化成國”。從甲骨文“國”字的初始形態來看,國家是在私有制產生后,由氏族、部落發展而來的,其地域性、政治性、軍事性的特征日益明顯。通過對甲骨文“國”字的解讀,學生能較為直觀地認識到“國家機器”即軍隊、警察、官僚機構、法律、監獄等軍事、政治機構存在的歷史痕跡及價值。進而體會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和載體,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上層建筑的變化基于經濟基礎的變動。早期生產工具以木、石為主,生產力低下,人們在組織生產關系時以集體勞作為主,這就限制了個體經濟的發展。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這一特點,筆者從國家博物館藏“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上的一個甲骨文字一“協”字說起。

“協\"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三個農具\"耒耜\"在上,一個“口”在下。其字義為“從三力,從口(眾人齊呼用力),會合力之意”。據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相關的問題:
問題一:該出土文物反映的是何時、何人在進行怎樣的活動?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預設答案:從文物出土的地點及其材質,可以推斷出該文物呈現了商代后期王占卜相關的農事活動,平民和奴隸在進行集體勞作。
問題二:嘗試分析活動出現的原因。
預設答案:由于出土的文物為刻辭牛骨,文物中呈現了“王令”的內容,推測該活動的出現可能是商王神化王權的施政表現。卜辭的內容涉及卜問是否能豐收,體現了活動的開展基于當時統治階層對農業活動的重視。
問題三:我們該如何理解文物上記載的這一活動?
預設答案:從王令眾人協田并卜問收獲的行為可以推測,當時由于生產工具材質的受限,社會生產力水平應該是較低的。
問題四:該文物在研究中國歷史發展這一問題上有何價值?
預設答案:作為出土的商代實物史料,該文物所呈現的內容為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了解提供了一種可能。
教學反思
“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13以“字”為源,探“字”證史的教學設計意圖就是要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語文學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為輔助,為基礎年級的學生搭建史料科學實證和歷史正確解釋的臺階,在學生面前展開一個使歷史貼近自己生活的新視域。運用語文學科對文字釋義的精準解讀,能讓這個歷史認知的建構過程在實際教學中變得更具有探究性和生動性。當然,由于歷史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及學科積淀,嘗試依托更多漢字流變來解讀歷史現象的實踐案例仍需不斷積累。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歷史課程的設計,既要注意與思想政治、語文、藝術(或音樂、美術)、地理、信息技術等課程的關聯,又要有助于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力圖使其與相關課程發揮整體作用,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借助文字流變解釋歷史現象的教學嘗試體現了筆者對課標中此段表述的一點淺薄的理解。但“關聯”并不是兩種不同專業學科的簡單疊加,“關聯”的本質在于以他山之石促使學生對本學科核心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素養的養成,并最終實現育人目標的達成。
作者簡介:
諸雯莉,1981年生,女,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作者單位:南京市雨花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