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黃沙肆虐,植被難覓,沙丘連綿。千百年來,風沙主宰著邊緣居民的命運。但石光銀偏不信邪,他以鐵鍬為刃、信念為盾,畢生與荒漠鏖戰,帶領鄉親們在二十五萬畝荒沙地上植樹五千三百多萬株(叢),反復造林面積達三十五萬畝,將荒蕪染成綠洲,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歷史,在沙海中樹起一片不朽的綠色豐碑。
風沙蝕骨處,壯志破土生
1952年,石光銀出生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陜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同心干圪塔套村。這里是一片被風沙肆虐的土地,漫天黃沙是他童年的底色,飛沙走石是當地氣候的常態。“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從春種到夏,到秋一場空\"“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是當時此地最真實的寫照。
記憶深處,風沙總是來得猝不及防。一場昏天黑地的沙暴過后,父親句僂著腰,從齊膝的黃沙中挖出被掩埋的鋤頭。母親抹著眼淚,收拾著所剩無幾的家當。這樣的場景,在他的童年里重復了九次。無論搬到哪里,如影隨形的風沙,總會在某個夜晚叩響門窗,將新生活的希望再次掩埋。
七八歲時,石光銀擦著粗糙的韁繩,和同村的伙伴趙虎娃在荒漠邊緣放羊。夕陽將兩個孩子的影子拉得很長,羊群在草叢中安靜地啃食。忽然,西北方的天際線扭曲起來,鐵灰色的云墻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轉眼就吞沒了最后一縷暮光。石光銀還沒來得及呼喊,沙礫就像千萬根鋼針般刺進皮膚,狂風呼嘯而過,他被風沙卷起,又重重撞上地面。在意識消失前的最后一刻,他模糊地看見趙虎娃的羊皮祅被狂風撕成碎片,像斷線的風箏般消失在混沌之中。
沙暴停息后的第三天,石光銀的父母在三十里外的內蒙古黃海子的一戶牧民家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兒子。而他的伙伴,那個總愛把饃饃掰成兩半分給他的少年,永遠留在了茫茫沙海之中,化作大漠深處永恒的嘆息。
這場被狂風裹挾三十里的噩夢,在石光銀心上刻下了一道永難愈合的傷痕。往后的日子里,每當狂風掠過沙丘,石光銀總能聽見風聲中夾雜著熟悉的呼喚。那聲音時遠時近,有時像是伙伴親切的問候,有時又像沙漠發出的挑釁。聲聲叩問,最終化作少年心中最堅定的誓言 一“這輩子,我什么也不干,就跟這沙子斗到底!”
少年執鐵鍬,立于沙海邊
1968年,石光銀當選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隊長,黃沙中成長起來的他比旁人更能吃苦,這個沉默寡言的少年用結滿老繭的雙手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1972年,二十歲的石光銀接過了同心干大隊大隊長的擔子。每當狂風卷著黃沙掠過村莊,石光銀站在沙丘上久久凝望。他明白,要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必須先制服這肆虐的風沙。于是,這個只讀過幾年書的年輕人,背上干糧袋,徒步百余里到榆林學習治沙技術。
在林業站的培訓課上,他求知若渴。別人休息時,他還在反復練習“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栽樹要領。夜深人靜,借著煤油燈的微光,他用粗糙的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技術手冊閱讀。憑著這股倔強勁兒,他硬是掌握了在流沙上種活樹的訣竅。
學成歸來后,作為大隊長的他挨家挨戶動員鄉親們,在茫茫沙海中打響了“綠色突圍戰”。在最初的嘗試中,他們遭遇了諸多困難。沙漠土壤貧瘠,水分稀缺,樹苗難以存活,種植過程中還受到風沙的侵襲,剛種下的樹苗常常被大風連根拔起。
面對這些挫折,石光銀和鄉親們沒有氣餒。
每天天不亮,石光銀就扛著鐵鍬出現在沙梁上。他手把手地教鄉親們扎草方格,示范如何在新月形沙丘的背風面栽種沙柳,同時不斷改進灌溉措施。烈日下,汗水浸透了每個人的衣衫,風沙磨破了他們的手掌,但沒有人退縮。這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用最樸實的堅守,創造了最動人的奇跡。
三年寒來暑往,當第一批沙柳終于吐出嫩芽,所有人都紅了眼眶。在曾被稱作“不毛之地”的荒漠上,石光銀帶領鄉親們創造了奇跡 —一萬四千畝蔥郁的樹林頑強地扎根沙海,為海子梁織就了第一件綠色新衣。滿目新綠不僅打破了“沙地不養樹”的魔咒,更在每個人心里種下了希望的種子。
辭職筑綠夢,破荒開新篇
1984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毛烏素沙漠。當政府允許個人承包治理\"五荒地\"(在北方一般指荒沙、荒山、荒溝、荒灘、荒坡)的政策傳來時,作為老黨員的他比誰都清楚,這是改變家鄉千百年“沙進人退”命運的轉折點。他沒有絲毫猶豫,第一個站出來響應號召,毅然辭去鄉農場場長的職務,放棄了穩定的“鐵飯碗”。
這個決定讓他成為全國個人承包治沙的第一人。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石光銀把家安在了流動沙丘旁,用木板搭起的簡易房在風沙中咯吱作響。村民們都說他\"放著鐵飯碗不要,偏要啃沙窩窩”,但只有石光銀知道,他捧起的不是沙,而是一個共產黨員對這片土地最赤誠的承諾。
隨后,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并與政府簽訂了承包治理三千畝沙荒的合同。這個公司的成立,不僅是石光銀個人治沙事業的新起點,更是中國治沙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后來的治沙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思路,也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治沙征程。
然而,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石光銀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資金短缺。購買樹苗、搭建圍欄、拉設鐵絲網,每一項開支都像沙丘般沉重地壓來,僅樹苗一項就要十萬余元。在那個“萬元戶\"都鳳毛麟角的年代,這筆錢對一個陜北農民來說,比沙漠里的甘泉還要稀罕。
“認準的事,砸鍋賣鐵也要干。\"暮色里,石光銀看著自家羊圈里八十四只羊和拴在木樁上的騾子,下定了某種決心。這些家畜不僅是全家糊口的依靠,更是妻子每日清晨頂著寒風喂食、兒子課余悉心照料的心血。不過治沙資金捉襟見肘的現實困境擺在眼前,他只好趁著妻兒外出,咬牙將家畜全部變賣。在石光銀的帶動下,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賣掉了自家的家畜。他們東借西湊,四處籌措資金,終于湊夠了買苗的錢。
七戶人家,七把鐵鍬,就這樣踏進了毛烏素腹地。石光銀走在最前頭,身后跟著的鄉親們,每個人的行囊里都裝著全家人的口糧和期盼。他們在沙窩子里搭起柳條棚,塑料布在風中嘩啦作響,像面迎戰的旗幟。干硬的玉米饃就著沙湖水下咽,碗底沉淀的不僅是黃沙,還是說不盡的艱辛。
這一年,在石光銀和鄉親們的努力下,三千畝沙荒地迎來了新生。他們種下的旱柳、沙柳和楊樹,在春雨的滋潤下奇跡般地吐露新芽,百分之八十五的成活率,是沙漠給這些倔強治沙人最好的回禮。
春風拂過毛烏素沙漠,新綠的嫩葉在風中搖曳,石光銀和伙伴們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他們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聯戶承包治沙首戰告捷!那些在寒夜里凍僵過的手指,那些被風沙磨出血泡的掌心,此刻都化作了綠葉上的露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有人問石光銀是否后悔當初的選擇,這個陜北漢子望著綿延的綠意,憨厚地笑了笑:“人生是短暫的,我覺得,我這輩子,只要能把沙治住,就沒白活一趟。也算是為人民、為黨做了點事。”夕陽下,他的身影與那些挺拔的樹苗漸漸融為一體,在黃沙地上投下長長的影子。
三戰狼窩沙,血汗鑄奇跡
狼窩沙盤踞在海子梁腹地,是方圓百里最兇險的沙域。這里地勢復雜,環境極其惡劣,沙堆連綿起伏,狂風終年在此咆哮,卷起的沙暴每每遮蔽天日。老鄉們都說,這里的沙子帶著邪性,“一年啃掉半堵墻,三年吞沒一間房”。可石光銀偏不信這個邪,就要摸一摸這\"沙魔\"的獠牙。
1985年,石光銀與國營長茂灘林場簽訂了承包治理五萬八千畝沙荒地的合同。為了組建一支強大的治沙隊伍,他在海子梁鄉政府門口貼出了一張醒目的招賢榜:
四方父老鄉親:我叫石光銀。我成立了一個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窩沙…凡有人愿意與我一起治理狼窩沙的,不論民族、不論身份,內蒙古的也行,寧夏的也行,甘肅的也行,咱陜西的也行,一概歡迎……
這張招賢榜迅速在鄉親們中間傳播開來。一時間,不少飽受風沙之苦的鄉親主動聯系石光銀,表達了想要加入治沙隊伍的意愿。很快,一支一百多人的治沙隊伍便組建起來,他們滿懷熱情和期待,向狼窩沙發起沖鋒。
1986年的春風裹挾著沙礫掠過毛烏素,石光銀帶著新組建的治沙隊,在狼窩沙邊緣支起柳條搭成的簡易庵子。庵子外,塑料布被狂風撕扯得嘩嘩作響,細沙順著縫隙不斷滲入庵子,在他們的被褥上、飯碗里積起薄薄一層沙土。
清晨5點,石光銀扛起鐵鍬叫醒隊員。早餐依然是被風干得硬邦邦的玉米饃。日頭毒辣時,他總是沖在最前面,帶頭將百斤重的樹苗扛在肩頭,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在滾燙的沙丘上。鐵鍬挖進板結的沙地,進出的沙石混著汗珠飛濺,掌心的水泡破了又長,血痕與老繭層層堆疊。夜幕降臨后,渾身沾滿沙土的隊員們擠在漏風的庵子里,聽著石光銀沙啞卻堅定的聲音:“今天種下的每棵苗,都是咱們扎進沙里的釘子!”
然而,大自然似乎并不眷顧他們的努力,來年的春風裹挾著不祥的黃沙逼近,治沙隊精心培育的樹苗剛抽出嫩綠新芽,就被接連而至的狂風卷入了厄運的旋渦。飛沙走石如同千萬把利刃,將幼苗的枝干折斷,根系拔出,剛剛泛起生機的沙地轉眼間又被荒蕪籠罩。
望著橫七豎八倒在沙地上的樹苗,治沙隊員們心中充滿了悲痛和無奈,石光銀沉默地仁立在沙丘頂端,任由狂風掀動他褪色的衣襟。良久,他轉身面向垂頭喪氣的隊員,沙啞的嗓音穿透呼嘯的風聲:“咱們治沙,本就是向老天爺要綠色!樹苗倒了,咱們就再種;風沙毀了它們,咱們就再造!”他彎腰撿起一株尚有生機的幼苗,把它深深扎進沙地,“這沙魔欺軟怕硬,只要咱們骨頭夠硬,總有一天能把它踩在腳下!”這番話像火種般點燃了眾人的斗志,治沙隊在漫天飛沙中握緊了手中的鐵鍬。
第三年春天,石光銀帶著鄉親們又一次扛起鐵鍬走進沙地。他們改良了栽種方法,給樹苗套上防風網,還用草方格加固根部。然而,呼嘯的狂風依舊無情,漫天黃沙如涵涌的潮水,再次將八成樹苗連根拔起。新綠的嫩芽在沙暴中凋零,剛剛燃起的希望又一次被撲滅。連續兩次失敗,讓治沙隊伍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隊員們的士氣低落到了極點。有人開始抱怨,有人想要離開治沙隊伍,還有人上門索要樹苗款,更多的人則對治沙的前景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面對這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石光銀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治沙不能蠻干,也要講高科技”。他來到當地縣林業局,向專業的技術員請教,隨后又不辭辛勞地前往橫山、榆林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其他地方的成功治沙經驗。在考察過程中,他認真觀察每一個治沙細節,與當地的治沙能手交流心得,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
1988年春,石光銀帶著學來的“障蔽治沙法”,用驢車拉著樹苗和十多萬公斤沙蒿、沙柳,第三次挺進狼窩沙。天未破曉,庵子里便亮起昏黃的油燈。隊員們分成三組:一組在沙丘迎風面用柳條編織網格狀沙障,像給流動的沙海打上堅韌的補丁;二組緊隨其后,將沙蒿、沙柳幼苗栽進網格,用根系牢牢鎖住沙土;三組則在沙丘間的低洼處,小心翼翼地種下楊柳樹苗。石光銀穿梭在各個作業點,不時彎腰調整沙障角度,或是手把手指導隊員挖坑的深度。他們每天拿著鐵鍬,背著樹種,帶著干糧,走到哪兒就干到哪兒,晚上就裹著單薄的被褥直接睡在剛栽好的樹苗旁。月光下,新立起的沙障在風中簌簌作響,與此起彼伏的鼾聲交織成一曲倔強的治沙戰歌。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在六千畝沙地上搭設了總長度達八百多公里的沙障。這些沙障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防線,阻擋著風沙的侵襲。三戰狼窩沙,五萬八千畝沙地造林成活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個曾經難以戰勝的“沙魔\"終于被他們馴服。這次勝利不僅為石光銀贏得了村民的信任,也為他后續的治沙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此后,他運用同樣的方法,對后續承包的荒沙、堿灘進行治理,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沙地生態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
1997年,石光銀的兒子石占軍以掛職干部的身份參與到治沙造林隊伍中。看著兒子一起參與種樹,石光銀欣慰地說:“我這一輩子治沙十三萬畝,你再治沙十三萬畝,將來等你兒子長大了,再治沙十三萬畝。我們三輩人下來,就能形成一片‘綠色長城'…”
曾經,毛烏素沙漠的黃沙如無情的巨手,將海子梁鄉的希望一次次掩埋。狂風過境時,農田被流沙吞噬,低矮的土坯房在沙暴中搖搖欲墜,村民們守著貧瘠的土地,在貧困線上艱難求生。石光銀看在眼里,疼在心頭,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綠浪翻沙丘,富路惠鄉鄰
石光銀深知,生態改善只是第一步,讓百姓致富才是最終目標。他大膽探索“治沙 + 致富\"雙輪驅動模式,以“公司 + 農戶 + 基地”為紐帶,將三百多戶農民緊緊凝聚在一起,充分發揮公司的技術和資金優勢,結合農戶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建立起了穩固的產業基地。
他們先后辦起了林場、肉牛示范牧場、飼料加工廠、技術培訓中心、蔬菜大棚等十多項經濟實體。這些經濟實體的建立,不僅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實現了治沙與致富的緊密結合。
在肉牛示范牧場,石光銀引進了優良的肉牛品種,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提高了肉牛的養殖效益。牧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幾十頭肉牛發展到如今的數百頭。肉牛養殖不僅為當地市場提供了優質的肉類產品,還帶動了飼料加工、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飼料加工廠利用當地豐富的農作物秸稈和牧草資源,生產出高質量的飼料,既降低了養殖成本,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蔬菜大棚的建設,更是讓當地的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由于土地沙化和干旱等原因,當地的蔬菜種植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今,在石光銀的帶領下,村民們建起了一座座現代化的蔬菜大棚。大棚內采用先進的灌溉和施肥技術,種植著各種新鮮的蔬菜,滿足了當地群眾的生活需求,同時遠銷外地,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人。
幾十余載治沙征程,讓這片荒蕪之地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昔日狂風肆虐的沙丘,如今已化作沃野良田,沉甸甸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訴說著豐收的喜悅。當地人均占有糧突破一千公斤,徹底告別了缺糧少米的歷史。
為了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水平,石光銀還創辦了技術培訓中心。培訓中心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為村民們傳授最新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還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
除了發展經濟實體,石光銀也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他帶領鄉親們在沙漠中植樹造林,不斷擴大綠色植被的覆蓋面積。他們還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石光銀的努力下,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曾經的沙漠逐漸變成了綠洲,各種野生動物也重新回到了這片土地上棲息繁衍。
石光銀的治沙與致富相結合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地的村民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購買了現代化的家電和交通工具。孩子們能夠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學習成長,老人們也能夠安享晚年。石光銀所在的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生態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參觀者前來學習和參觀。曾經貧困的沙窩窩,搖身一變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金悖悖”,石光銀用綠色繪就的致富畫卷,交出了鄉村振興的完美答案。
白發守初心,脊梁映綠洲
新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石光銀意識到,治沙事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開發利用沙漠資源,向沙漠要效益,成為他新的發展思路。
鑒于當年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低,二次沙化的可能性很大,石光銀深知進行低產林改造刻不容緩。他果斷地把“優化樹種,提升森林品位\"作為公司當前治沙造林的中心工作。隨后,他帶領公司全體員工迅速開展二次植樹造林和低產林改造工作。他們不辭辛勞,穿梭于沙地之間,栽種了以樟子松為主的優質樹種一百多萬株,面積已達五萬畝,這些樹苗價值兩千多萬元。樟子松具有耐旱、耐寒、抗風沙等特點,非常適合在毛烏素沙地生長。它們不僅能夠有效地防止土地沙化,還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進行低產林改造的同時,石光銀還積極探索沙漠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他帶領鄉親們對沙漠進行了精心的規劃和開發,打造了月牙湖旅游景點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月牙湖位于沙漠之中,湖水清澈,周圍綠樹環繞,景色十分迷人。游客們可以在這里欣賞到沙漠的壯麗風光,體驗滑沙、騎駱駝等有趣的沙漠娛樂項目。
他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應聯合國防治荒漠化會議之邀,石光銀站上了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最高講臺。1996年12月,在聯合國舉辦的二十七國防治荒漠化論壇上,石光銀帶著美好的心愿,傳授自己治沙的經驗。他說:“我的心愿是全世界受沙害的人,都能夠治得住沙子,都不要再受沙子的苦,都能夠過上好日子。”他用質樸的語言講述“草方格固沙\"\"喬灌草混種\"等實踐經驗,展現荒漠變綠洲的今昔對比照片。這些凝結著中國智慧的治沙方案,打破了“沙漠不可戰勝”的國際認知,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東方樣本。會議結束后,多個非洲國家主動聯系取經,石光銀團隊的治沙經驗開始走出國門,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續寫綠色傳奇。
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頒獎大廳里,當“世界優秀林農獎”的獎杯遞到石光銀手中時,聚光燈下這位來自中國毛烏素沙漠的治沙人,讓世界聽見了黃土地與荒漠抗爭的鏗鏘足音。這座沉甸甸的獎杯,不僅是對他個人二十余載治沙生涯的加冕,更是中國生態治理成就閃耀國際舞臺的金色名片。
石光銀常說:“農民要致富,生活要美好,生態環境更要美好。我們要保持治沙造林的干勁不松懈,一代領著一代干,一代跟著一代干,為我們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西北力量。\"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只不過現在常常跟隨在他身邊的人不是兒子石占軍,而是他的孫子石健陽。
原來2008年植樹節那天,石光銀的兒子石占軍在趕回定邊開植樹動員大會的路上發生了車禍,不幸離世。石光銀沒日沒夜地在樹林里打轉,僅僅三天后,他就再次出現在了沙地里。石健陽回憶:“父親走后,爺爺每天不停地干活,不停地植樹,他可能想通過這種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他把悲傷化成了動力。”
在人類與毛烏素沙漠抗爭的史詩里,石光銀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將自己活成了一座行走的豐碑。2021年6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年屆古稀的石光銀緩步走上領獎臺,戴上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這份鐫刻著共和國印記的勛章,是對他以血肉之軀對抗沙暴、用雙手在荒漠織就綠洲壯舉的最高禮贊。臺下經久不息的掌聲,不僅是對一位治沙英雄的致敬,更是鼓勵千萬人投身生態建設的磅礴力量。從西北荒漠到東南沿海,石光銀的故事如燎原星火,點燃了無數人守護綠水青山的信念,成為新時代奮斗精神最生動的注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