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總會讓人產生親切感,他質樸、厚道,帶著農民特有的微笑,像北方秋野上一株沉甸甸的莊稼。盡管已經擁有不少“國”字號榮譽,還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徐淙祥依然是大家心目中那個“老徐”。他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土地、糧種、莊稼,還有那淡淡鄉愁纏繞的故園。當有人提及他在半個多世紀里為我國科技增糧作出的突出貢獻時,他說:“俺就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喜歡與土地打交道罷了。只是沒想到組織上給了俺這么多榮譽——”
是啊,正是這種對土地的熱愛,對種莊稼的執著,以及對鄉親們吃飽飯的牽掛,讓一個普通的皖北農民,在追求糧食豐產、農民增收的路上越走越遠。五十三年彈指一揮間,他選擇的科技種田之路越走越寬,他本人也成了我們心中名副其實的“時代楷模”。
“ 做人不能忘本,
俺愿意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
搞科技增糧 ”
在淮北平原廣袤的土地上,在安徽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徐淙祥家祖祖輩輩都“土里刨食”。潁河的濤聲、泥土的氣息、麥子的清香、白楊與飛鳥,常常讓少年的徐淙祥陶醉。他對土地最初的摯愛,對種莊稼的執著,對鄉親們的深情,也是從這里開始的。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大詩人艾青的詩句,恰恰道出了徐淙祥當年的心情。
那些年,鄉親們不分晝夜地勞作,但主糧小麥的畝產量不超過150公斤,大豆也僅有幾十公斤,辛辛苦苦了一年,不少人連吃飽飯都是奢望。尤其是看著勤勞的叔伯因營養不良而面黃肌瘦,徐淙祥陷入了沉思。
徐淙祥的父親是個種地的“老把式”,也是對他影響最深的人。父親常對他說:“咱是農民,種地是根本,啥時候都不能忘本。”有一天,父親把迷茫的兒子帶到地頭,語重心長地說:“人不哄地皮,地皮就不哄肚皮。咱村糧食低產的原因是這里的砂姜黑土質不利于糧食生產,糧種也不好。要改變鄉親們流汗多、打糧少的狀況,只有走改良土壤、改進糧種的路子。”
父親的話給徐淙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一則消息傳來——發達國家的小麥畝產量達到1000斤了。徐淙祥不解:一樣的陽光,一樣的土地,為什么人家能做到,俺們做不到——俺不信!
“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俺要靠科學種田種出個名堂來!”一個愿望在這個年輕人心中生根發芽。
1972年,19歲的徐淙祥高中畢業后,得到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做一名民辦教師。關鍵時刻,他卻決絕地放棄了。很多人都不理解徐淙祥的做法,甚至說他“傻”。只有他父親明白,淙祥有自己的想法啦。
徐淙祥毅然回到家鄉——偏僻的張槐村,一頭扎進田野里勞作。眼前的土地還是那樣貧瘠,莊稼還是那樣低產。好在徐淙祥有心理準備,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心里繪有一幅宏偉的藍圖:肥沃的大田里,麥浪滾滾,豐收的鑼鼓陣陣,鄉親們因為吃上了雪白的大饃而笑容滿面。正是為了把心中的藍圖變成眼前的現實,他頂著風言風語,從最簡單的土法入手,迎難而上,開始了科技增糧之旅。
一個人的理想有多大,熱情就有多高。一只磨損的放大鏡、一個老水壺、一本筆記本,還有一本從農技站借來的書,成了徐淙祥的“四件寶”。他晚上挑燈夜讀,白天走進田野觀察,土法上馬,邊學邊改,自家的老宅基地、集體大塊莊稼地都成了他的“試驗田”。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為了改良土壤,他力推深耕細作,用草木灰混合農作物秸稈搞高溫堆肥。良種是“芯片”,為尋到好的麥種,他不僅頭頂火辣辣的太陽從莊稼地里選出優質種穗,還跑到河南、山東等地選購良種。為了給莊稼治蟲害,他一遍一遍地把煙葉泡水加工成土農藥。
耕耘終會有收獲。為了一個理想,憑著一腔熱情、一股韌勁,徐淙祥逐步找到了土壤改造途徑和小麥的生長規律,并運用到示范田里。汗水澆灌出豐收的果實,他的小麥畝產量相繼提高至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1983年,因為搞科技種糧小有名氣,經過選拔,徐淙祥成為太和縣一名鄉村農技員。
1985年至198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縣實施“黃淮大豆高產攻關七五計劃”,徐淙祥負責實施計劃的田塊產量都達到了預期。接著,徐淙祥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開始負責安徽省區域大豆生產試驗項目。
2003年對徐淙祥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他承擔起農業部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一場“大考”也跟著來了。這年夏天,皖北遇到了極端天氣,龍卷風、冰雹一起撲來。徐淙祥回憶當年的情景時曾幽默地說:“大雨大風里,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卻往地里跑。”他和家人一連幾天泡在大豆田里挖溝排水,他的腳泡腫了,腿上劃的都是口子,還落下了關節炎病根,到現在走路都不穩。
那年,極端天氣造成當地大豆普遍減產,而徐淙祥負責的試驗田意外增產,并創下181.6公斤的單產紀錄。
大豆豐收給了徐淙祥繼續搞科技種田的信心,他的承包田規模擴大至千畝以上。秋分時,他決定去河南引進“豫麥18”,作為承包田和全村小麥的主打品種。準備出發時,70多歲的父親病了,而此次徐淙祥要去的是很遠的偃師。去還是不去?不去,麥種就調不成了;去,又放心不下老父親。徐淙祥心里很矛盾。躺在病床上的父親最理解兒子,催促道:“快去吧,種麥最關鍵是要趕上農時,抓緊把麥種拉回來就是盡了孝。”
徐淙祥一去就是半個月,這一別竟成了父子間的永別,也成了徐淙祥心底永遠的痛。
2007年至2011年,徐淙祥在科技種田上邁開了大步。他知道種地需要科學知識指導,就主動出擊,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皖墾種業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合作,把“農家小院”變成“專家大院”,邀請省、市農科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每周駐站傳經送寶。他試驗種植了“皖墾麥22”“華成865”“谷神麥19”“淮麥44”等20多個小麥良種,還培育出“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有力促進了當地糧食穩產高產。
由于徐淙祥種植的小麥最高畝產量連續刷新安徽省小麥單產紀錄,媒體把“安徽麥王”的稱號給了他。徐淙祥知道后謙虛地說:“俺不是什么麥王,只不過是在科技種糧的路上多走了一步。”
有記者采訪徐淙祥的時候,問他對當年的選擇后悔嗎,徐淙祥搖搖頭,說:“這么多年來,俺一門心思種地,感到活得很充實;看到莊稼豐收、農民日子過好了,俺就感到活得有價值,也跟著大家高興。至于其他得失,真沒有想那么多。”
最難能可貴的是,徐淙祥從不甘心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老把式”,他頂著白發也要學習新農業科技,與時俱進。如今,他的種糧基地使用安裝了北斗導航的農機,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提高了播種質量,有效地防治了病蟲害、降低了機損率,畝產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就這樣,徐淙祥從張槐村的一個農家小院一步步走出來,走過曲折的小徑,踏上了科技種糧的金色大道。
“殷殷囑托讓俺終生難忘,俺拼上老命也得
多種糧、種好糧”
2011年的淮北平原春色明媚,草長鶯飛,雜樹生花。田野里,綠油油的冬小麥像一張無邊無際的地毯鋪向天際,微風過處,碧波蕩漾。4月8日下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風塵仆仆地來到太和縣,走進徐淙祥的千畝農業園調研,了解冬小麥的生長情況,鼓勵徐淙祥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究示范與推廣,促進農業增效、農民豐收。特別是得知這個不起眼的農業園因為使用良種良機良法,小麥單產多次刷新安徽省紀錄時,他勉勵徐淙祥“要繼續攻關小麥高產技術,為國家糧食生產多作貢獻”。
2022年初夏,布谷聲聲訴說著豐收的喜悅。徐淙祥種植的“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量達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量達818.52公斤,雙雙突破800公斤大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午收結束,麥子歸倉,徐淙祥再次走到地頭,望著枝繁葉茂的楝樹,不禁回想起往事來。他心潮澎湃,情不自禁,開始給習總書記寫信,匯報十年來自己一家三代人在科技種田上走的路。
“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6月27日,一封飽含對鄉親們的問候、對全國種糧大戶的殷切期望的回信,從北京送到徐淙祥手中,讓這位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老農驚喜不已,“真沒想到,習總書記給俺回信了!信里開頭就說,還記得俺這個種糧能手!”
收到信的這一天,正是徐淙祥的生日。他手捧來信,哽咽著念給家人聽。
“這是爺爺過得最難忘、最有意義的一次生日!”他的孫子徐旭東一次次回憶說。
是啊,徐淙祥一家三代人接力搞科技種田,把“家”安在田間,讓“糧”永駐心間。特別是他的孫子徐旭東,2018年大學畢業后,本來能留在城市工作,卻在爺爺熱愛土地、堅持種糧和心懷糧食安全的精神感召下,自愿回到家鄉當起了“新農人”。目前,他已經能領辦合作社各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為上百種玉米、大豆和小麥進行品種篩選、成果轉化、農機試驗了。
習總書記的回信給了徐淙祥無窮力量,也為他指明了前進方向。古稀之年的他,老當益壯,開始繼續攀登糧食增產的高峰。2023年,他的試驗田核心地塊安裝上了智慧噴灌系統,實現了用手機就能控制噴水量、區域、時間和速度的目標,既節水又高效。當年試驗田夏大豆畝產量達到了302.38公斤,夏玉米畝產量達到了1009.1公斤。
2024年,試驗田引入了無人機開展“飛防”作業,徐淙祥祖孫都學會了操作。這年,試驗田核心地塊小麥畝產量最高達到了846.84公斤。
2025年,得益于政府惠農好政策,徐淙祥申請建成了日烘干量300噸的烘干塔,還配套了倉容7000噸的標準化糧食倉庫,千畝小麥顆粒歸倉。
“俺是一名共產黨員,
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本來就是俺的責任”
晨霧還沒有完全散去,太陽剛剛爬上村東的白楊樹梢。披蓑戴笠的徐淙祥已經騎著電瓶車走向碧綠的田野。當年的毛頭小伙兒,如今已兩鬢染霜。他的“標配”交通工具,也從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換成了電瓶車。簡單的車子變換,記載著歲月更替,也在他追求科技種糧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轍跡。
當年,不做風刮不著、雨淋不著的教師,而甘心當一個農民,徐淙祥想的是“讓鄉親們吃飽飯”。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吃飽飯”的心愿已經實現了。現在,徐淙祥調整了目標,他要利用黨的好政策,帶領鄉親們從吃飽飯到吃好飯,然后到一起靠科學種糧致富。
電瓶車加快了徐淙祥的前進速度,出了村子,他東遛遛西看看,他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種糧基地,還要關注各家各戶莊稼的生長情況。誰家的地需要澆水了、誰家的地該施什么肥了、誰家的莊稼該打什么農藥了,“多事的老徐”都要操心。
他習慣性地拿出筆記本記下各家莊稼的情況,路近的人家,他就去當面告知,遠路的打電話提醒。他深知,大家種地都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家庭困難的小戶,他要不厭其煩地多提醒幾次。而對那些離家外出打工的鄰里,必要時,得他親自上。
“要想多打糧,就找徐淙祥!”如今在安徽省太和縣,這句口頭禪“流行”起來,也說出了當地老百姓的心里話。
“小麥一生有三怕,時時留心細觀察。冬怕弱、春怕黃,拔節以后怕沒墑。”“小麥病蟲不算輕,加強防治不可松。地下害蟲有三種,螻蛄蠐螬金針蟲。”……
這樣的“順口溜”在太和縣農村到處流傳,很多農民耳熟能詳。而這句句通俗易懂、充滿鄉土味兒、又科學的“順口溜”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是徐淙祥的“作品”,是他經過長期觀察、思考,并認真總結后編寫出來的,內容涵蓋了土壤、施肥、水利、品種、工具、管理等方面。你別說,大伙兒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還真好用!最可貴的是,徐淙祥從不把“秘籍”揣在兜里搞“專利”獨享,而是編印出來,免費發給大家。如今,順口溜也從早年的60條增加到了120條。
徐淙祥老家的墻上還有一塊小黑板,上邊的字跡密密麻麻。那是當年辦“家庭農校”時傳遞種糧技術用的。現在,他已經辦起“田間學校”,在地頭搞“現場直播”,以便讓更多的人掌握科技種田的本領。
已經是“名人”的徐淙祥,仍然像過去一樣,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誰有困難,他都能及時伸出手拉一把,誰家種地遇到困難,他就會及時出現。農民常興鐸現在也是種糧大戶了,2015年之前他因流轉土地種了幾年大棚蔬菜,虧了100多萬元。有人提醒他,跟徐淙祥學種糧或許有翻身的機會。后來,他在徐淙祥“手把手”的幫助下,不僅還清了欠款,還成為種田大戶。
回憶往事,常興鐸說,他最難忘的是2016年。那一年,他家按照老習慣旋耕整地,一畝地播了50斤麥種,很快長出綠油油的苗。沒過一個月,連續來了兩場寒流,小麥葉子被凍黃了。無奈之下,他給徐淙祥打電話求助。那天,下著雪,沒有想到的是,徐淙祥冒雪趕了幾公里路,一來就邊看麥子邊分析原因:“光旋耕,不深翻,小麥扎根無處鉆。要想莊稼高產,就得深犁+深耙(深翻深旋),蓄水保墑,減少播量,促進分蘗長根,提高抗旱抗凍能力。播種深度一定要控制在3至5厘米,太淺了,種子下不去土里,容易閃種;太深了,麥苗在地下盤旋著長,鉆不出來,苗子弱。”
幾句簡單通俗的話,讓常興鐸明白了種麥增產的道理。秋種時,他把流轉的300多畝土地全部深翻、旋耕、鎮壓,每畝播種量也從50斤減少到了30斤。當年不僅小麥沒有出現凍害,一畝地還比上一年多收了200多斤。
為了更好地把技術傳給群眾,2010年,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合作社。雙浮鎮秦寨村村民秦國啟,是較早加入合作社的種糧大戶之一,在徐淙祥的指導幫助下,他種的小麥畝產量很快從40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實現了致富夢想。
“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徐淙祥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把帶領群眾一起致富當成頭等大事來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眼下,俺最大的愿望是多種糧、種好糧,讓天下糧滿倉,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徐淙祥由衷地說。2022年9月,他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帶動中小農戶近萬戶。為了更好地服務村民,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經常在田間地頭搞觀摩會或者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現場培訓,向小農戶演示精量播種、化學除草、赤霉病防治、葉面施肥等關鍵技術,讓種糧良法直達生產一線,帶動更多群眾科學種糧,提高收益。截至2024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
徐淙祥沒有將目光停留在一地一時上,他始終關注全國“三農”事業和糧食安全、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他積極提交具有政策影響力的議案,連續多年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等農業法律法規出臺,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這就是徐淙祥。
這個安徽太和縣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不滿足當個僅靠經驗的“老把式”,而是緊跟時代步伐,依靠科學在希望的田野上尋夢、逐夢。他是忠實踐行習總書記關于“多種糧,種好糧”囑托的優秀代表,扎根淮北平原五十余載,踐行“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責任擔當。他不忘初心,在追求科技增產增收的路上,憑著韌勁與拼勁,披荊斬棘,靠著新時代的惠農政策,積極推進科技種田試驗和“噸糧田”“噸半田”建設,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
徐淙祥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農民。他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一步步用腳印與汗水作筆墨,把“論文”寫在淮北平原上,交出了一份科技興農的優秀時代答卷!
2025年7月,中宣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