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妝界的大新聞,莫過于美國名媛、社交媒體紅人HaileyBieber將自己創立僅兩年多的個人品牌Rhode以10億美元的高價賣給7e.lf集團,創下了明星個人美妝品牌變現速度之最。這為本來就已經轟轟烈烈的明星彩妝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可以預見,未來必將有更多明星殺入美妝市場,將他們的明星光環轉換為精美的產品、夢幻的畫面,當然,如果經營得當的話,他們也將獲得同等的回報——那就是快速將個人名聲變現。
Rihanna是最近一輪明星彩妝品牌風潮的引領者。在此之前,明星涉足美妝多以代言或聯名為主,真正以“品牌主理人”身份親自操盤的案例并不多見,聲量亦有限。前浪如DrewBarrymore的評價彩妝品牌Flower"Beauty,創立于2013年,但她因為一套看似志不在此的佛系運作方式,而始終未能形成行業示范效應。
Kylie Jenner又不同——她2015年創辦KylieCosmetics,并在家族綜藝效應加持下迅速走紅,可以說是當時最成功的明星彩妝品牌。而她在巔峰時期以6億美元的價格將51%的股權售予Coty集團,更被視為“快速套現”的經典操作,但此后品牌形象響力和價值大幅降低,后續品牌走向如何還需要再觀察。
與之相反,Rihanna選擇了一條更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她不僅是擁有全球影響力的流量巨星,更因獨立、強勢甚至有些桀驁不馴的形象高度共振當代女性自我認同的需求。而同時作為黑人,她也多次被推上種族議題的輿論中心。這種個體特征與社會議題的交織,也賦予了FentyBeauty天然的文化張力。品牌以40個粉底色號橫空出世,打破了歐美彩妝市場長期對深膚色的集體漠視,迅速成為“包容性美妝”的代名詞,也因此成為首個以文化議題切入市場的明星彩妝品牌,與Rihanna本人的公眾形象形成完美閉環。
FentyBeauty并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明星品牌。雖然Rihanna本人深度參與品牌理念與產品定位的塑造,但研發、供應鏈和品牌架構都由LVMH旗下的專業孵化器Kendo嚴格把關,搭建了完整的基礎支持體系。這種高度專業化的商業合作,讓Fenty"Beauty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從流量走向品牌的商業可持續性。2023年,品牌估值已達28億美元,年營收近6億美元,且目前增長勢頭仍然穩健。
Rihanna的風光或許難以復制,但卻啟發更多明星以更清晰的思路和定位推出個人品牌。Selena"Gomez的Rare"Beauty,從個人經歷出發引入情緒健康理念,產品設計強調易用性、平價和包容性,在年輕女性消費者中建立了口碑;Hailey"Bieber剛推出Rhode"Beauty時被垢病跟風甚至抄襲Gomez,但隨著其護膚產品漸漸站穩腳跟并進而推出彩妝品,她的極簡與健康美學也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認可;Lady"Gaga的第一代Haus"Labs曾因銷售渠道(亞馬遜)的選擇和管理層決策力偏差等原因遭遇滑鐵盧,但2022年重啟后,她以大膽張揚的高性能產品重新定位,并選擇與更專業化的彩妝銷售渠道絲芙蘭合作,近期更是即將透過其體系登陸亞洲市場,顯示出有意識有體系的發展路徑。
Business of Fashion曾報道,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過30位歐美一線藝人推出過自己的彩妝或護膚品牌,且不斷有新面孔加入。剛剛拿下格萊美獎的SZA就是其中一位,她在今年四月宣布推出個人美妝品牌Not"Beauty,主打唇妝。其木質包裝呈現自然極簡的風格,宣傳又充滿野性魅力。毫無懸念,社交媒體熱度以及巡演同步上架的策略可以讓她輕松出圈,賺得盆滿缽滿。但短期聲量并非品牌生命力指標,能走多遠尚未可知。
2025年,明星彩妝品牌的萬象之中,脈絡逐漸顯現。他們的光環效應開始退潮,市場進入更多實的淘洗階段。
如果說明星做彩妝品牌是高舉“自我表達”大旗的個體行動,那么傳統奢侈品牌涉足彩妝賽道,就是一次更具戰略性的集體行動。它既源于宏觀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是奢侈品牌對自身邊界的重新定義。
首先,彩妝作為一個高毛利、高頻次、情緒驅動的消費品類,具備天然的商業吸引力。據McKinseyamp;Company發布的2023年《全球美容市場洞察報告》預計2028年,全球彩妝市場規模將增至1,130億美金,年復合增長率為6%,遠超傳統奢侈品主力品類的增速。在奢侈品市場整體面臨消費放緩的背景下,彩妝這類“小奢侈品”的戰略地位更加明顯,成為奢侈品牌對沖消費疲軟、保持現金流活力的重要路徑。OnBeaute創始人ChanellaBuzk說:“即使在全球危機中,美妝依然是一個高利潤、低風險的賽道。人們或許會減少服飾支出,但仍然愿意為“寵愛自己”買單。”
其次,隨著Z世代甚至Alpha一代逐漸成長為主力消費人群,奢侈品牌正面臨一場消費代際的結構性更替。年輕群體的奢侈品消費觀更看重日常使用、審美認同與情緒價值,而彩妝恰好提供了一個兼具價格優勢與精神投射的理想切入口,成為獨屬于傳統奢侈品牌的“既要、又要、還要”——既能傳達品牌的視覺語言與設計哲學,又能迅速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同時還能滲透品牌認知。
進一步來說,彩妝從來不是孤立的產品線,而是一個品牌精神疆域和生態系統的延展。Hermes作為最早一批系統推出美妝產品線的傳統奢侈品牌,2020年首先進入市場的RougeHermes系列,從口袋起步,以極簡精致的包裝設計延續品牌一貫的造物哲學。雖然出新速度并不快,但過去幾年,Hermes一直秉持品牌在皮具與香水中積淀的節奏做彩妝,緩慢鋪陳,自成體系,確保每一個新品都是Hermes精神的一次微縮表達。
Celine一貫不張揚,2024年僅以一支單色口紅(Rouge"Triomphe)出道,整整一個季度之后,才又推出14個新色號。與其成衣和皮包設計一樣,它從不因熱度而妥協,不為規模而倉促,而是以精準和稀缺性來取代流量。
這大概是所有以皮具、時裝起家的奢侈品牌的整體屬性——Gucci彩妝的復古和幻想交融、Prada強調的個性與自由、Valentino將包容性奢華推向極致。它們都以彩妝為載體,延續品牌的審美體系,并強化其文化價值、影響力以及與消費者的情緒鏈接。
換句話說,在“美”這件事上,奢侈品牌找到了新的主場。彩妝比服飾更私密,比香水更具體,是“日常奢侈”的一塊重要戰略拼圖。彩妝是奢侈品牌在當下市場中的自我救贖,它們向下扎根,橫向擴張——一邊拓展品類、增長營收,一邊激活品牌形象,重塑奢侈的定義,一舉多得。
LouisVuitton是這一浪潮中最受矚目的新玩家。2025年3月,品牌官宣將于秋季推出首個完整的美妝系列,由傳奇化妝師PatMcGrath擔任首席創意總監。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彩妝藝術家之一,她的加入為LV的美妝線增加了一層其它品牌難以企及的專業度與嚴肅性,釋放出極強的品牌戰略信號。
McGrath與LV淵源深厚,過去二十年間,她一直是品牌秀場妝容背后的“魔法師”,是彩妝藝術融入高定時裝的核心推手。此次合作被視作一次水到渠成的聯盟——當行業教母攜手奢侈巨擘,承載了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美妝界、奢侈品行業和消費者都瞬間期待值拉滿。
“很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問我,LV的彩妝什么時候推出?現在它終于來了,“McGrath在接受VOGUE獨家采訪時說。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為LV設計化妝造型,我們對美有著共同的見解,合作的方式讓人感覺非常自然。我們一起創作出的LaBeauteLouisVuitton美妝線,正是我們合作旅程的完美延伸。”
其開場聲勢浩大,首發系列包括McGrath耗時四年潛心打磨的55支口紅、10款有色潤唇膏與8款四色眼影。每一款產品的細節和質地都以極致工藝和工匠精神精雕細琢,是品牌的經典傳承與頂級創新完美融合。正如LV主席兼首席執行官PietroBeccari所言,“LaBeauteLouisVuitton是一種自然的品牌進化,源于我們對品質、配方與創新的極致追求”。
此次發布的陣容中還包括口紅盒、迷你皮具等產品,延續LV標志性的旅行基因,同時實現“彩妝產品x奢侈工藝”的敘事統一。追溯歷史,1854年LV就曾推出過梳妝盒,1920年代還出品過化妝刷和香粉盒等彩妝周邊產品,甚至有不少專為當時的明星名流定制的梳妝箱及套件,McGrath坦言自己也從這些古董佳作中吸收了豐富的靈感。但這個彩妝線絕不是一場懷舊式的復刻,也不是一個簡單輕量的新產品端,而是經過深謀遠慮的商業重構。與其說LV要賣美妝,不如說它要在奢華美妝行業建立一個新坐標,擔當游戲的規則制定者?!斑@僅僅是個開始,“McGrath毫不諱言,我們正在樹立奢華美妝的新標準?!?/p>
顯而易見,LV力推美妝之舉意義重大。一方面,這標志著奢侈品牌在彩妝市場的布局已經從試水過渡到了深耕,開始步入系統化發展的新階段。另一方面,在這個集市場回報、品牌價值和文化影響力的工程中,LV并不滿足于進入市場,更有野心定義市場。McGrath任重道遠,如果她能創造出超越符號價值的產品體驗,確立獨屬于LV的彩妝語言,就能重新定義奢侈美妝,助力品牌建立新標桿,成為這場變革中大贏家。
無論是明星個人美妝品牌還是奢侈時裝品牌進軍美妝領域,都是將知名度轉化為商品實體,從而拓展各自的商業領域。只不過前者以“自我表達”切入市場,喚起個體認同與情感共鳴;而后者則以“系統工程”鋪設護城河,試圖在情緒鏈接上分一杯羹的同時,更以品質與格調回應當代消費者“理性信任”的心理訴求。
在這個被重新定義的市場語境中,明星彩妝品牌的發展道路也在悄然重塑。一方面,鳳毛麟角者如Gwyneth Paltrow的Goop和Jessica Alba的HonestCompany另辟蹊徑,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導向的新型品牌。它們都或多或少地脫離了曾經的名人光環,走向更成熟專業、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策略。
VictoriaBeckham更是明星品牌完成身份躍遷的標桿。作為明星起家,依托時尚品牌的受眾基礎切入彩妝護膚賽道,到現在VictoriaBeckhamBeauty已然成為一個雖然體量不大卻獲得了行業認可的美妝品牌。它以克制的節奏和嚴謹的研發,逐漸建立了一種高端感與可信賴的專業形象,吸引了一眾低調且審美成熟的消費者。相比之下,它有著與明星品牌截然不同的文化敘事、目標受眾和運營策略,更是一個時尚設計師品牌在生活方式領域的延伸。
但整體上,明星品牌都更傾向于“快進快出”的預設邏輯,以名氣催化關注度與估值,完成短周期的資本化退出。2025年5月,e.l.f.Beauty宣布以10億美元收購Rhode,是今年美妝行業內最受關注的并購案之一。交易完成后,HaileyBieber將獲得8億美元現金及股票。而如果品牌未來三年能夠完成銷售增長目標,她還將另外拿到2億美元。
據悉Bieber還將以創始人身份繼續擔任品牌的創意總監以及e.l.f.Beauty的戰略顧問。她在社交媒體發文稱,e.l.f.Beauty是一個“志同道合的破壞者”,和她有著共同的愿景,“我一直對這個公司懷有遠大的夢想,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繼續將Rhode推向全球更多的空間、市場和人群。”
當然,這與KylieJenner“快閃”路徑還是有所不同的。后者過度依賴人設,估值虛高;但Rhode則有強有力的銷售數據和品牌口碑支撐。Rhode成立三年,無論在內容營銷、電商還是社區文化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業務光速增長。有報道稱在2025年3月31日前的12個月里,Rhode的凈銷售額就達到了2.12億美元。
e.l.f.Beauty的并購能為品牌增長注入新動能——有消息稱,Rhode將于今年秋季進駐北美和英國的絲芙蘭開始銷售,以及英國Boots等主流零售渠道,加速其零售化與國際化的擴張步伐,邁向更廣泛的大眾市場。
今天,明星與奢侈品牌在彩妝領域的“雙軌并進”已經構成一種長期存在的文化格局。前者以“自我表達”切入市場,喚起個體認同與情感共鳴;而后者則以“系統工程”鋪設護城河,試圖在情緒鏈接上分一杯羹的同時,更以品質與格調回應當代消費者“理性信任”的心理訴求。它們大多時各行其道,也偶爾交匯重疊,在不斷演進的美妝產業中,留下各自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