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傳統化學課堂常受限于抽象概念表述與實驗條件不足,學生難以直觀理解微觀粒子運動,無法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三維建模、虛擬實驗等技術為化學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例如,動態晶胞模型使金剛石結構可視化,云端平臺能夠實現跨校數據共享,AR技術能夠將金屬活動性教學轉化為互動游戲式教學等,從而為初中化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創造了條件]。本文探討信息技術在優化初中化學教學內容呈現、驅動個性化教學,以及構建協作網絡中的實踐路徑,并通過真實案例分析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模式革新,為化學教學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提供參考。
二、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意義
(一)信息技術讓化學課堂煥發新活力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為化學課堂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常常對著課本上的分子式發呆,面對抽象的原子結構一籌莫展。而信息技術的融入,讓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例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展示水分子的“V”形結構時,學生可以通過屏幕旋轉模型,觀察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之間的微妙角度變化。這種動態演示遠比課本上的平面示意圖更具沖擊力,原本抽象的分子世界頓時變得觸手可及。再如,在酸堿中和反應課堂上,教師可以調取火山噴發的實景視頻。這種虛實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化學反應原理不再停留在方程式層面。同時,通過教學軟件即時生成的實驗數據曲線,學生能像科研人員一樣分析反應進程。這種“沉浸式學習”體驗極大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
(二)豐富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就像一把萬能鑰匙,為化學課堂打開了豐富的資源寶庫。當傳統教學受限于課本插圖與實驗室器材時,云端資源庫里的微課視頻、動態元素周期表、化學反應慢鏡頭等,讓枯燥的化學知識以鮮活的方式躍入學生視野。信息技術還讓教師的備課不再局限于紙質材料與教參。教師可以通過教育云平臺迅速調取金屬腐蝕的延時攝影、合金冶煉的工廠實錄,以及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演示。這些立體化的資源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獲取新知。例如,在“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的實驗軟件進行實驗模擬,讓學生在不具備實際實驗條件的情況下也能真實地、直觀地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并準確地通過模擬實驗分析過程、發現知識、總結經驗,從而掌握實驗技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整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難題、搜索學習資源等方面的技巧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學生被“為什么金離子能輕松搶走電子,而鉀離子卻總在‘慷慨解囊’”這類問題難住時,信息技術便化身為隨叫隨到的化學導師。學生只要點開教學平臺上的動態元素周期表,發現金原子像守財奴般緊抓電子,而鉀原子則是電子界的“散財童子”。再通過3D模型觀察兩者的電子層差異,便使原本晦澀的氧化性概念變得易于理解。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一)可視化技術呈現微觀結構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動態晶胞模型展示碳的兩種同素異形體,讓學生通過3D建模軟件旋轉觀察石墨的層狀結構和金剛石的立體網狀結構。學生在平板電腦上用手指縮放甲烷分子模型,軟件會實時顯示鍵長、鍵角等參數變化。這種直觀操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雜化軌道理論,使原本復雜的空間構型變得清晰可辨。另外,備課系統還整合了大量數字資源,如當教師輸入“電鍍原理”時,可快速獲取實驗視頻、工業流程動畫和習題庫。教師能靈活組合素材制作課件,如將鍍鋅鐵片腐蝕對比實驗與電子遷移動態圖結合,能讓學生直觀比較不同金屬的防護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二)云端平臺實現教學互動
在溶液酸堿度教學中,學生可以用智能設備檢測液體的 pH 值,數據自動匯總生成酸堿度分布圖。教師只要選取典型數據就能設計課堂例題,如利用某位同學檢測的運動后汗液 pH 值5.3與食醋的 pH 值進行對比分析等。這種由真實數據驅動的教學,讓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在信息時代,跨區域教學協作成為新常態。山區學生拍攝的雨水凈化過程視頻,能與城市學校的實驗室數據在云端同步整合。通過遠程操作平臺,學生還能控制異地實驗室的智能設備進行溶液配制、實時觀察電子天平讀數變化等。這能夠極大地方便學生的學習。
(三)虛擬仿真保障實驗安全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模擬實驗中,學生可以自由調節鈉塊的質量、水溫等參數。當操作超出安全范圍時,系統會暫停實驗并彈出標準操作指南視頻。學生可通過慢放功能觀察反應細節,并能清晰看到鈉熔化形成銀球、氫氣氣泡生成等關鍵現象。還有電解水虛擬實驗支持學生在不同反應條件下反復進行實驗。學生可自主調節電壓強度,系統即可即時生成氣體體積變化曲線。當氣體比例偏離理論值時,軟件會自動提示考慮氣體溶解度的溫度影響。此外,實驗平臺還可以提供標準化的操作評估,對電極安裝、溶液配制等步驟進行實時指導,促進學生學習。
很顯然,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解決傳統教學中的設備限制問題,還可通過虛擬實驗的多次試錯、云端數據的即時分析、微觀結構的可視化觀察等,使學生逐步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整合策略
(一)優化內容呈現
1.多媒體課件的巧妙運用
在“碳單質與氧氣反應”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PPT動畫功能分步展示反應過程。課件可以設置三個可操作模塊:點擊碳原子模型觸發電子層變化動畫,拖動溫度調節條觀察燃燒速率差異,旋轉視角查看不同形態碳的燃燒特性對比,實現教學目的[2]。
例如,教師可利用ChemDraw軟件繪制分子結構并嵌入課件,以便在教學時為學生進行動態演示。當講解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觸控屏調節氧氣供給量,如氧氣充足時碳原子與氧分子1:1結合生成 CO2 的球棍模型;氧氣不足時則生成CO的簡化結構。課件也支持重點標注功能,如用紅色閃爍提示關鍵化學鍵斷裂位置等,方便學生學習。在進階應用中,教師可接人實時傳感器數據。在探究燃燒條件時,課件同步顯示酒精燈加熱區域的溫度變化曲線,當溫度達到碳的燃點時自動觸發燃燒。這種虛實結合的方式,能將抽象反應條件轉化為可視化參數,促進學生學習。
2.專業軟件強化實驗認知
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驗平臺開展探究式教學。以“二氧化碳制取”實驗為例,學生可先在軟件中搭建三維實驗裝置:通過拖拽分液漏斗調節鹽酸滴加速度,并選擇不同粒徑的大理石碎片。在此過程中,系統會實時顯示氣壓變化曲線。當收集氣體超過集氣瓶容積時自動觸發警示提示。此時,教師可調取學生的操作日志,針對常見問題設計專項訓練。比如,教師在學生的操作日志中發現,有小部分學生未掌握驗滿方法,這時候,教師便可利用系統向學生推送“燃著木條放置位置”的微課視頻。而對于學有余力者,軟件也會開放拓展模塊,如對比實驗室制法與工業煅燒石灰石的流程,通過能耗數據分析以引導學生理解綠色化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數據驅動個性化教學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探究實驗中,虛擬實驗平臺會全程記錄學生的操作數據。系統能夠精確統計每位學生完成“金屬與酸反應”模塊的用時、錯誤操作次數、參數調節頻率等多項指標。教師端可以實時生成可視化學情表:用熱力地圖呈現班級對“金屬置換反應條件”的理解盲區,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學生混淆了濃度對反應速率與產物類型的影響。
基于此,教師可以實施三級分組指導,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操作熟練的學生,教師可為其開啟進階性任務:讓學生通過虛擬傳感器采集鎂與稀硫酸反應的溫度、氣壓數據,計算反應速率公式 ΔV/Δt ,并探究表面積對反應進程的影響規律;對于中間層學生,教師可以在“鐵與硫酸銅反應”環節,讓系統自動插入分步操作提示動畫,為學生重點演示如何用電子天平稱量反應前后的質量差;對于學困組學生,可以觸發補救方案:為學生推送“金屬活動性階梯”AR模型。學生可以用手機掃描課本插圖,即可查看金屬失去電子的動態過程,并通過將金屬塊拖拽到虛擬酸液中觀察是否產生氣泡。
事實證明,在“溶液導電性”教學中,智能診斷系統發揮著關鍵作用。當某生在連續三次測試中誤判蔗糖溶液為導體,平臺即會立即啟動干預機制:第一階段推送對比實驗視頻:展示 0.1mol/LNaCl 溶液使燈泡發亮,而同濃度蔗糖溶液會使燈泡保持熄滅;第二階段解鎖離子遷移模擬器:學生手動拖動 Na+ 和Cl-通過虛擬溶液,觀察導電率隨離子濃度變化的實時曲線;第三階段開啟診斷測驗:用交互式流程圖辨析“電解質-電離-導電”的邏輯關系,錯誤選項自動關聯對應微課片段等。
教師可通過云端平臺設置能力進階關卡。以“酸堿中和”為例,學生需依次完成如下關卡:1.基礎關:觀看中和反應可視化演示;2.實驗關:在虛擬實驗室,用pH傳感器完成滴定操作;3.拓展關:分析胃藥中氫氧化鋁含量的真實檢測數據。
學生每通過一關,系統會自動解鎖新權限,如掌握中和熱計算后可訪問工業廢水處理仿真系統等。平臺累計數據顯示,采用該模式后,學生的實驗方案設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原理的理解水平和遷移應用能力也有了相應的提高。
(三)構建網絡協作式教學
1.跨區域實驗數據共享
在“溶液的濃度”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發起“中國甜度地圖”項目。讓各地學生用糖度計檢測本地常見的飲品,如北京組測量北冰洋汽水(含糖量 9.6g/100mL ),海南組測試椰子水(含糖量 4.2g/100m )等。學生將數據實時上傳即可生成可視化分布圖。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含糖量與地域飲食習慣”的關聯性,從而將溶質質量分數計算融入真實情境。
在“粗鹽提純”跨校協作中,山區學生上傳自己用紗布制作的過濾裝置視頻,城市學生回傳實驗室精密過濾數據。云端平臺會自動生成對比報告。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改進方案。最終,兩地學生合作開發“竹炭 + 棉布”的簡易高效過濾法。這種方法不但能使雜質率降低,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2.實時互動式實驗診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ClassIn虛擬教室開展“酸堿鹽”專題教學。當講解中和反應時,教師可以發起實時實驗挑戰:三組學生分別操控虛擬滴定管,如A組用鹽酸滴定 ΔNaOH ,B組用醋酸滴定 Ca(OH)2 ,C組用硫酸滴定氨水。大屏同步顯示三組的pH變化曲線:當C組曲線出現異常波動時,教師立即凍結畫面,并用激光筆標注突躍點,引導學生發現弱電解質對滴定終點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3.社會化學習社區建設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圍繞“碳中和”課題,在智慧樹平臺創建專題社區。如在“燃料及其利用”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完成如下課題:調查組用問卷星收集家庭燃料使用數據;實驗組通過虛擬燃燒室模擬不同燃料的 CO2 排放量;研發組設計生物質燃料制備方案。這種方式能夠通過化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和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與化學課堂的整合已從工具輔助邁向深度重構。例如,微觀結構的可視化呈現能夠化解學生的認知難點,虛擬實驗的安全試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云端協作網絡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邊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未來,隨著AI與物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化學課堂將進一步走向“虛實共生”,如通過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實驗環境數據,或借助元宇宙平臺開展分子結構協同建模,從而為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創造有利的條件。
作者單位:周世強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程家鋪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趙妍,任紅艷.近10年《化學教育》有關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文獻分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7,38(23):43-46.
[2]王曉東,郭能,錢琬燕.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整合策略的案例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149.